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學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世紀80年代,呂叔湘先生提出:「區別的辦法基本上還是用『文』和『白』做標準,但不是絕對的。那麼怎麼辦呢?我說,遇到沒有把握的詞,寧可寫『作』不寫『做』。」到了20世紀90年代,呂先生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對「作」和「做」的用法補充如下:「習慣上,具體東西的製造一般寫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點的、書面語言色彩重一點的詞語,特別是成語裡,一般都寫成『作』……」呂叔湘先生的論述,點明了區分「作」和「做」用法的一般規律。

在現代漢語的書面形式中,「作」和「做」既沿襲了歷史上的習慣用法,又有所規範,用法大致如下。

01

從語體色彩來看

區分「作」、「做」用法的基本標準是「文」與「白」。「作」多用於具有書面語色彩的詞語,特別是文言詞語均用「作」,成語幾乎全用「作」;「做」則多用於具有口語色彩的詞語。這種情況與「作」出於文言,起源很早,而「做」出於北方白話,起源很晚有關。

前者如:作成(成全)、作罷、作別、作答、作伐、作廢、作古、作踐、作結(收尾)。

成語一般用「作」。例如:當牛作馬、敢作敢當、敢作敢為、故作高深、胡作非為、矯揉造作、苦中作樂、弄虛作假。

後者如:做鬼、做媒、做夢、做買賣、做眉眼(使眼色)、做圈套、做人家、做人情、做生活、做生意、做手腳。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 「需」與「須」,以下參考:

1. 「需」要,必「須」。結合英語,可以幫助理解。
=need
=must

例:生活須知

例:生活需求

2.  need  must 去衍生
(need) + 名詞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傳入對漢語詞彙之影響  

 

前言

在世界各地,宗教對人類文化有巨大的影響。信仰者往往因為受到其宗教之薰陶,而在其文學創作以至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使用了該教的詞語典故和特有句法。例如「上帝」、「天堂」、「天使」等字,便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

古代中國亦不例外。雖然中國自古以來無一特定的國教,但道教、佛教,以至其他民間信仰都不斷促進著中國文字演變。當中,由於佛教屬於外來宗教,其所依據之經典絕大部份均譯自梵文、巴利文、佉留文及多種胡語,所代表的文化是已高度發展的印度文明,因此其對中國本土的漢語衝擊甚巨。

以下將探討佛教對漢語詞彙之影響及這些詞彙得以在中國普及的原因。

 

佛典翻譯與漢語詞彙之影響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語言學看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李明權

   外來因素對一種語言的影響,或許無過於佛教對漢語的影響了。至今,漢語中仍有不少源於佛教的常用詞,如「世界」、「實際」、「究竟」、「轉變」、「煩 惱」等,只不過人們往往習用而不知罷了。佛教詞彙數量之巨,在漢語專科詞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統計,僅佛經中的「名數」一類,即有三千多個。佛教詞彙源遠 流長,影響廣泛。它兼有專科詞、外來語和古語詞三種形態,有特殊的宗教內涵和表現形式,並且同普通詞彙交叉影響,成為人們閱讀古代文獻的難關。本文擬從佛 教詞彙的淵源、理論和組成等方面,作一些粗略的闡述和分析。

