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分享 (24)
- Jul 12 Tue 2022 20:29
福德.功德.與福報分別(聖嚴法師-大法鼓 1074)DVD
- Jun 16 Thu 2022 08:35
六波羅蜜與生活之運用
六度萬行點亮幸福人生~人間菩薩與佛同行講座:六波羅蜜與生活之運用
人間菩薩與佛同行系列講座第五講(最終回)「六波羅蜜與生活之運用」在眾人期待中隆重登場,本系列講座一向頗受好評,吸引大眾熱烈參與。在秀玉師姐引導菩薩們靜坐放鬆後,現場隨即呈現身心收攝、安定祥和的氛圍,至誠恭請果竣法師開示。
果竣法師首先說明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又叫做六度,聖嚴師父稱法鼓山的弟子為「萬行菩薩」,「萬行」二字即由六度而來,故又稱六度萬行菩薩。大乘經典教導修行者自己還沒度前要先度眾生,而師父在菩薩行的歌詞中亦明示「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本次講座中,法師以其親身經歷、歷史故事及師父著作等活潑述說六度意涵與生活運用。
第一波羅蜜為「布施」,可分為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三種。其中財施是六度基礎,最容易做也最為重要,並非有錢才能布施,也可以布施時間,大家來道場聽經即為時間布施,縱使在聽經時睡著了亦有莊嚴道場之功德;另外,在知客處當義工也是一種布施。法布施係指佛法的觀念與方法,師父說:懂一句佛法便可告訴別人一句佛法,例如老菩薩只知念「阿彌陀佛」,認為念佛很好,便告訴別人要念「阿彌陀佛」。法師另以其親身經歷為例,分享自己對法華經之勝深法意不甚瞭解,但對法華經很有感觸,曾向某法師讚嘆法華經很好,該法師花二年時間熟記經文並作為之後修行功課;又有一次法師帶領信眾參訪印度竹林精舍、佛陀苦行林等地,其中一女眾當時尚無佛教信仰,不願拜佛,但對佛陀故事很有興趣,爰建議她回台灣後到法鼓山走走,數年之後,她在法鼓山出家了。
果竣法師強調學佛一開始不需要學大經大論,而是要學習實用的佛法,如四眾佛子共勉語即非常有用。就佛法而言,智慧分三個層次,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其中以修所成慧最為重要。讀大經大論或許會讓你覺得自己很有學問,但道理雖懂而煩惱來時可能用不上,學佛就是要斷煩惱,煩惱不斷何來智慧?何來慈悲?不如好好運用四眾佛子共勉語。另在無畏施方面,最有名的是觀世音菩薩,凡眾生遇身體災難或心理痛苦,若能至誠懇切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發願馬上現於此人身前,觀音菩薩常在我們出現恐懼害怕時來幫助我們免除恐懼,即稱為施無畏。法師表示,無畏施一般人也可以做得到。人都有害怕的時候,若於恐懼時有人安慰,對其心情和緩非常有用。法師分享他生病的經驗,數星期前他的肺和心臟都出問題,不知是否可完成本期授課,很希望有人可以聊聊心裡的感覺。時下有些人因痛苦而輕生,倘若有人適時陪伴傾聽,扮演情緒宣洩對象,結果可能很不一樣。法師勉勵現場菩薩做觀音化身,對他人施予無畏。
果竣法師強調布施可用以對治慳貪,慳財會有貧窮的果報,而慳法(別人請教佛法,卻不告訴他)則會有愚痴的果報;此外,布施時應行無相布施,即三輪體空,無布施者、無布施對象,亦無布施這件事。智慧係由弘法而來,希望自己有智慧,就應該法布施,法師並勉勵大家要擔任義工,尤其有身心障礙或感到福德不足時更要培福、修智慧。
- Oct 02 Sat 2021 09:54
就在今生 -佛陀的解脫之道 班迪達尊者 講述
就在今生
-佛陀的解脫之道
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班迪達尊者 講述
- Jun 25 Fri 2021 12:41
18分钟读罗伯特 ·赖特《洞见》:现代科学真能解释佛学吗?
