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與死 (16)
- May 26 Thu 2022 07:47
饒有深意的悼詞
- Jun 30 Wed 2021 19:38
溫柔的告別 文:陳芷涵
溫柔的告別
文:陳芷涵
原文刊登於上「佛門網」
https://is.gd/o4wKNK
2020至2021年 Covid-19新冠病毒正在全球肆虐蔓延,每天看著死亡人數不斷的變化,人人自危,對於現狀的無奈及對生命的了悟,來自對死亡的覺醒。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看似強韌,卻又脆弱無比。佛教認為生命是無限的,而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精彩、盡力,是否無悔。
- Dec 05 Sat 2020 18:45
書到今生讀已遲——黃庭堅的前世今生
「書到今生讀已遲」,
這句話出自清朝詩人袁枚的《隨園詩話》,
說的是宋朝大才子黃庭堅轉世的一段公案。
黃庭堅,字山谷,江西省修水縣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詩書畫具佳,稱為「三絕」,與蘇東坡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古內外集》、《山谷別集》行世。其詩文著作流傳日本,深受推崇,對日本的漢文學有較大影響。
修水縣誌以及很多筆記中都記載著黃庭堅轉世的故事。
他得中進士之後,被朝廷任命為黃州——蕪湖的知州,就任時才26歲。有一天他在州衙內午睡,夢中,他走出衙門,來到一處鄉村,老遠看見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站在家門外的香案前禱告,口中喊著一個人的名字,桌上供著一碗芹菜面。
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還熱氣騰騰,似乎很好吃,便不自覺地端起來吃,吃完回衙。一覺醒來,夢境很清晰,嘴裡還有芹菜香味。但他並未在意,以為只是一夢罷了。
次日午睡,再夢如昨,菜香幽幽,夢境歷歷。
黃庭堅感到不可思議,遂起身步出州衙,循著夢中道路行去,欲探個究竟。行至一村落,景物依稀,仿佛回到故鄉一般。他徑直走到一戶人家,扣門而進,正是夢中所見的老婆婆,便問她有無在門外喊人吃麵之事。
- Jun 28 Sun 2020 00:28
令人省思的泰文佛曲《直到最後一口氣》中英譯版《Till The Last Breath》ตราบลมหายใจสุดท้าย #不淨觀視頻#AsubhaBhavana
- Sep 04 Tue 2018 22:32
艾妮塔‧穆札尼 -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Dying to be me! by Anita Moorjani
- Jan 25 Thu 2018 15:32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的限期,你會做甚麼?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的限期,你會做甚麼?去旅行?陪伴家人?還是當甚麼事都沒發生過?面對臨終安寧照顧的抉擇,對局外人來說可能只是一件「媽媽和我的小事」,但對艾雯(周家怡飾)與珍(邵音音飾)而言,卻是影響她們之間關係,甚至她們生活質素的「大事」。尊重及良好的溝通,如何讓艾雯與珍達至「心安 ‧ 家寧」?
- Aug 27 Sun 2017 14:06
永不凋零的玫瑰——戴安娜一生 懷念她
- Oct 19 Mon 2015 14:48
于丹《莊子》心得08_談笑論生死
- Apr 08 Wed 2015 23:01
美國9.11事件 發生時的另一航班--達美15! 感動人的真實故事!
我是達美航空公司15號班機的機組人員,2001年的9月11日從
德國的法蘭克福機場飛越大西洋,目的地是美國的亞特蘭大。忽然,機艙內的布簾都拉了起來,我被叫到駕駛艙去見機長。在那兒,幾個機組人員都面露嚴肅。機長給我一張紙條,這是從亞特蘭大機場辦公室發出來的訊息,上面寫著:「所有私人航空公司飛往美國的航道全部關閉,請盡速降落在最近的機場,並請告知你的降落目的地。」沒有一個人對此訊息有隻字片語,我們都知道事態的嚴重性。我們需要立刻找到一個陸地降落,機長決定最近的機場是離我們400英里遠的甘德, 紐芬蘭。
- May 28 Wed 2014 20:59
東海校長:因為有遺憾,所以開始學習
「我們選擇不逃避、去面對,甚至從中產生正面意義,」在鄭捷北捷殺人事件後,《天下》第一時間專訪東海大學校長湯銘哲,剖析承擔背後的信念與行動。 在傷痛過後,台灣社會能夠學到什麼?