  佛經的譯傳,肇始於漢末。經過五百餘年至盛唐時期,編成《開元釋教錄》,藏經初具規模,凡五千餘卷。佛經卷帙浩繁,義理艱深,輸入了許多外來的新概 念,在中國僧人著書立說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大量新詞彙。魏晉士人多能說幾句胡梵新語。《世說新語·政事》記載:「任大喜悅,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阇、蘭 阇』,群胡同笑。」佛教新詞彙的流行,對僧俗交往、佛法研究等,造成了理解上的一些不便。譯經初興,「文過則豔,質甚則野」(《大唐西域記》);且譯師們 在翻譯和解釋上,多有分歧。有些人好用中土玄學術語附會譯解。如早期的佛學專著《牟子理惑論》以「無為」為「涅槃」。該書又以佛老並舉(「睹佛教之說,覽 老子之要」),謂佛陀「蹈火不燒,履刃不傷」,顯然是用《莊子》中的「姑射神人」曲為比擬。又如法琳《辯正論》云:「菩提者,漢言大道也」。《六度集經》 譯「真如」為「本無」。諸如此類,皆以玄釋佛。中土譯經,以後漢安世高為先。「世高出經貴本不飾,天竺古文文通尚質,倉卒尋之,時有不達」(道安《大十二 門經序》)。他的譯經,屬於樸直的「古譯」,惜乎「時有不達」,如譯「受」為「痛」,譯「正命」為「直治」等。其後,又有支謙等綺麗的「舊譯」。「舊譯」 派好用意譯面多有失誤。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傑出的譯師為佛經譯語的規範化作出了重大貢獻。那時,對譯師的要求也提高了。在知識條件上,要求譯師「言通華梵、學綜有空」,「能 詮不差、所顯無謬」,「文詮三藏、義貫五乘」,「傍涉文史、工綴典詞」;在品格條件上,要求譯師「沉於道術,不好名利」,「器量虛融,不好專執」(見《翻 譯名義集》卷一)。在朝廷支持下,先後設置了若干規模較大的譯場。如後秦姚興迎鳩摩羅什於長安』開設草堂寺譯場。羅什領導的義學僧有八百多名,重譯經籍, 辭義通明(見《魏書·釋老志》)。羅什質而能文,多用音譯糾正支謙意譯之失,「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謬者,定之以字義;不可變者,即而書之。是以異 名斌然,胡音殆半。」(僧睿《大品經序》)唐代高僧玄奘精通漢梵,學識淵博,譯筆嚴謹,所譯佛典,既信且達,史稱「新譯」。《法苑珠林·傳記》說他「翻譯 經論千有五百,盡善盡美,可稱可讚」,並非虛譽。玄奘在譯經實踐中,總結出「五種不翻」,確定了音譯或意譯的標準(見《翻譯名義集序》):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王鼎鈞】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非常大。佛教大概是漢明帝時代傳進來的吧,到了唐宋,中國的文學作品起了很大的變化,觀察這些變化的人指出來,到處可以發現佛教的成分。

 

胡適寫《白話文學史》,他說中國文學一向是白話文學,從詩經開始就是白話文學,白話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正統。我現在談的是中國現代的白話文學,也就是文學革命、白話文學運動以後的文學,中國文學受了歐風美雨的影響,又起了一次很大的變化,這時候,佛教已經成為中國人思想觀念的一部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文學革命家沒辦法把它革掉,佛教也就成了新文學內容的一部分,有時候也是文學形式的一部分。

 

佛教對中國現代白話文學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現代白話文學的影響,我至少可以舉出三點來:

一、佛典使文學語言更豐富

增加詞彙:如世界、演說、究竟、因果、律師、道具等等。

增加成語:如單刀直入、一絲不掛、聚沙成塔、作繭自縛等。

二、增加作家的想像力

如輪回、無量世界、緣起不滅、真空妙有等。

三、增加文學作品的原型

古典的故事框架,供後世作家變奏或重新詮釋。

 

先說語言,中文翻譯的佛經給中文增加了很多新詞,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句法,我搜集了一部分,很多名詞、很多成語,我們經常使用,也許認為這是中國的土產,現在一看,發現是取經取來的,是進口貨。

詞彙增加、句法增加,也就增加了中文的表現力,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文采。

 

佛經偉大的想像力

我要讚歎佛經偉大的想像力,它說宇宙無限大,除了咱們大千世界,還有三千世界、無量世界。過去有無量劫,未來有無量劫,無始無終。它規畫出地獄、西方樂土的具體面貌,有大量的細部描寫。它的神話是那樣的豐富壯麗!文學創作非常需要想像,中國作家閱讀佛典,進一步釋放了想像力,發展了想像力。

 

有一次,釋迦牟尼和他的學生對話。老師問:「恒河裡的沙是不是很多?」學生說:「是的,很多。」老師說:「如果恒河裡的每一粒沙都變成一條恒河,所有恆河裡的沙加在一起,是不是很多?」學生說:「是的,很多。」老師說:「如果每一粒沙都變成一尊佛……」那一段對話,聽起來好像是文學創作的教室裡對想像力的訓練。

 

佛典以它非常的想像力重新設計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咱們中國,儒家注意人與人的關係,忽略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道家似乎相反,注意人與自然的關係,忽略人與人的關係。不管人與人的關係也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好,他們也都看得太簡單。至於人與超自然的關係,儒家、道家好像都沒有認真面對,這對詩歌小說戲劇的創作都不利。

