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祖師大德們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創立佛教之新宗:玄奘赴印主要為求得佛教新興的大乘有宗之《瑜伽論》。他到了印度,在瑜伽宗之中心那爛陀寺從名師戒賢,留學多年,最後竟代乃師而為該寺之首席講師,以梵文著會宗論三千頌與真唯識量頌。曲女城十八天的辯論會上,玄奘當上論主,當時集全印七千餘僧人竟無人能難破一條,說明玄奘精通佛教之大、小乘,也熟悉諸外道,成為國際佛學大師。回國後,玄奘大力翻譯和傳播大乘有宗之經、論,同其門人窺基(632一682)創立了中國的唯識宗(又稱法相宗、慈恩宗)。後來日僧道昭於永徽四年(653年)來華,從玄奘受教,該宗遂傳入日本。

      (二)開闢翻經之新途:玄奘自印度攜回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在將近二十年間他「專務翻譯,無棄寸陰」,主持一個龐大詳密、網羅天下人材之譯場,譯出了七十五部。隋開皇元年(581年)至唐貞元五年(789年)二百零八年中,有五十四名僧人譯出經四百九十二部二千七百十三卷,而玄奘一人就主持翻譯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以數量而言誠空前絕後。尤為要者乃玄奘創造了一種新的譯風,使翻譯質量大大提高。佛經之翻譯初為直譯,只管原文罕顧漢文之意,到鳩摩羅什則多採意譯但又往往刪略梵文原文。玄奘則主張忠實地翻譯原文全文,而又顧及漢文的意思和習慣,於是融會直譯、意譯而自創新風,開闢了中國翻譯史的一個新時代。誠如《續高僧傳》所云:「自前代以來,所譯經教,初從梵語倒寫本文,次乃迴之,順同此俗。然後筆人亂理文句,中間增損,多墜全言。今所翻傳,都由奘旨,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寫.即可披翫。」玄奘在翻譯之質量、數量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則因其本人兼通華梵、勤奮不輟,而又善於主持一個大規模之譯場故也。

      (三)增強中印之聯繫:玄奘雖係私自西遊,但至印度各地在在注意宣揚唐朝之國威,使中印之間的關係大為加強。如向迦摩縷波國王介紹中國之《秦王破陣樂》,向戒日王提及唐朝「八方靜謐,萬國朝貢」,給戒日王等留下深刻之印象。戒日王表示「盛矣哉,彼土群生,福感聖主」,「我當東面朝之」,乃以摩迦陀王名義遣使入唐上書。唐朝則遣李義表、王玄策等回訪。後來,玄奘應迦摩縷波王之請,將《老子》譯成梵文傳播於印度,又將印度失傳的《大乘起信論》由漢文回譯為梵文,使其再傳於本土。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了中印兩國之間的往來。

      (四)促進中西之交通:中國之出西域而赴印者,不自玄奘始。然前人之西遊多只走北道或只走南道,進入印度後亦僅遊歷部分地區。唯玄奘去時遵西域北道,過凌山,涉熱海,經昭武九姓國、貨邏國故地;回程則遵西域南道,自貨邏國故地越蔥嶺東歸。其在印度之行程尤為前人遠遠不及,《大唐西域記》所載五印度共八十國,玄奘親歷什九以上,足跡遍及印度次大陸,包括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故玄奘於中印交通之貢獻,允稱空前之壯舉。

      (五)留下不朽之巨著:由玄奘述譯、辯機編撰的《大唐西域記》翔實地記載了玄奘離高昌後之行跡,以及他在十七年旅遊中所親歷的一百一十國和傳聞的二十八國之幅員大小、地理位置、都城道里、山川形勢、氣候物產、風土人情、民族宗教、語言文字、傳說故事、歷史沿革,文筆謹嚴,準確樸實。其所涉的地區十分廣闊,包括今中國西北、原蘇聯中亞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以及伊朗、小亞細亞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是研究上述地區尤其是中亞、南亞各國古代歷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以及中外交通史的珍貴資料。眾所周知,印度是具有古老歷史的國家,然印度之缺乏自身歷史記載同它自身歷史之悠久一樣有名,今日學者得以整理七世紀及其前印度之矇矓歷史,使黑暗中稍見光明,玄奘及《大唐西域記》實有大功耳。近現代考古學家曾據該書而將王舍城、那爛陀寺之遺跡一一發掘,此即最有力之明證。故英國的印度學家史密斯(Vincent Smith)認為「印度歷史對玄奘欠下的債怎麼估計也不會過分」,印度歷史學家阿里(Ali)則云 「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自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法、英、日等國之學者即紛紛用本國文字出版《大唐西域記》之翻譯、校注本。近中華書局出版了季羨林、張廣達、朱傑勤等先生之《大唐西域記校注》,可謂集中外注家之大成,允稱佳作。

