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之三—訪方甯書教授(一)
※影音檔精彩片段(1分30秒)
編按:
與東初老和尚最親近、互動最多的在家弟子方甯書教授,自 1961年皈依東初老和尚,法名聖文,此後便跟隨著老和尚學 習佛法,一路護持著師父所開創的佛教文化事業。師父圓寂 之後,他更不遺餘力地協助承繼師業的聖嚴法師先後創辦了 中華佛學研究所及法鼓山。至今,方教授仍是法鼓山的最重 要的護法之一。從他口中娓娓道來的點點滴滴,既生動又有 趣,讓我們對東初老和尚的事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採訪時間:2007.09.12
採訪地點: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四樓會議室
採訪編輯:釋果見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煮雲法師與佛七道場
※本文出自陳慧劍 著《當代佛門人物 五、煮雲法師與佛七道場》
一、緣起
我從進入佛門,以煮公法師為皈依證明師、剃度師父至今,親近上人,屈指算來已有十六個年頭,對於師父的一生,只有在長輩口中,或師友閒談中,一點一滴的知曉,如今把它們彙集起來,如果有不當或不實之處,懇請教界長老賜教,則不勝感激。
二、出家與參學
吾師煮公上人,是江蘇如皋縣人,於民國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生在一姓許的農家,父母為他取名秀明。俗家被日本人劫後,十九歲在如皋西場惠民寺落髮,法名實泉。在出家的小寺裡,過的是小和尚趕經懺的生活,上人深感出家之後,受戒參學的重要,三番兩次向其師父懇請,均遭呵斥,後來才以替常住趕三年經懺為條件,允許上人受戒。
民國三十年,上人趕上南京棲霞山春季戒期,戒期圓滿後,上人即留在棲霞律學院,開始了他參學的生涯(當時同戒同學,現有在臺灣的有星雲法師、蓮航法師)。直到民國三十二年,上人仰慕焦山定慧寺的道風,當時雖染患了瘧疾,卻無論如何也要到京滬線上最高學府焦山佛學院參學。在病情稍有起色之後,即打點行李啟程,但適逢焦山在打佛七,只好暫時掛單於金山寺。當時金山寺的方丈是霜亭老和尚,首座是普仁老和尚,當家師則是太滄老和尚。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廬老人於民國四十九年七月開始為大專學生舉辦佛學講座,命名為「大專學生慈光講座」,由全國大專院校佛學社推薦優秀學生免費參加。目的在於讓同學能藉寒暑假期共聚一堂切磋學問策勵道心。

empty head


empty head
課程方面, 雪廬老人親定《大專佛學講座初級教材》。一為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自初學至成佛,學有次第,法門有通有別,為初聞佛法之基本教材。二為八大人覺經。後漢安世高譯。此為早期來華之內典,文簡義豐,大小乘法皆有之。師列講述筆記,經文中覺悟覺知之義,辨之甚明。三為唯識簡介,代表相宗。四為般若心經,代表性宗。五為阿彌陀經,專說持名念佛之法。六為普賢行願品。此說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六種教材,除行願品外,餘五種皆由先師編著表解,配合講述,初機學者可入學佛大道。
晚會的「無盡燈」是每次講座圓滿必舉辦的活動。這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傳承。《維摩經‧菩薩品》說: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簡智果老師〈燈燈相傳綿延不盡〉一文記載雪廬老人當時所說的一段話:一盞燭光,雖然很微弱,都能點亮幾百盞蠟燭,把黑暗的會場,照耀的如同白晝一樣光亮。諸位同學,我們從佛經、從中國書當中,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就好像我們從「佛陀」從「孔夫子」那裡點亮了自己心中的蠟燭一樣,我們還要把這些佛法與優良的中華文化告訴別人,也點亮了別人心中的蠟燭,這樣子,大家就不會在黑暗中摸索,在五濁惡世中迷失了方向。