 

因果關係對文學的影響

佛家強調因果,強調「法不孤起」、「緣起不滅」,他又設計了三世輪回,人跟人的關係突然緊密起來、複雜起來,人和人緊緊糾纏在一起,大家是拴在一根線上的螞蚱。

 

這個發現對作家的誘惑太大了,作家筆下的情節,也就有了無窮的變化。老天不下雨,一棵絳珠草快要枯萎了,一個男孩子來給它澆水,因生果、果又生因,居然發展出一部《紅樓夢》來。一個農夫捉到一條蛇,一個男孩子買了這條蛇,帶到野外放生,因生果、果又生因,居然發展出一部《白蛇傳》來。牛郎織女眉來眼去,因果相生沒完沒了,居然做了七世夫妻。學者說,幸虧有白話文,小說才可以寫得那麼長,他的話很對,不過白話畢竟是工具,咱們還得加一句:幸虧有佛教,小說家才有那麼多情節可以寫。

 

增加文學作品的原型

文學有個術語叫「原型」。中國古代有一個神話,它說有一個人,一個巨人,一個大力士,他跟太陽賽跑,幾乎追上太陽,可是終於追不上,他累死了,渴死了,他倒下去的時候,整個大地都震動,這是一個原型。後來作家描寫英雄人物。寫他本領很大,意志堅強,一定要怎樣怎樣,可是形勢比人強,人不能勝天,後來還是驚天動地的失敗了,這就是使用那個追太陽的原型。原型是非常重要的文學遺產。

 

 

佛經給中國作家提供了很多原型。釋迦牟尼出來散步,看見人生的痛苦,他就出家了,這是一個原型,現在證嚴法師成立功德會,是因為看見一灘血;聖嚴法師出家,是因為看見天災,可以說都出於這個原型。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就是天河,沿著黃河一直往上游走,找到黃河發源的地方,也就找到天國。有一個人去找天河源,他花了好幾年的功夫,千辛萬苦,最後到了河水的盡頭,那地方天有多大地有多大,一眼看不到邊際,但是一片荒涼,河道也不見了,到處是水。他迷了路,找來找去看見有個女孩子在洗衣服,他上去問路,洗衣服的女孩子不說話,舉起洗衣服用的棒槌來,劈頭給他一棒。他睜眼一看,已經回到家鄉,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這個故事的原型,應該是「當頭棒喝」。

 

有一個女孩子對她的丈夫不滿意,心裡煩悶,到酒吧裡去喝酒,正好碰見從前的男朋友也在那兒喝酒。女孩子向他訴苦,男人聽了半天,叫酒保開香檳,香檳用冰鎮過,很冷。男人拿整瓶香檳澆在女孩子頭頂上,女孩子一動不動,兩個人好像有默契。香檳酒從她頭上流下來,流到臉上,流過脖子,流進襯衫裡,她承受了這瓶香檳以後,臉上露出笑容,愁雲慘霧一掃而空。這個情節的原型,應該就是「醍醐灌頂」。

 

釋迦牟尼佛講過一個故事:森林起了大火,飛禽走獸都逃走了,有一隻鳥飛出來,找到一條小河,它用河水把羽毛弄濕了,飛回去,把身上的水抖落下來救火,它不停的這樣做,要把大火撲滅。中國古代也有一個故事,有一隻鳥,用它的小嘴銜一塊小石子,丟進海裡,它來回不停的這樣做,立下志願要把大海填平。到了現代,有一個作家說,他的痛苦像一座山,這座山是一粒米、一粒米堆成的,他埋在這座「米山」底下,他也努力把自己從痛苦中解救出來,他的努力不過像一隻飛鳥從「米山」銜走一粒米。這三件作品彼此之間有沒有甚麼因緣?我不能說先出現的是後出現的原型,我們談論原型,可以把它們一起擺出來。

 

結語

佛經裡到底有多少原型?中國的白話文作家用過幾個?不知道哪位學者做過研究?「捨身飼虎」、「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都是原型,有人估計總數大約有一千個,中國作家用得著的很少。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與中國文學--兼比較中國文學在佛教傳入前後之異同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
李志夫 
鵝湖,第二○四期,頁7-21。台北市:鵝湖雜誌社
民國81年6月


