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宗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談種子

 

文 / 釋如深

壹、前言
    宇宙間一切萬法,不外乎佛學上緣起、緣生的兩大道理。談緣起就是說明諸法的起因,談緣生就是說明諸法的現象。諸法的緣起,說明一切事物現象的產生必有其因,佛說無一法非因緣生,所以宇宙萬有的差別現象,完全是因緣的組合。但是這能夠為諸法親因者是誰呢?就是唯識學上所說的本識—阿賴耶識中的功能差別。這功能差別,名為種子,也可以說是一種力。宇宙間的一切萬有,心法中的見相二分,皆是本識中功能力所變現;換句話說,就是種子所生。種子的道理,廣博幽深,僅以唯識立場,作一略述。

貳、種子的定義

    種子是什麼?就是生起宇宙萬法現象各別的功能,這功能是潛伏在第八識中的所謂種子必須具備三個性質:第一、是要攝藏於阿賴耶識中。第二、是能親生自果。第三、是非現行法。《成唯識論》言種子的意義有六。茲分別敘述之: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3 Thu 2022 23:57
  • 置頂 四禪

[導讀:四禪]

禪定能讓心專注於一對象而不散亂,在佛經中最常提到的禪定是「四禪」,其定義整理於下表中:

層次 定義 白話
初禪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
第二禪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離於覺與觀,內心澄淨、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起喜與樂
第三禪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 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
第四禪 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 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了,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


四禪的要點略為解釋如下:

初禪:

在初禪的定義中,「離欲、惡不善法」是初禪的成果,也是達成初禪的條件之一。要達成初禪還有其它的條件,約略地說如卷二十四第624經:「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正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經文中提到「有覺有觀」,其中的「覺」又譯為「尋」,作用是將注意力投向目標;「觀」又譯為「伺」,作用是持續不斷地注意目標。舉例來說,在修行觀呼吸的時候,將心念投向於呼吸,就是「尋」,接著持續不斷地省察呼吸,即是「伺」。

當心念持續放在專注的對象(例如呼吸)而達到初禪後,會維持在當下,不再生起新的狀況,這時心中會因為離於五欲的粗重負擔,而有喜樂的感覺。若與欲界的淫欲相比,初禪喜樂有如遍身清涼能除熱惱,而欲界的淫欲就像是火燒身心,因此入初禪後自然更容易調伏對五欲的貪愛。

第二禪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 談 滅 盡 定

 

釋印融

 

大  綱

一、前 言

二、滅盡定之思想背景

三、滅盡定與死亡的差別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禪宗的四祖道信禪師,除了傳法給五祖弘忍禪師之外,也有很多旁出的法系。其中重要的一支就是南京牛頭山的牛頭法融禪師這一系,那個故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


四祖看到牛頭山有紫雲蓋頂,所以就去尋訪這個有道的修行人,就看到法融禪師在打坐,而周圍有很多猛虎,道信祖師就做出一個很害怕的樣子來,法融就笑,說:「你大修行人還有這個嗎?還有害怕嗎?」道信禪師就笑一笑,等到法融禪師走進去以後,他就拿起筆來在法融打坐的石頭上寫一個大大的「佛」字。法融再來看到這個「佛」字就不敢坐上去了,所以道信就再問他,說:「你修行人還有這個嗎?」

後來法融禪師就向四祖請法,四祖就開示說:「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的戒定慧三無漏學,一切的功德,一切的神通、三昧、辯才,都不離我們當下這一念心。佛說三藏十二部都是詮釋我們當下現前這一念心。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這就是祖師的心法,就是禪的心法,它不是叫你去作一個觀想,不是叫你觀想佛像、觀呼吸,不是這些,它是直截了當的,「莫作觀行,亦莫澄心」,不要刻意去澄凈你的心,也不要起貪瞋。

「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是名為佛。」行住坐臥,觸目遇緣,你所見所聞、一切能見能聞的本性都是佛,都是本體,都是與佛無二無別啊!所以說「快樂無憂,是名為佛」。

