目前分類:禪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33812_355870264531195_1667572262_n

942481_389546374496917_1822184708_n

不學習經論,即便得了四禪八定,有神通,還是邪知邪見!
 
------------------------------------        
有人說印度一個外道有神通,他一伸手就出來一個念珠,手是空的,他在虛空裡一繞,就出來個念珠送給你。

我們還很羨慕,唉呀!這不得了,我們要求他辦什麼、解決什麼問題,還有這個問題。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jpg據禪宗典籍《五燈會元》記載,江西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俗姓王,福州長樂人。師從馬祖道一,得其密旨後,初住石山,繼住大雄山,因其高險,又名百丈山,故稱「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在此傳禪二十餘年,主張頓漸相融的禪法,不同根基的人可在他的教法中各得其所,都能受益,故門下弟子眾多,衍生出臨濟宗、溈仰宗等法派。後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和《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行世。
禪宗有馬祖道一開創叢林建禪堂,百丈懷海制訂叢林規矩的說法,即「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之謂。
禪宗的僧眾以前多半是寄住在律寺中,後來由於參禪者逐漸增加,擁有獨立的禪堂迫在眉睫,因此馬祖便率眾開山另建禪寺,稱為叢林。
叢林建立了,卻沒有相關制度,在管理方面就經常出現諸多問題。於是馬祖弟子百丈禪師,融合大小乘律,制定了一套嚴謹並適用於禪院事務管理的戒律清規,為禪寺首創法制,世稱「百丈清規」。此外,百丈禪師又制定「叢林要則」二十條,以警策後學。
由於年代流變等因,「百丈清規」已非原貌,「叢林要則」內容亦稍有變化,但其主旨大意基本如一。下面就現在流通版本中的「叢林要則」內容,逐條略作分析,與大家共同探討其中的佛理妙義。
唐朝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百丈清規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止觀禪修的要點                                                                                                                                                    黃國達

        許多人談修行都知道「止觀雙運」,但止觀禪修內容深廣,到底詳情如何,不容易明瞭,這裡就筆者個人的淺見試著作剖析:

        以中觀為主軸來說明,般若慧的修習可以分為聞、思、修三個階段,聞慧是由聽聞正法而得的「緣起性空」的正見,思慧是由對實際事物的思辨歸納得到性空緣起無礙的義理,因為已經深解空義的內涵,不再為名詞的不同而困惑,這稱為空勝解,研究佛法的了義說而能應用於日常身心的觀察,多能得此受用,並且在解說佛法時,能夠觸類旁通,顯現辯才無礙的智慧,有時稱此為「大開圓解」。

        但思慧仍以思辨為主,不是定心觀照,所以面對情境還要稍加思索,頂多因為熟練而不假思索,立即呈現空義的理解,就像套公式一樣。要到修慧,也就是止觀雙運,才能觀照空性。

        什麼是「止觀雙運」?它與思慧不同之處在於:寧靜中穩定而清晰的觀察。什麼是觀察?觀察有別於想像、猜測,它是如實的;它也不同於現量的覺知,僅止於現象的了了分明,而是要去發現它內在無自性的本質。

        在思慧的過程中,觀察是較為局限、粗略、不穩定的,而且思考、概念較多是散心的觀察。在止觀雙運中,由於定心專注,呈現開闊、細緻、穩定的觀察,而且思考、概念較少,是定心的觀察,稱為般若觀照。

        這是有動力的觀察,不是給自己一個答案就能滿足的,所以,具有穿透性。止觀的過程事實上是在探索未知領域的心靈活動:心中鍥而不捨地尋找無自性的真相。

        修觀出入息和念佛而定心,在進入止觀時,就要觀察呼吸和佛號的無自性。以觀出入息為例,出入息相依於胸腹腔的起伏,空氣的流動,神經系統的指令,這種相依關係是可以現量觀察到的。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