- 2014-05-28 天下雜誌 548期 文/林倖妃
夜幕猶如薄紗,輕輕罩上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這一天的天空,沒有夕陽餘暉,只有無盡的黑暗。東海大二生鄭捷的殺人事件,猶如炸彈般,讓建校將近六十年的東海大學,在一念間,瞬間化為「廢墟」。
鄭捷,這兩個字,對東海大學,對台灣社會,都過於沉重。五月二十一日下午四點二十六分,二十一歲的鄭捷在台北捷運上隨機揮刀,造成四死二十四傷的慘劇。當確定兇手竟是東海學生,指責聲浪猶如排山倒海湧入校園。
「大家都在問為什麼?但答案顯然不夠,」校牧主任李貽峻回憶,有學校教授走入校牧室,忍不住掉淚,頻頻追問到底怎麼了?
- May 08 Thu 2014 17:46
人體身心靈科學(上):台大校長_李嗣涔科學實驗證明 佛 、 神 、靈界存在
- Jan 19 Sun 2014 21:24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 的 淡 定與從容 - 楊絳《一百 歲感言 》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 ,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 Nov 22 Fri 2013 00:08
生與死
- Dec 05 Sat 2020 19:24
《長恨歌》: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楊貴妃為何還要感謝他
《長恨歌》: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楊貴妃為何還要感謝他
《長恨歌》中在最後一部分,唐玄宗派臨邛道士去海外仙山找到楊玉環的時候,楊玉環已度為道士,住太真宮,仙號太真。
但是她聽說唐玄宗派人來此尋她,她急急忙忙出來感謝唐玄宗。
這個地方有很多同學不理解,為什麼唐玄宗賜死楊貴妃,而楊貴妃還要感謝他呢?
應該是恨他才對啊。這是為什麼呢?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是無法理解的。
- Mar 30 Sat 2019 11:27
星雲大師從佛教角度談「生命最後一里路」
星雲大師從佛教角度談「生命最後一里路」
「臨終關懷」是現代社會上的一些有心人士所提倡,他們希望藉由宗教關懷與醫療照護,幫助一些即將往生的人,在臨終之前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妥善照顧;甚至對臨終者的家屬,也提供一些看護上的協助與心靈上的安慰,幫助他們度過這人生中最難忍受的生離死別的悲傷時刻。

不過,其實在過去的佛教寺院裡,人臨終了,他認為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出家人對於生死應該放下,沒有什麼關懷、不關懷;你死了以後,弄張毯子包裹起來,然後抬到後山去荼毗火葬,全寺的大眾也都不知道,一個人就已經這樣離開世間了,也沒有人說閒話,因為大家都是萍水相聚,也不講究彼此之間的你關懷我、我關懷你的。
當然,也有一些修道的人,他們視生死如遊戲,所以離開世間時,也有種種特殊的異象。如鄧隱峰飛錫禪師倒立而亡;如普化禪師遊戲人間,跟信徒宣布在什麼時間,將在東門、或南門、或西門、或北門往生,他預知往生的時刻。其他再如:德普禪師讓弟子辦齋祭祀,他要看看祭祀的情況,並且享用過祭祀齋後才安然而逝;船子和尚則吹笛進入煙波,覆舟而逝。
這些禪師、高僧們,有的人生死安詳,有的人坐化、有的人無疾而終……;在佛教裡有不少宣揚、讚美這許多往生者的異相,卻少有提倡「臨終關懷」的意識。不過現在的社會,講究人我的關係、講究人生的富樂,就是死亡離開世間,也需要給他關懷。就如過去佛教裡也有西方堂、如意寮、塔院,提供對往生者的照護,雖不及今日安寧病房的普及和效用,但其實佛教早就有對往生者的臨終助念,甚至今日佛光山的萬壽園,也設有安寧病房。
說到安寧病房,我認為理想的安寧病房,應該要有一間淨室,讓病患可以躺臥在床上,聆聽輕慢的佛教梵唄,讓他能在悠揚的誦經、念佛聲中,離世而去。患者之外,也有他的眷屬及有關人士,就算是出家人吧,他也有道友,因此應該在往生堂的隔壁,設立一個空間,作為眷屬們吃住的地方,以便大家輪流照顧即將往生的人。
- Aug 30 Thu 2018 17:56
寬謙法師 佛學講座 “ 揭開生死的面紗” 7.22.2017@洛杉磯淨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