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宗教與暴力:
讀《僧黌與僧兵:佛教、社會及政治的互塑》

 

2020 年《僧黌與僧兵:佛教、社會及政治的互塑》是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劉宇光副教授自 2010-2018 年間期刊論文與評論文章研究改寫的新書。以佛教的僧團教育和涉及佛教宗教衝突為主軸,探討佛教在國家政權、族群、社會關係中所處的地位與在居中扮演的角色。

此書共有八章:第一章提出佛教宗教如何回應現代國家政治政權現實問題,第二至四章是討論佛教僧伽教育的學術議題,並回顧上座部、印—藏和東亞佛教的國際學界研究。五至六章是佛教宗教衝突與暴力的學術議題形成與現況回顧。七至八章則是探討華人佛教在馬來西亞的多元型態與異軍突起的台灣佛教福智團體。本文的討論聚焦於佛教宗教衝突與暴力的議題。

文:姚曼菁(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宗教暴力事件代表的意涵

宗教通常是內在心靈和社會的和平工具,但是我們要怎麼理解「宗教與暴力」作為學術議題呢?鑑於過去幾世紀文化多元化和自由發展的不平衡趨勢下,曾經,學者們得出結論是:宗教重要性下降,或僅成為促進人類社會文化的支柱,因此宗教幾乎在現代性敘事中被忽略。但 911 事件給了這種樂觀解讀重重一擊,學界開始反思,重新注意到宗教和暴力之間相互交織的歷史脈絡。

在某些情況下,宗教為暴力辯解,而使其他宗教則陷入了困境。例如在古代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將早期的戰鬥神話轉化為善與惡之間永恆的末日鬥爭神學(Cohn 1993:114),古老的猶太教在戰爭條件下結成同盟(Schluchter 1989:185,200)2。早期的基督教有殉教烈士,還有中世紀羅馬教會的十字軍東征和宗教法庭。伊斯蘭以聖戰的原則作為改革的工具,發展出政權統治與宗教之間的緊密聯繫。無論是在改革和反改革鬥爭中(英格蘭),還是在消滅宗教的世俗化(法國、蘇聯)中,都與宗教思想交織在一起。此外宗教還促進殖民主義的擴張,給殖民地區帶來暴力傷害。

19 世紀和 20 世紀世界經濟的核心地區的階級鬥爭,以及 20 世紀下半葉超級大國之間進行的社會鬥爭,挪用宗教的框架而造成社會的亂象。例如: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持續鬥爭、北愛爾蘭宗教族群紛爭、巴爾幹地區的民族主義衝突、非洲的種族戰爭、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激烈衝突、美國極右翼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的恐怖行為、東京的奧姆真理教派麻原彰晃發起的地鐵毒氣襲擊、烏干達的恢復上帝十誡運動(信眾在教堂被燒死)、中國政府迫害法輪功、2019 年復活節斯里蘭卡連環爆炸事件等。

01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