雪廬老人曾有〈殘燭〉詩云:「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老人就是以佛菩薩的悲憫胸懷,度化眾生。故在漆黑講堂中,他點燃手中的蠟燭,學生接著再三傳續,綿延不絕,「大專佛學講座」也就薪火相傳至今。大專明倫講座學員,不論是教育界、政商界、司法界,乃至家庭主婦,都以自己一點心力,貢獻於社會;以無限慈悲心,續佛慧命。學佛青年的光與熱,就如無盡燈一般,綿延不絕,燈燈相傳,從台中傳到各個學校、各個道場、乃至世界各地。
empty head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您修行的法門是甚麼?當提到「淨土念佛」法門時,您腦海中映現的是哪位法師?淨空法師?抑或淨界法師、淨慧法師?還是……臺灣首創「精進佛七」的道場是「臺東清覺寺」,而主要的帶領創辦「精進佛七」的導師為上煮下雲法師。很感恩我博士班的畢業論文指導教授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他是臺灣佛教史的專家,讓我有機會研究相關的議題且更深入的了解臺灣佛教史。在這兩年的「田野調查」中,感受到祖師大德們在戰亂、貧困中仍堅持辦道護道之心,令人感動!翻過這一頁頁的臺灣佛教史,是用汗水及斑斑的血淚交織而成的,他們忍辱負重,荷擔如來家業,不忘初心,令人敬佩。
(圖1)主七上煮下雲和尚 作者攝於2023-01-22
1951,上煮下雲法師(圖1)應臺灣省佛教分會聘請,環島佈教,芒鞋瓦缽,深入鄉野,弘揚如來正法,糾正一般民間信仰迷信陋習,淨化人心導正世風。法師也先後數度飛錫海外,訪問美、加、日、韓、港、馬、新、泰、越等地,宣揚佛法,慰問僑胞,為眾生為佛教,勳勞卓著。法師於1958掩關潛修,出關後,弘法利生,不遺餘力; 1972初,創辦精進佛七,每日九枝香念佛,另再禮佛一千拜,講經說法,以身作則,化導四眾兼及大專學子,法雨普施,數年如一日,善導高風,靈巖遺規,海內外掀起一股打「佛七」的風潮,在各地一年到頭都有「精進佛七」的舉辦,成就了許多修「淨土念佛」法門的四眾弟子,而此風發源於臺東知本溫泉的「清覺寺」。
臺東清覺寺位於臺東卑南知本溫泉風景區半山內,除是知名的「溫泉」泡湯勝地,飯店林立外,更是古樹參天,風景秀麗怡人之所,蔚藍的天空,白雲蒼狗,一望無際的青山綠野,如詩如畫的青山陵線雲霧繚繞,美的像幅山水畫,此山此景盡收眼底。尤其清晨清新的空氣,沁入心脾,有花草香,蟲鳴鳥叫聲,真是令人神清氣爽!清覺寺緊鄰臺東首座五星級飯店「知本老爺酒店」,常見酒店的遊客到清覺寺虔誠的敬香禮佛。
x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期 104年12月
近四十年來中國佛寺志彙編出版概說
杜潔祥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總編輯
【摘要】近四十年來,出版了三套專門彙編寺志的大型叢書,以及二套數位典藏,顯然寺志的研究愈來愈受到佛教界、學術界的重視。但是,寺志尚未刊印的數量約有近250部,值得繼續彙編出版,俾使研究的資料更加完善。本文藉著評介已出版的叢書及數位典藏,提出將來彙編出版未刊寺志時,在體例上應先建立「中國佛寺志總目」的類例;同時,需釐清「山志」的性質,以便汰除專門志山的地理遊覽書。按以上析論的標準,本文進一步提出彙編未刊寺志的收書原則。
關鍵詞:寺志;山志;叢書;類例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讃武
本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住所:台北州宜蘭郡頭圍庄字頭圍54番地
家庭:排行長男
父:林萬教
弟:林花槌 煙草中盤商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西日年號對照表 (西元1800~2020年)
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請幫忙按個讚喔!!