- Apr 06 Tue 2021 08:38
無常教我的事
《那些無常教我的事!》
(陳秀丹醫師執筆)
當醫生超過25年,以前我一直在加護病房裡衝鋒陷陣,幫病人做氣切;
可是這十幾年來,我已經不做了。
我體悟到人生無常,不是這個人意志堅強,就不會死。
所以要真誠面對生死,愛要常常說出口,善終及後事也要交代清楚。
不要等到親人往生了,才在墳上說愛。
- Aug 06 Thu 2020 22:04
修行不是在向誰交待,而是不斷的向內觀察,能越來越認識自己。
修行不是在向誰交待,而是不斷的向內觀察,能越來越認識
唯有真誠坦然的認識自己,在面對煩惱時,雖然無法立即調
不扭曲、不掩蓋,踏踏實實的面對
萬法唯心所造,只要心能夠確定,修行這條路絕對是可以保
~《地藏經》要義 大航法師開示~
- Jul 22 Wed 2020 16:32
【超度有用?】深入經藏系列—《阿含經》選讀 第26集 業報隨身不失 一〇四一經 上
深入經藏系列—《阿含經》選讀 第26集 業報隨身不失 一〇四一經 上
深入經藏系列—《阿含經》選讀 第26集 業報隨身不失 一〇四一經 下
- Apr 24 Fri 2020 18:33
35. Root cause of grief 苦之根源 35. Root cause of grief 苦之根源
- Oct 02 Wed 2019 00:39
道一法師香港弘法
道一法師香港弘法,很有啟發性,請抽空閱讀:
1. https://alldoors.org/2ldTAlv
2. https://alldoors.org/2nEwVj3
- Jun 24 Sun 2018 19:19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第一集)
1.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
享受工作 |
30. 忙而不亂,累而不疲。 |
平安人生 |
55. 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 |
幸福人間 |
85. 好話大家說,好事大家做,好運大家轉。
|
- Apr 09 Mon 2018 12:00
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
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
前 言
對看不到「色聚」、「四大」,沒有禪定力的人來說,雖然不具備敏銳的察覺能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對佛法的實踐毫無作為。粗大的負面情緒是一般人常有的、帶來惡的影響的、容易察覺的、必須調伏的,正好可以依之實踐佛法。「苦、集、滅、道」的四諦,是佛法實踐的重要綱領,結合兩者,就是「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這是沒有禪定力的人都做得來的。
負面情緒的定義
負面情緒是指會導致傷害自己或他人言行與想法的心理狀態。
- Jul 20 Thu 2017 13:23
解與行不是兩個法門,是一個法門
- Jul 15 Tue 2014 09:19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成道紀念日。
- Dec 23 Mon 2013 10:24
佛法問答
1、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是該委屈成全,還是奮起反搏?
活佛:放下。
2、失去的東西,有必要去追討嗎?
活佛:失去的東西,其實從未曾真正地屬於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討。
3、如何理解永遠?
- Oct 28 Mon 2013 20:02
人間化絕不可淪為世俗化
- Dec 21 Mon 2020 17:38
本性法師:粉碎你心中的恐懼
本性法師:粉碎你心中的恐懼
恐懼,是理智與快樂的殺手。
粉碎恐懼,乃至恐怖,這是學禅的重要一環。
我曾蹒跚學步,恐懼於跌倒;我曾學步登高,恐懼於摔下;而今,我大了,恐懼於老病,恐懼於老死;我也恐懼於前路的陷阱,周圍的暗箭。
但恐懼,不會因為恐懼而消失。那麼,解除恐懼的密碼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解析恐懼的本質是何?無論是場所、社交、宗教、特定等等種類,其實,恐懼是“我執”、“貪著”的代名詞。為何恐懼,因為貪生所以怕死,因為貪財所以怕財破,因為貪名所以怕名裂,因為貪利所以怕利失,因為貪色所以怕色衰,因為貪面子所以怕面子丟。而這些貪,源於我執,執著於自我、有我。
所以,要去恐懼,首先,要破我執,去貪著。
其次,恐懼源於對世界、人生、社會認知上的錯誤與錯覺。
- Sep 19 Sat 2020 09:50
人為什麼會有無明?