     (六)影響後世之文藝:玄奘西遊取經之艱難而生動之事蹟,令人嘆為觀止,故從唐朝起人們常用各種文藝形式來歌頌他。如宋代出現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金人院本《唐三藏》,元代有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至明代又發展為楊志和的四十一回本和吳承恩的一百回本之《西遊記》,於是「唐僧取經」遂成千古佳話,唐三藏乃成家喻戶曉、婦孺咸知的傳奇人物。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三章  唐朝與印度之往來_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煮雲法師》(1919-1986)

(本文引自闞正宗《台灣高僧》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p.191-222)

東台弘法第一人--煮雲法師的佈教心路

前言

煮雲法師早年來台四處流浪居無定所,後被中國佛教會委派至東部弘法,為後山(東台灣)佛教的順利推動立下汗馬功勞,每到一處即成立念佛會,聚集佛子一心念佛,成績斐然。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師公─煮雲法師,與我的戒和尚—星雲

我的師公─煮雲法師,與我的戒和尚
2011.07.27 釋法觀

我的師公是已經圓寂二十五年的煮雲(實泉)老和尚。

我的師公──煮雲和尚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BnauM3X0MDN4IDM4QTN5MDO0UTMyITNykTO0EDMwAjMwUzL0U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

敬悼煮雲實泉老法師  聖嚴 

一  

我在人前稱他為煮老,有時稱他為煮公,私下稱他為煮公老兄的煮雲法師,因他比我年長十一歲,(一九一九~一九八六),所以出家早、受戒早、求學早、弘法早,樣樣都是我的先進。但他出生於江蘇的如皋,是我出生地南通的鄰縣;他曾求學於鎮江焦山佛學院,是我先師東初老人的學生,而在我組成中華佛教文化館的董事會時,他又是我們的常務董事;當他為了外教徒肆意政擊佛教而出版了「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之後,我也為此寫了一冊小書。因此,我與煮公之間,關係極為密切。   

二  

我在八月九日下午,接到高雄鳳山打來的電話,一聽是煮公的高足慧嚴法師的聲音,她正在日本京都的佛教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怎麼回來了呢?她的語音悲切,說是煮公病危,念著要她回來的。前幾天我還曾以電話詢問煮公在臺北的分院彌陀精舍,準備約好時間去看他,知他將在鳳山佛教蓮社主持佛七哩!

到了八月十日凌晨,接到慧嚴法師的第二通電話,一句話未講,電話的那端已泣不成聲,這使我知道,煮公已捨壽圓寂了!這是我自從先師東老人圓寂以來,感到最受震動的一次,我雖勸慰慧嚴法師,要冷靜,多念佛,不要憂戚,不要哭,掛下電話時,發覺自己的兩頰怎會也掛著熱熱的淚珠?為佛門的法運,為個人的私誼,都有不能自己的感觸,可見我畢竟還是凡夫。好在一轉代間,便恢後了平靜。我不善詩,也不知對聯的作法,卻立即提筆,為煮公寫了一副輓聯:
 

煮公老兄法師 示寂

同鄉同門聞邪顯正三十年前你呼我應掃魔軍

揚禪揚淨護國衞教爾今爾後我被折翮慟益友  

               弟  聖嚴 敬輓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版的「橫渠四句」──玄奘大師留下的菩薩典範

 

      宋朝的理學家張載,曾提出著名的“橫渠四句”,認為讀書人應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般經世濟民的熱誠,其願則偉矣,但若要在各世代中落實,難免會有種種主客觀侷限,更何況欲成就入世的勳功偉業,往往須得有出世的心胸本懷,才能無私無我地付出與奉獻犧牲。

 

說到此,就自然令人想起同樣是中華文化巨擘,而示現為世出世間法代表人物的大唐玄奘大師。他一生修行的證德,在佛法義理及主持譯經上卓然獨立的貢獻,乃至擴及文化上的影響力,成就了照耀古今的光環。這是身為佛弟子弘願景行的發光發熱,是菩薩醒世拯民的輝芒輻射,若比照“橫渠四句”,我們可擬出四句來讚歎玄奘大師:

      究法界而抉真心

      愍眾生而安慧命

      紹佛祖而繼正法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著

 

一張含有 文字, 天空, 室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目 錄

優填王造像之始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煮雲法師

煮雲法師(1919~1986年)江蘇如皋人,俗姓許。法名實泉,字醒世,號煮雲。年十九,依參明披剃出家。二十三歲於南京攝山棲霞寺從若舜受具足戒,繼而肄業於該山律學院,鏇入鎮江焦山佛學院,再進上海圓明講堂。1950年來台,受任為醫院布教師。又鑒於台東、花蓮、澎湖等偏遠地區,聽聞佛法之機緣較少,乃率領弟子深入台、澎各鄉鎮,弘法說教。此外,曾多次出國,足跡遍及東南亞、東北亞,乃至北美洲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煮雲法師
  • 別名:俗姓許。法名實泉,字醒世,號煮雲
  • 籍貫:江蘇如皋
  • 國籍:中國
  • 去世日期:1986年