|
公元 |
歲次 |
中國年號 |
日本年號 |
|
1800 |
庚申 |
嘉慶 5 年 |
寬政12年 |
1801 |
辛酉 |
嘉慶 6 年 |
亨和元年 |
3月19日以前是寬政13年,以後是亨和元年 |
1802 |
壬戌 |
嘉慶 7 年 |
亨和 2 年 |
1803 |
癸亥 |
嘉慶 8 年 |
亨和 3 年 |
1804 |
甲子 |
嘉慶 9 年 |
文化元年 |
3月22日以前是亨和4年,以後是文化元年 |
1805 |
乙丑 |
嘉慶10年 |
文化 2 年 |
1806 |
丙寅 |
嘉慶11年 |
文化 3 年 |
1807 |
丁卯 |
嘉慶12年 |
文化 4 年 |
1808 |
戊辰 |
嘉慶13年 |
文化 5 年 |
1809 |
己巳 |
嘉慶14年 |
文化 6 年 |
1810 |
庚午 |
嘉慶15年 |
文化 7 年 |
1811 |
辛未 |
嘉慶16年 |
文化 8 年 |
1812 |
壬申 |
嘉慶17年 |
文化 9 年 |
1813 |
癸酉 |
嘉慶18年 |
文化10年 |
1814 |
甲戌 |
嘉慶19年 |
文化11年 |
1815 |
乙亥 |
嘉慶20年 |
文化12年 |
1816 |
丙子 |
嘉慶21年 |
文化13年 |
1817 |
丁丑 |
嘉慶22年 |
文化14年 |
1818 |
戊寅 |
嘉慶23年 |
文政元年 |
5月26日以前是文化15年,以後是文政元年 |
1819 |
己卯 |
嘉慶24年 |
文政 2 年 |
1820 |
庚辰 |
嘉慶25年 |
文政 3 年 |
1821 |
辛巳 |
道光元年 |
文政 4 年 |
1822 |
壬午 |
道光 2 年 |
文政 5 年 |
1823 |
癸未 |
道光 3 年 |
文政 6 年 |
1824 |
甲申 |
道光 4 年 |
文政 7 年 |
1825 |
乙酉 |
道光 5 年 |
文政 8 年 |
1826 |
丙戌 |
道光 6 年 |
文政 9 年 |
1827 |
丁亥 |
道光 7 年 |
文政10年 |
1828 |
戊子 |
道光 8 年 |
文政11年 |
1829 |
己丑 |
道光 9 年 |
文政12年 |
1830 |
庚寅 |
道光10年 |
天保元年 |
1月23日以前是文政13年,以後是天保元年 |
1831 |
辛卯 |
道光11年 |
天保 2 年 |
1832 |
壬辰 |
道光12年 |
天保 3 年 |
1833 |
癸巳 |
道光13年 |
天保 4 年 |
1834 |
甲午 |
道光14年 |
天保 5 年 |
1835 |
乙未 |
道光15年 |
天保 6 年 |
1836 |
丙申 |
道光16年 |
天保 7 年 |
1837 |
丁酉 |
道光17年 |
天保 8 年 |
1838 |
戊戌 |
道光18年 |
天保 9 年 |
1839 |
己亥 |
道光19年 |
天保10年 |
1840 |
庚子 |
道光20年 |
天保11年 |
1841 |
辛丑 |
道光21年 |
天保12年 |
1842 |
壬寅 |
道光22年 |
天保13年 |
1843 |
癸卯 |
道光23年 |
天保14年 |
1844 |
甲辰 |
道光24年 |
弘化元年 |
1月9日以前是天保15年,以後是弘化元年 |
1845 |
乙巳 |
道光25年 |
弘化 2 年 |
1846 |
丙午 |
道光26年 |
弘化 3 年 |
1847 |
丁未 |
道光27年 |
弘化 4 年 |
1848 |
戊申 |
道光28年 |
嘉永元年 |
4月1日以前是弘化5年,以後是嘉永元年 |
1849 |
己酉 |
道光29年 |
嘉永 2 年 |
1850 |
庚戌 |
道光30年 |
嘉永 3 年 |
1851 |