法融禪師還沒有真正悟道,所以他就問:「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你前面說不能夠作觀行,那種種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的心怎麼來對治它,怎麼來轉化它呢?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心銘》講:「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是告訴我們,修行要求無上菩提不是很難,只要你「不要揀擇」。什麼叫揀擇?「揀擇」就是分別的意思。帶著凡情分別:分別大乘、小乘;分別了義、不了義;分別究竟、不究竟……。你心裡面清楚知道其差異,但是絕對不生對待的心。

要曉得,一切法無論是究竟,或是不究竟,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這些都是自己心中的幻相而已。但是凡夫總喜歡在世間法中揀擇、分別、愛憎,認為有好有壞,有善有惡,在世間法中出不來。等到學了出世間法,又變成厭棄世間。所謂「棄愛樂捨,還滋愛本」。捨棄了世間的恩愛,貪著於禪定的覺受,喜愛耽滯於修行的清淨境界裡,這是捨受,叫「棄愛樂捨」。但愛心還是沒除,「還滋愛本」,所以都是墮在愛憎取捨當中,並沒有出離。真正的佛教是講一乘:沒有善、沒有惡;沒有人、沒有我;沒有是、沒有非;沒有對待。「至道無難」,就怕你心中生起了對待、生起了妄想,這妄想對待就是你的揀擇心。

所以後面講:「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只要你沒有愛憎心、沒有取捨心,自然契入。即使念佛,嘴巴執持名號,心裡想佛,也不要有「這尊佛殊勝,其他諸佛卑劣」的心,認為「娑婆是染,極樂是淨」的念頭,只要知道就好,但是心裡面,絕對不生一絲毫的差別念。大乘佛法說難不難,但說容易也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又要清楚地分別,又要完全地不執著,所以不是像世間對待法,不是善,就是惡,很容易學。大乘佛法剛開始沒那麼容易,但是隨著熏習的時間久了,你就能夠契入佛所講的境界。

什麼叫「了了知無一物」?就是了了知,但是心中無一物,這個境界慢慢你就能體會得到,只要你常常這樣用功,你的業障自然就消掉。在淨宗,它給你一個方便法,只要你愛憎心生起的時候,很簡單,你就提起佛號來念。可是大多數念佛的同修,愛憎心現前時,並沒有提起佛號,沒有做到憨山大師教的:「即將念佛斷癡愛」。沒有把念佛用來斷自己癡愛的心,那麼愛根還是在那裡,隱隱的作動,只是自己不曉得。一旦遇緣起現行,就牽引你去輪迴。祖師講:「至道無難」。就是說:要成佛不是很困難,就是錯在這愛憎、揀擇的心,用佛號把這分別取捨的妄心念掉,或是用大智慧把它看透、看破它,那麼你就洞然明白。「洞然明白」就是完全地清楚。對於佛性、對於心性,就能全然的契入,沒有一絲毫的煩惱、沒有一絲毫的愛憎,就叫洞然明白。即是徹見諸法源底,這是學佛最終極的目標、最究竟的方向。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入息念十六勝行    

大卿弘法師主講

 

▼身念住:調伏生理上的衝動熱惱,「身行」安住

一. 體驗長呼吸:吸時知吸,呼時知呼,止時知止。吸長,知道吸長;呼長,知道呼長。

.體驗短呼吸:吸短知吸短,呼短知呼短。短指微細。

.體驗身息相依:分別出入息在身體上、中、下三地段的鬆緊,注意力盯在出入息 三個觸點,叫做「尋」,注意力向內不向外,自然不費力地安住於出入息,叫做「伺」。

.體驗身行調伏:體會息細身輕安,外六塵(聲、色、香、味、觸、法)的干擾消失。坐姿的不安穩消失,找到最不費力的坐姿與出入息,全部注意力安住於出入息,身得清涼。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