問:
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因,何因緣故於緣起教中不先說耶?
問:如果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因,為什麼十二緣起不先說不如理作意緣無明,無明緣行?人為什麼會有無明?就是因為有不如理作意,不合事情的真理,內心這樣子想,就會有無明。為什麼不先這樣說?
地二、答4 玄一、標
第二科答,回答,分四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答:彼唯是不斷因故,非雜染因故。
答:不如理作意,是五遍行心所中的作意心所被無明所染汙,唯是無明不能斷除的原因,並不是能夠雜染無明的原因。
不如理作意自性不是雜染,所以不攝在緣起支中。
- Jul 06 Mon 2020 17:31
四攝化他--星雲法師
四攝化他--星雲法師
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如是四攝法,普攝諸世間。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吾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脫離不了你我的人際來往,除了物質需求之外,更要追求人際關係的和諧。俗話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如何保持和諧?佛法提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圓滿、和諧。
- Jan 13 Sun 2019 21:18
佛教是讓人什麼都放下嗎?
徒弟:“佛教是讓人什麼都放下嗎?”
師父:“不是。”
徒弟:“可為什麼經常說萬緣放下?”
師父:“萬緣放下作甚麼?”
徒弟:“是啊,弟子也覺得很困惑啊。感覺佛法好像總是讓人趨向一種消極。弟子身邊也有一些人說:‘如果什麼都放下了,錢從何來?衣食從何而來?都不工作了,這個世界不就完蛋了嗎?’”
師父:“什麼都放下了會完蛋,什麼都放不下也會完蛋。”
- Jan 01 Tue 2019 13:23
【星雲大師對你說】一切都是當然的
【星雲大師對你說】一切都是當然的
多年前,一家雜誌社向我索借三百萬元,我無法應付,便撰文毀謗我,弟子們氣憤填膺,有些人主張筆伐聲討,有些人建議訴諸法庭,當時我在臺北弘法,因此就近於普門寺集合住眾,對大家說:「別人對我們的禮遇尊重,不是當然的,所以我們應該湧泉以報;當我們受到傷害打擊時,則應該認為這是當然的,因為父母生養我,師長教育我,社會成就我,國家保護我,平時我們就擁有這麼多好因緣,相對而言,一些突如其來的挫折逆境,正可以考驗我們的氣度,可以豐富我們的內涵。因為無聊的傷害破壞,是打倒不了一個人的,做一個真正的人,要經得起四面吹來的八風,將一切的橫逆都視為是當然的……。」一席話下來,總算平息了大家的怒氣,也趁此機會,隨緣上了一堂「宗門思想」課程,只是有誰知道從非當然到當然,我是經過了多少的修證歷程,才有這麼堅固的信念與體悟。
我十二歲那年就在棲霞山寺出家了,在常住裡是年紀最小的一個清眾,臉皮又很薄,剛開始時,上課聽不懂,下課也不好意思問。既不可以外出,又不能和他人來往,家書寫好了,沒有錢買郵票,好不容易熬到學期結束,學院放假,眼看同學們提著行李回家,我也跟著他們到大雄寶殿向佛陀告假,正要踏出殿門時,家師志開上人把我喝住,罵道:「站著!回什麼家!」我只得忍住稚子乍離家園,對家鄉的孺慕之情,禁足閉關,有時心裡好苦,可是再想想:沒有人要我出家,是我自己願意的,所以也就視為「當然」地接受下來。既是當然的,為什麼要感覺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