辛亥 |
咸豐元年 |
嘉永 4 年 |
1852 |
壬子 |
咸豐 2 年 |
嘉永 5 年 |
1853 |
癸丑 |
咸豐 3 年 |
嘉永 6 年 |
1854 |
甲寅 |
咸豐 4 年 |
安政元年 |
1月15日以前是嘉永7年,以後是安政元年 |
1855 |
乙卯 |
咸豐 5 年 |
安政 2 年 |
1856 |
丙辰 |
咸豐 6 年 |
安政 3 年 |
1857 |
丁巳 |
咸豐 7 年 |
安政 4 年 |
1858 |
戊午 |
咸豐 8 年 |
安政 5 年 |
1859 |
己未 |
咸豐 9 年 |
安政 6 年 |
1860 |
庚申 |
咸豐10年 |
萬延元年 |
4月8日以前是安政7年,以後是萬延元年 |
1861 |
辛酉 |
咸豐11年 |
文久元年 |
3月29日以前是萬延2年,以後是文久元年 |
1862 |
壬戌 |
同治元年 |
文久 2 年 |
1863 |
癸亥 |
同治 2 年 |
文久 3 年 |
1864 |
甲子 |
同治 3 年 |
元治元年 |
3月27日以前是文久4年,以後是元治元年 |
1865 |
乙丑 |
同治 4 年 |
慶應元年 |
5月1日以前是元治2年,以後是慶應元年 |
1866 |
丙寅 |
同治 5 年 |
慶應 2 年 |
1867 |
丁卯 |
同治 6 年 |
慶應 3 年 |
1868 |
戊辰 |
同治 7 年 |
明治元年 |
1月25日以前是慶應4年,以後是明治元年 |
1869 |
己巳 |
同治 8 年 |
明治 2 年 |
1870 |
庚午 |
同治 9 年 |
明治 3 年 |
1871 |
辛未 |
同治10年 |
明治 4 年 |
1872 |
壬申 |
同治11年 |
明治 5 年 |
1873 |
癸酉 |
同治12年 |
明治 6 年 |
1874 |
甲戌 |
同治13年 |
明治 7 年 |
1875 |
乙亥 |
光緒元年 |
明治 8 年 |
1876 |
丙子 |
光緒 2 年 |
明治 9 年 |
1877 |
丁丑 |
光緒 3 年 |
明治10年 |
1878 |
戊寅 |
光緒 4 年 |
明治11年 |
1879 |
己卯 |
光緒 5 年 |
明治12年 |
1880 |
庚辰 |
光緒 6 年 |
明治13年 |
1881 |
辛巳 |
光緒 7 年 |
明治14年 |
1882 |
壬午 |
光緒 8 年 |
明治15年 |
1883 |
癸未 |
光緒 9 年 |
明治16年 |
1884 |
甲申 |
光緒10年 |
明治17年 |
1885 |
乙酉 |
光緒11年 |
明治18年 |
1886 |
丙戌 |
光緒12年 |
明治19年 |
1887 |
丁亥 |
光緒13年 |
明治20年 |
1888 |
戊子 |
光緒14年 |
明治21年 |
1889 |
己丑 |
光緒15年 |
明治22年 |
1890 |
庚寅 |
光緒16年 |
明治23年 |
1891 |
辛卯 |
光緒17年 |
明治24年 |
1892 |
壬辰 |
光緒18年 |
明治25年 |
1893 |
癸巳 |
光緒19年 |
明治26年 |
1894 |
甲午 |
光緒20年 |
明治27年 |
1895 |
乙未 |
光緒21年 |
明治28年 |
1896 |
丙申 |
光緒22年 |
明治29年 |
1897 |
丁酉 |
光緒23年 |
明治30年 |
1898 |
戊戌 |
光緒24年 |
明治31年 |
1899 |
己亥 |
光緒25年 |
明治32年 |
1900 |
庚子 |
光緒26年 |
明治33年 |
1901 |
辛丑 |
光緒27年 |
明治34年 |
1902 |
壬寅 |
光緒28年 |
明治35年 |
1903 |
癸卯 |
光緒29年 |