 

p. 7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珠法師講述

1975年2月為響應羅省中國同學聯合會主辦

中國文化週於加州州立大學

 

一、佛教的始創者及其思想

二、佛教最初傳入中國年代

三、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四、佛教對中國風俗的影響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named (1)
 
曾經有一個特別難忘的場合,做為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的我被要求當場 “簡單扼要”  地說出來,“文化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一次以官員身份踏進臺北市議會,開始了長達四個月的質詢期,每天坐在議會裏四五個小時接受議員輪番問政。議員發言多半用一種怒吼咆哮的聲音,透過麥克風擴大音量,耳朵嗡嗡作響,一天下來,我總是在半暈眩的狀態下回到辦公室,再批公文到半夜。交通局長原是台大教授,他說他的症狀是胃絞痛,嘔吐。
到了十二月底,事情變得迫切了,因為預算必須完成“三讀”通過,一月份開始的政務才能執行。咆哮了四個月的議會為了要表現“戮力為公”,很戲劇化地總是拖到十二月的最後一兩天再以“通宵不寐”的方式審查預算,從下午兩點開始連審二十四或四十八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五十二個議員可以分批輪流上陣,回去小睡一場或者吃個酒席再回來,每個局處的首長官員卻得寸步不離地徹夜死守。
我坐在大廳一隅,看著窗外冬夜的雨濕濕地打在玻璃窗上,戚戚作響,覺得全身徹骨的寒意。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f14e14c7a84d55a26835990f6fab8a0.jpg  
 
腦袋測得出的東西叫智商,      腦袋測不出的東西叫智慧;
 
    胸口摸得著的尺寸叫胸圍,     胸口摸不到的尺寸叫胸襟;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82676_224252774311484_1785028657_n 1009863_542527719136551_1804323283_n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全詞抄錄)

      
摸魚兒-雁邱詞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須與需

授課時經常有人問須與需的用法,可見這兩字造成許多人困擾,即使行政院《文書處理手冊》也是時而用、時而用,似乎沒有一個標準。

須,从彡、从頁,彡:毛髮之意,頁:頭顱之意,原指人的鬍鬚,後來被假借使用,只好加,以還原其意。如今,字主要用在動詞及副詞;當動詞時,應當、等待之意,例如:必須、相須;當副詞時,短暫、必要之意,例如:須夷、須要。

需,部首為,原意是:遇到下雨而停止等待之意,古代官員等待補缺時,稱為需次。如今,字主要用在名詞及動詞。當名詞時,指需要的東西,例如:軍需。當動詞時,必要、索取、遲疑之意,例如:必需、需要、需索、需緩…等。

須與需,都可以當動詞,但字,具有強制性,所以須知不宜用需知字,較無強制性,所以需求不宜用須求。再者,可作副詞、可作名詞,因此須要必須之後接動詞,需要必需之後接名詞,例如:我需要醫生的治療我須要接受醫生的治療;又如:必需品不用必須品業務之所不用業務之所

 

法律用字中,當差別很大,須與需雖也有的意思,但缺乏非做不可的義務,卻無有選擇不做的自由。《文書處理手冊》使用須與需的條文,非常多,例如:加蓋印信……如提供全文…限時辦發……備齊各種文件……得視實際需要會商之案件等,都有明確的區分。不過,送總收文人員編號登錄者…如需附送副本收受機或單位,就有些混淆。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20年劉半農發明了一個漢字,遭到女性痛駡,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昨天

來源 | 頭條號歷史李老師


大家都知道,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一個字,這個字在1920年才誕生,但是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受到了無數女性的指責。

19209月,劉半農寫了一首情詩,名為《教我如何不想她》,“她”字第一次在我國漢字中大肆傳播。這個“她”字是劉半農在翻譯英國戲劇《琴魂》時,將“she”翻譯為“她”。說這個“她”字之前,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下劉半農。

image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定風波·三月七日

 

朝代:宋代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

 

三句被曲解數千年的文句,貽害多少中國人!

第一句: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為」字應讀二聲,是修為的為。

正解:「做人如果不好好修為自己,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癢癢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
 
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上一回我到深圳上禪修課,課後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張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聖賢啊?」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