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天台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7‧助道對治(91a

〔引言〕

若能入三三昧即能入四種三昧。根利無遮、根利有遮、根鈍無遮三種人不需修助道,唯有根鈍遮重者須修助道對治。以下即是四種三昧以助修道。次第修有次第障。一一障、一一修……總之,皆是以六度波羅蜜為核心而衍生出來。中至有無量修法。

第七、助道對治者:

《釋論》云:「三三昧為一切三昧作本也。」若入三三昧,能成四種三昧。

「根利、〔對慧〕無遮〔掩力〕」,易入清涼池,不須對治。「根利、有遮」,但專三脫門,〔雖〕遮不能障,亦不須助道。「根鈍、〔雖〕無遮」,但〔須〕用道品調適,即能轉鈍為利,亦不須助道。「根鈍、遮重」者,以根鈍故,不能即開三解脫門;以遮重故,牽破觀心。為是義故,應須治道對破遮障,則得安隱入三解脫門。《大論》稱諸對治是助開門法(T25.206a,大智度論:「已說道,次應說到處門,四禪等是助開門法。」),即此意也。

〔表解〕

根利無遮  易入清涼池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伍)明偏、圓(32a

〔引言〕明偏圓

明大乘體法止觀,以捨小乘析空觀;明十二部法,以捨九部法;明圓教,以捨偏教;明圓教止觀為頓,其餘三教止觀為漸;終是廢權顯實。

 

第五、明偏、圓者:

行人既知止觀無法不收,收法既多,須識大、小,共、不共意,權、實,思議、不思議意,故簡偏、圓。

 

〔集註〕

【講義】「須識大小」:大小、共不共,從所說法所判也。權實,從佛設化意。思議、不思議,從止觀部旨能判。故分兩意。(B23.412)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明修道品(87c

第六、明道品調適者:

道品有四:一、當分,二、相攝,三、約位,四、相生。

一、明當分者:未必具〔全〕品方能得道。三、四,二、五,單七、隻八,當分〔互不相假〕是道,故云:「當依念處得道」。(T25.198a,大智度論:「四念處則能具足得道。」)又云「是道場」(T14.542c,維摩經:「三十七品是道場。」);又云「是摩訶衍」(T25.406a-b,大智度論:「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亦應如是廣說,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正勤……所謂四如意分……所謂五根……所謂五力……所謂七覺分……所謂八聖道分。」)。念處既爾,餘品亦然。是為〔直下〕「當分道品」,而非〔人為〕調停〔和〕也。

〔按語〕:三乘四為十二,二乘五為十,單七、隻八合之為三十七道品。

二、明相攝者:如念處一法,皆攝諸品。引《釋論》文云:「念處既攝餘品,餘品亦攝念處」。是為〔自〕「相攝道品」,亦非〔人為〕調停也。

三、約位者:如念處當其位,正勤是煖位;如意足是頂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是見諦位;七覺是修道位。此是「約〔當〕位」,亦非〔人為〕調停也。

〔表解〕

念處 ── 四念處位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24 Tue 2020 16:27
  • 置頂 三觀

指三種觀法。(一)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之天台三觀,此係諸家所說三觀中最為普通之一說。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門,為教義與實踐之骨架。係對於一切存在作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即:

(一)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二)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言之,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三)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另據維摩經文疏卷二十一,就別、圓二教以簡別三觀之相,舉出別相、通相、一心等三種不同之三觀,稱為三種三觀。即:(一)別相三觀,即歷別觀於三諦。謂若從假入空(空觀),僅得觀真諦;若從空入假(假觀),僅得觀俗諦;若入中道正觀,方得雙照真、俗二諦。此即指別教之三觀,別教認為三觀乃不相同且為依序漸觀,故又稱為次第三觀、隔歷三觀。依次可斷除三惑而得三智。(二)通相三觀,即於一觀中圓解三諦。謂若從假入空,知俗假是空,真諦中道亦皆是空;若從空入假,知俗假是假,真諦中道亦皆是假;若入中道正觀,則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皆是中。即以一觀為名而解心皆通者,是為通相三觀。(三)一心三觀,即於一念心中而能圓觀三諦。謂觀一念心畢竟無有,淨若虛空,稱為空觀;能觀之心、所觀之境皆歷歷分明,稱為假觀;雖歷歷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於空,假不定於假,稱為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為一心三觀。