明治36年 |
1904 |
甲辰 |
光緒30年 |
明治37年 |
1905 |
乙巳 |
光緒31年 |
明治38年 |
1906 |
丙午 |
光緒32年 |
明治39年 |
1907 |
丁未 |
光緒33年 |
明治40年 |
1908 |
戊申 |
光緒34年 |
明治41年 |
1909 |
己酉 |
宣統元年 |
明治42年 |
1910 |
庚戌 |
宣統 2 年 |
明治43年 |
1911 |
辛亥 |
宣統 3 年 |
明治44年 |
1912 |
壬子 |
民國元年 |
大正元年 |
7月30日以前是明治45年,以後是大正元年 |
1913 |
癸丑 |
民國 2 年 |
大正 2 年 |
1914 |
甲寅 |
民國 3 年 |
大正 3 年 |
1915 |
乙卯 |
民國 4 年 |
大正 4 年 |
1916 |
丙辰 |
民國 5 年 |
大正 5 年 |
1917 |
丁巳 |
民國 6 年 |
大正 6 年 |
1918 |
戊午 |
民國 7 年 |
大正 7 年 |
1919 |
己未 |
民國 8 年 |
大正 8 年 |
1920 |
庚申 |
民國 9 年 |
大正 9 年 |
1921 |
辛酉 |
民國10年 |
大正10年 |
1922 |
壬戌 |
民國11年 |
大正11年 |
1923 |
癸亥 |
民國12年 |
大正12年 |
1924 |
甲子 |
民國13年 |
大正13年 |
1925 |
乙丑 |
民國14年 |
大正14年 |
1926 |
丙寅 |
民國15年 |
昭和元年 |
12月25日以前是大正15年,以後是昭和元年 |
1927 |
丁卯 |
民國16年 |
昭和 2 年 |
1928 |
戊辰 |
民國17年 |
昭和 3 年 |
1929 |
己巳 |
民國18年 |
昭和 4 年 |
1930 |
庚午 |
民國19年 |
昭和 5 年 |
1931 |
辛未 |
民國20年 |
昭和 6 年 |
1932 |
壬申 |
民國21年 |
昭和 7 年 |
1933 |
癸酉 |
民國22年 |
昭和 8 年 |
1934 |
甲戌 |
民國23年 |
昭和 9 年 |
1935 |
乙亥 |
民國24年 |
昭和10年 |
1936 |
丙子 |
民國25年 |
昭和11年 |
1937 |
丁丑 |
民國26年 |
昭和12年 |
1938 |
戊寅 |
民國27年 |
昭和13年 |
1939 |
己卯 |
民國28年 |
昭和14年 |
1940 |
庚辰 |
民國29年 |
昭和15年 |
1941 |
辛巳 |
民國30年 |
昭和16年 |
1942 |
壬午 |
民國31年 |
昭和17年 |
1943 |
癸未 |
民國32年 |
昭和18年 |
1944 |
甲申 |
民國33年 |
昭和19年 |
1945 |
乙酉 |
民國34年 |
昭和20年 |
1946 |
丙戌 |
民國35年 |
昭和21年 |
1947 |
丁亥 |
民國36年 |
昭和22年 |
1948 |
戊子 |
民國37年 |
昭和23年 |
1949 |
己丑 |
民國38年 |
昭和24年 |
1950 |
庚寅 |
民國39年 |
昭和25年 |
1951 |
辛卯 |
民國40年 |
昭和26年 |
1952 |
壬辰 |
民國41年 |
昭和27年 |
1953 |
癸巳 |
民國42年 |
昭和28年 |
1954 |
甲午 |
民國43年 |
昭和29年 |
1955 |
乙未 |
民國44年 |
昭和30年 |
1956 |
丙申 |
民國45年 |
昭和31年 |
1957 |
丁酉 |
民國46年 |
昭和32年 |
1958 |
戊戌 |
民國47年 |
昭和33年 |
1959 |
己亥 |
民國48年 |
昭和34年 |
