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談修行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化育- 慈囊仁波切/「如何在生活中學習禪坐」開示(一) 化育- 慈囊仁波切/「如何在生活中學習禪坐」開示(一)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

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

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2、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廣欽老和尚的圖片搜尋結果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雜阿含經》第638經,當阿難看著純陀沙彌(舍利弗侍者),擔著因疾病而先行涅槃的舍利弗之舍利及衣缽,一時悲從中來,憂愁苦惱,身心俱疲,難過得說不出話來。佛陀見了,詢問阿難說:「舍利弗入滅,帶走了他所學習到的五分法身嗎?還是自我成佛以來一切的教說如四念處、七覺支及八正道等,都隨著舍利弗的涅槃而消失了嗎?」阿難回答說,正法沒有隨著舍利弗的涅槃而消失,他愁苦不捨舍利弗的涅槃,皆是因舍利弗是位持戒精進、智慧成就的尊者,他的涅槃,使得正法少了一位大智慧者的宣揚;另一方面,舍利弗時常依著不同根性的眾生,給予他們教導,他的離開使眾生頓失依靠。他是為法為受法者而愁憂不捨舍利弗的涅槃。

佛陀告訴阿難別再難過了,世間的一切有為敗壞之法,都會隨著因緣離散而敗壞。譬如大樹將從大枝幹開始折損;大寶山是由大塊的岩石先崩塌;如來之弟子眾,也是由大聲聞弟子先入涅槃。一切我們所喜愛合自己意之事,總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沒有一樣能永恆持久,我們不應因為自己喜愛順意的離散,而令自己墜入愁惱苦毒之中。即使是如來,也會在不久的將來示現涅槃。

佛陀接著說到:「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你應當以自己為依靠;以法做為依靠的地方,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讓你依靠了。所謂的依靠自己、依靠法就是依著身體,感受,心念,心念對象的法(四念處),以清晰的覺知,專注的如實觀察自身內在及外在,來調服世間的種種貪愛與憂愁。這樣一來,不論是如來入滅與否,眾生都能成為自己的依靠;以法為依靠,以法為依歸,不歸依他處。

舍利弗與阿難是多年摯友,對於舍利弗的涅槃,可想而知當時阿難該是多麼的在意。佛陀提醒他,當我們失去自己喜愛,順自己意的人事物,會令自己墮在苦海中無法自拔。

經中說到,唯有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依靠,唯有法才是我們的歸依處。一次又一次的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況,好好把握現在所擁有所遭遇的一切,因為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無論好壞逆順,終究是要離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停心觀是佛教禪觀名,小乘三賢之第一,五種觀察事物或者觀想的方法,是為聲聞乘修行解脫之道的最初途徑。分別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五者。漢傳佛教通常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

 

在修四念處之前,應首先修習的五種禪觀,以清除世俗心緒和慾望,使心思安定下來。這就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分別對治貪慾、嗔恚、愚痴、我見、散亂之心:

 

<>不淨觀--觀察原來覺得潔淨美好的事物的不淨之相,是停止貪慾的方法。適合貪著心多的人修習。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果醒法師的圖片搜尋結果

修慧為忍 隨順因緣體驗無我,出家前的果醒法師,曾是孤僻剛強、不懂溝通的獨行俠,

在聖嚴法師的調教,以及團體生活的相互磨合中,學習隨順因緣,安忍心性、消融自我;

並且深入教理,在生活中用心體會無我智慧。

果醒法師的圖片搜尋結果

你是否習慣獨來獨往,不擅溝通之道?常常覺得群體生活的潛規則太多,綁手綁腳?

身處家庭、職場、社會中的個人,我們該如何隨順因緣、安忍不動、消融自我?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81326_543310439081117_1932458390_n.jpg

【悟】

有位男士過世了,他才剛剛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暫。這時,他看見佛祖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
佛祖說:「好了,我們走吧。」
男子說:「這麼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
佛祖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
男人問佛:「你的這箱子裡是什麼?」
佛祖說:「是你的遺物。」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517416_2065563163468760_7670633921303962384_n.jpg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

開悟的人不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
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
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解结怨的20个最有效办法

2014-09-01 中国佛学文化研究院

 

1. 决不报复、怨天尤人

真正学佛,对冤亲债主,决定不能用怨恨心。如果每个人都把怨天尤人、报复冤亲债主的念头舍弃,社会冲突就化解了,世界和平就能落实,人民才真正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应知,心怀怨恨,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别人对我误会,对我毁谤,对我陷害,都不放在心上,这是消自己的业障。对待冤家,依旧是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培自己的福报。

2.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中说:“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决定不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这个是很大的错误。让自己的心真正做到纯净纯善,我们在这个世间没有冤亲债主,没有对立的,这一生过得多么幸福、多么美满!
战胜别人不是英雄,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战胜自己的不善的知见,这个人才叫做“大英雄”。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我们的心善,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我们的心不善,看一切人都不是善人。所以佛法讲“境随心转”,外面的境界确确实实没有善恶。譬如说我喜欢这个人,我很喜欢他、很爱他,但是另外一个人很讨厌他,可见得它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这是圣贤教导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认真学习,要从自己本身去做到,能够爱一切人。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2 Sun 2014 17:45
  • 置頂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84284_558167674222693_1165374498_n.jpg  

 

從佛法更深一層來體認,金剛是智慧,是從修行、禪定而產

的智慧以後就是無堅不摧,而又不為一切煩惱及邪魔所摧

師父:我要告訴諸位,金剛的意思就是──沒有這樣的東西

沒有這樣的東西,才是最最強大的東西,「有」就是有阻礙

有阻礙就不是最好的東西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7189_513958468653617_1550660003_n.jpg  
 
        在一個山谷的禪房裡有一位老禪師,他發現自己有一個徒弟非常勤奮,
不管是去化緣,還是去廚房洗菜,這個徒弟從早到晚,忙碌不停。
 
但是這小徒弟內心很掙紮,他的眼圈越來越黑,終於,他忍不住來找師父。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6148_423515467757500_809513410_n 317325_372580576193497_1568179447_n  

【一

有一天,悟空問佛祖:什麼是愛情

佛祖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悟空去做了。許久之後,他卻空著手回來了。佛祖問他怎麼空手回來了

悟空說道:當我走在田間的時候,曾看到過幾株特別大特別燦爛的麥穗,可是,我總想著前面也許會有更大更好的,於是沒有摘;但是,我繼續走的時候,看到的麥穗,總覺得還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後什麼都沒有摘到……

佛祖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愛情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a2180eb4cb28  

 

【品味】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以前結識過一些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當時曾認為那是他們的一種才能,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善辯與善惡的關係問題。

後來又結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煉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最後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55910_592065637505909_1130786320_n.jpg  
 
一個充滿智慧的故事與您分享!
 
一串念珠的啟示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珠而聞名。
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裡老住持和7個弟子知道。
7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1294189_567104736645174_1361050179_n555910_592065637505909_1130786320_n575433_253693354773501_656158335_n984157_581733968525916_1770591142_n  
 
有人問師父:「皈依很多年了,仍不知要如何修行,該怎麼辦?」
師:「修行是不該做的事不做,不該說的話不說,
不該想的不想,………………。」
 
這個問題是許多人都會有的。
如果知道是不應該說的話,但卻說了;知道是不應做的事,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