 

煮雲法師 (1919—1986),現代僧人,1919年2月23日生於江蘇如皋。生性秉善,穎悟過人。20歲於如皋西場惠民寺依師公參明老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實泉,字煮雲,號醒世。23歲受具足戒於南京棲霞寺,鏇就讀於南京棲霞律學院,繼求學於鎮江焦山佛學院、上海楞嚴專宗學院等佛教學府,次第完成博大深淵之佛學研究學業。因而奠定了後來講經弘法及從事著作的基礎,更於弘法利生及教務宣勞之睱,潛心閱藏,掩關自修。學思並行,佛學大進,由其德學兼優,廣為信眾所崇敬。法師於1953年接任台灣鳳山佛教蓮社之後,大弘淨土法門。自1971年起常奔波於台灣各地主持精進佛七,提倡念佛修行,遂名聲大振,各地佛七多請法師主七,至無片刻之閒。1983年於台中太平鄉購置土地,開山創建台灣最具規模之淨土宗道場,名護國清涼寺。法師於寺內每年舉辦6次精進佛七,並於1985年創辦淨土專宗佛學院,培養淨土宗弘法人才。

 

著作

煮雲法師對淨土宗乃至整個佛教之貢獻可謂至大且巨。1986年8月9日報終生西。法師之傳世著作有《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煮雲法師演講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病患指南》、《金山活佛》、《皇帝與和尚》、《佛門異記》(大陸版改名為《佛門故事大全》)、《東南亞佛教見聞記》、《弘法散記》、《精進佛七日記》、《大專青年精進佛七專輯》、《精進佛七感應錄》等。

煮雲法師,俗家姓許,名秀明,江蘇省如皋縣人,一九一九年歲次己未的二月二十三日,生於如皋縣七里缺一個貧農的家庭。由於家裡太窮,兄弟姊妹眾多,幼年沒有受到完整的教育,八歲才隨著五哥、六哥進入私塾,斷斷續續的讀了幾年書,十四歲那年,到一家香鋪做學徒。香鋪,就是售賣拜佛菩薩、拜神所燒的香的鋪子;學徒,在那個時代就是管飯不給工資的小傭工。每日掃地打雜,招待主顧,如此過了四五年。一九三七年日寇侵華戰爭爆發,八年抗戰開始,一九三八年,日寇占領如皋,本來貧困已極的許家,經過日本人燒掠後,更是一貧如洗,生活陷入絕境,連他做學徒的香鋪也關了門。他無以為活,就在一九三九年,二十一歲之時,在如皋城北三十里名叫西場的地方,於一處財神廟中出了家。由他的師公參明老和尚代刀披剃,給他起了法名實泉,字醒世,號煮雲。 煮雲是二十一歲在財神廟出家,由他師祖參明老和尚“代刀剃度”,他的師父是誰,不得而知。農村小廟以趕經懺為業,煮雲要隨著趕經懺。他三番兩次向師公提出請求,希望受戒參學,均遭到師祖的呵斥,最後向煮雲提出條件:要他為常住趕三年經懺,然後由他去受戒參學。這樣到了一九四一年,條件期滿,他才趕上南京棲霞山寺的春戒。戒期圓滿,就留在棲霞律學院受學。在律學院,他受過難堪的奚落,煮師在忍辱的精神和求學的毅力支持下,不為所動,只堅持要讀書,那當家師也無可奈何他,只有任他讀下去。

一九四三年冬天,律學院讀完,他想進入焦山佛學院深造,又遇到類似的情形。焦山佛學院是中國最有名的僧伽學院,他和星雲、廣慈二師同去請求入學,因正在學期中間,先隨班旁聽。他在班上成績很好,但當第二學期辦理入學手續時,副院長東初法師也是嫌他年齡太大,讓他仍做旁聽生。事實上,他不過二十五歲,但以環境不好,營養不良,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得多。

煮雲法師就這樣到了上海,為現實生活所迫,不得不住入以趕經懺為主的清涼寺,仍過著趕經懺的生活。到了一九四五年,圓瑛老法師在圓明講堂設立了“楞嚴專宗學院”,招收了三十多位學僧,圓老親講《楞嚴經》。煮師趕上這個機會,入院受學,親近圓瑛老法師。不幸一九四六年春季,圓老突然中風,昏迷數日,醒過來也不能講課,學院無形中停辦。煮師無奈離開上海,到松江天馬寺暫住。一九四七年初春,普陀山法雨寺春季傳戒,煮師受聘為悅眾,這樣他到了普陀山。戒期圓滿後,留在山上閱藏。同年八月,到普陀山的前山普濟寺,聽誠一法師講《法華經》,就留在普濟寺客堂任知客,在此結識了該寺的當家師慧顗法師,以此種下了他們三十多年後為師徒的因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