1960 |
庚子 |
民國49年 |
昭和35年 |
1961 |
辛丑 |
民國50年 |
昭和36年 |
1962 |
壬寅 |
民國51年 |
昭和37年 |
1963 |
癸卯 |
民國52年 |
昭和38年 |
1964 |
甲辰 |
民國53年 |
昭和39年 |
1965 |
乙巳 |
民國54年 |
昭和40年 |
1966 |
丙午 |
民國55年 |
昭和41年 |
1967 |
丁未 |
民國56年 |
昭和42年 |
1968 |
戊申 |
民國57年 |
昭和43年 |
1969 |
己酉 |
民國58年 |
昭和44年 |
1970 |
庚戌 |
民國59年 |
昭和45年 |
1971 |
辛亥 |
民國60年 |
昭和46年 |
1972 |
壬子 |
民國61年 |
昭和47年 |
1973 |
癸丑 |
民國62年 |
昭和48年 |
1974 |
甲寅 |
民國63年 |
昭和49年 |
1975 |
乙卯 |
民國64年 |
昭和50年 |
1976 |
丙辰 |
民國65年 |
昭和51年 |
1977 |
丁巳 |
民國66年 |
昭和52年 |
1978 |
戊午 |
民國67年 |
昭和53年 |
1979 |
己未 |
民國68年 |
昭和54年 |
1980 |
庚申 |
民國69年 |
昭和55年 |
1981 |
辛酉 |
民國70年 |
昭和56年 |
1982 |
壬戌 |
民國71年 |
昭和57年 |
1983 |
癸亥 |
民國72年 |
昭和58年 |
1984 |
甲子 |
民國73年 |
昭和59年 |
1985 |
乙丑 |
民國74年 |
昭和60年 |
1986 |
丙寅 |
民國75年 |
昭和61年 |
1987 |
丁卯 |
民國76年 |
昭和62年 |
1988 |
戊辰 |
民國77年 |
昭和63年 |
1989 |
己巳 |
民國78年 |
平成元年 |
1月7日以前是昭和64年,1月8日以後是平成元年 |
1990 |
庚午 |
民國79年 |
平成 2 年 |
1991 |
辛未 |
民國80年 |
平成 3 年 |
1992 |
壬申 |
民國81年 |
平成 4 年 |
1993 |
癸酉 |
民國82年 |
平成 5 年 |
1994 |
甲戌 |
民國83年 |
平成 6 年 |
1995 |
乙亥 |
民國84年 |
平成 7 年 |
1996 |
丙子 |
民國85年 |
平成 8 年 |
1997 |
丁丑 |
民國86年 |
平成 9 年 |
1998 |
戊寅 |
民國87年 |
平成10年 |
1999 |
己卯 |
民國88年 |
平成11年 |
2000 |
庚辰 |
民國89年 |
平成12年 |
2001 |
辛巳 |
民國90年 |
平成13年 |
2002 |
壬午 |
民國91年 |
平成14年 |
2003 |
癸未 |
民國92年 |
平成15年 |
2004 |
甲申 |
民國93年 |
平成16年 |
2005 |
乙酉 |
民國94年 |
平成17年 |
2006 |
丙戌 |
民國95年 |
平成18年 |
2007 |
丁亥 |
民國96年 |
平成19年 |
2008 |
戊子 |
民國97年 |
平成20年 |
2009 |
己丑 |
民國98年 |
平成21年 |
2010 |
庚寅 |
民國99年 |
平成22年 |
2011 |
辛卯 |
民國100年 |
平成23年 |
2012 |
壬辰 |
民國101年 |
平成24年 |
2013 |
癸巳 |
民國102年 |
平成25年 |
2014 |
甲午 |
民國103年 |
平成26年 |
2015 |
乙未 |
民國104年 |
平成27年 |
2016 |
丙申 |
民國105年 |
平成28年 |
2017 |