上述之通相三觀、一心三觀即指圓教之三觀,圓教認為三觀乃於一念心中,融合空假中三諦之真理以觀之,故稱圓融三觀、不次第三觀。又因觀之對象在一念之心,故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而為即空、即假、即中之觀。此即破執心(空),以一切現象似有(假),體達絕對之世界(中),而在一念之中作觀。對此一念有二種不同看法,宋代天台宗山家派謂此一念指妄心,山外派則認為是真心。山家派視觀之對象(境)為妄心的有力理由之一,即是根據摩訶止觀卷五上三科揀境(區別)之說。即在決定觀之對象時,要分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之境界。先在三科之中取五陰,復在五陰之中取識陰,又在識陰之中取第六識,更在第六識中取無記識,終則在心王、心所之中取心王為作觀之對象,此係直接取凡夫無記之妄心為觀之對象者。

三觀在化法四教中,屬於別、圓二教之觀法。若將三觀配於四教,則空觀屬藏、通二教。藏教分析一切心物之存在為無實體,而終歸於空理,此即所謂之析空觀;通教則更進一步,直接體達一切諸法如幻即空,而入於空理,此即體空觀,此觀能斷除三界內所起之見思惑。然此等之空觀偏向於空之一理,故稱「但空觀」;對此而言,別、圓二教之空觀則稱「不但空觀」。但通教於利根、鈍根二者修觀時,有時會令利根者從但空觀而進入不但空觀,如別接通、圓接通即基於此種理由而來。

假觀屬別教之觀法。天台宗將假觀分為二種,即:(一)生死假,即癡迷眾生之情見。(二)建立假,即聖者以出世間之智眼所照之見。前記藏、通二教之空觀,從假入空時之假,屬生死假而未達建立假。別教之假觀則為以空入假之觀,於空之上,安立假差別,故為建立假。別教之特質即為觀無量四諦而建立恆沙之佛法,以出假利生。另圓教之假觀與別教之假觀不同之處,即是別教將空、中二觀別視,互不相即,且獨立假觀為對境,能斷塵沙之惑;而圓教則視空、中二觀為一,即空即中,以妙假為對境,能同時斷除三惑。

中觀屬圓教,為最高無上之觀法。乃融合空、假二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以觀中道之理而圓解三諦,稱為「不但中觀」。對此而言,別教之中觀則稱「但中觀」。別教修但中觀者,須先於十住位修空觀以破見思之惑,次於十行位修假觀以破塵沙之惑後,方修中觀(但中觀)以破無明之惑,此時三觀一心,幾同於圓教之不但中觀。〔維摩經玄疏卷二、摩訶止觀卷五、法華經玄義卷一、金光明經玄義卷下、四教義卷一、宗鏡錄卷三十五〕

(二)為智者大師講法華經時,另立三種觀心之法,即:(一)從行觀,又作約行觀。謂專就諸經之行門而修觀,即唯於萬境觀一心,萬境雖殊,妙觀理一,如觀「陰」等即是其意。(二)附法觀,謂附於諸法相以修圓觀,即就四諦五行等之法相,入一念心,以成其觀。(三)託事觀,又作歷事觀。謂假託事義以成修觀,隨歷一事,皆以觀法表對,以助修觀。如假借王舍城而為觀,則觀王為六識心王,舍為五陰,王舍城為吾人之一身,乃至此王舍城即空假中,心王造此舍,若析五陰則舍空,空即涅槃城。又十不二門樞要卷上謂,十乘為三種觀法之通體,託事、附法、從行等三者則為三種觀法之別相。〔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止觀義例、止觀義例隨釋卷六〕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 (p271-292): (民國95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9, (2006)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天臺五停心觀之探討

 


陳英善
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 (p3051-333): (民國91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5, (2002)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天台圓頓止觀之修證

──就十乘觀法而論


陳英善
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