丁酉 |
民國106年 |
平成29年 |
2018 |
戊戌 |
民國107年 |
平成30年 |
2019 |
己亥 |
民國108年 |
平成31年 |
2020 |
庚子 |
民國109年 |
平成32年
|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之匾聯探索
林明德
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
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12 出版)
頁137-175
一、前言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的等覺菩薩。據說祂本已成佛,號為「過去正法明如來」,因悲憫眾生之苦而倒駕慈航,以救拔眾生;或有經典
記載道祂是「西方三聖」之一,為阿彌陀佛的□侍(另一為大勢至菩薩),位居補處苦薩,將於未來成佛。觀世音菩薩和娑婆世界的眾生
特別有緣,隨著佛教的傳播其信仰也遍佈亞洲與歐洲各地,( 尤其是中、日、韓及以密教盛行的西藏、蒙古地區 ),是佛教當中最為信徒
徒所敬仰的神祇。觀音菩薩的信仰傳到中國後,因發生許多感應的傳說,大家相信祂能隨緣顯示應身,示現妙用。不但可以化身男女,還
可以一身顯六身、七身、三十三身,甚至百身千身,隨眾生心願而現無量無邊的功德。在信徒心目中祂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化身
,俗諺云:「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可見信仰觀音菩薩的盛況和其深遠的影響。
由於信徒廣佈,本為佛教信仰的觀音菩薩亦被道教祠廟列入奉祀的對象,甚至加入了許多神話傳說,成為中國歷史當中的人物。事實
上,佛教自漢明帝(西元五八~七五年)傳入中國後,就不斷的進行所謂的格義工作,除了早期以道家學說類比相證,來作為教義在知識
階層的傳播之外,在民間也由原來的儒釋道對立狀況而走向調和相應的歷程。這種宗教的包融性與世俗化的傾向也反映在明末以降漢人移
民台灣的宗教型態(包括信仰、祭祀、廟會活動……)之上。自馬關條約(西元一八九五年)之後,日人為實行宗教同化之工作,一方面
將日本佛教宗派輸入台灣,如曹洞宗、日蓮宗、真宗本願寺派、大谷派、木邊派、淨土宗西山派、真言派……等 ( 註 1)。台灣佛教在日
人的高壓統治之下,其服裝、儀軌,以及教義的解釋宣揚等,無不配合著皇民化的政策。另一方面為加強對原無嚴密組織的台灣佛教之管理,將
台灣原有祠廟內的僧侶、住持,逐步架空其權力,在各街庄組成寺廟管理委員會,由街、庄長或當地士紳名流擔任管理人,寺廟儼然成為
日人藉以控馭殖民地人民的政教中心。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往往成為漢人追溯祖源,群眾民族意識的所在地。
在台灣,以觀音信仰為主的佛寺,因承襲三教合一思想以及凝聚漢民族文化意識的情況下,滲入了許多「唐山」過海的神祇。以台北
「艋舺龍山寺」為例,除主祀的觀世音菩薩以及陪祀的文殊、普賢、地藏菩薩、十八羅漢、韋馱、伽藍尊者等正統佛教寺院的神祇外,亦
有代表儒家的紫陽夫子(即朱熹)、大魁夫子(即魁星爺),以及道教的神祇,如:文昌帝君、水仙尊王、城隍爺、福德正神、龍爺、媽
祖、太陽星君、太陰娘娘、註生娘娘、池頭夫人、太子爺、十二婆者、關聖帝君、三官大帝、華陀仙師等等。這樣的信仰安排,除了反映
民間信仰能夠涵蓋各種不同的信眾外,對於這種現象的描述,也往往呈現於寺廟的匾額與楹聯當中。匾、聯不僅在形式上提供了文學、藝
術美的追索,在內容詞義所釋放出的訊息中,也往往涵蓋了族群、信仰、民俗、職業、社會結構等人文相關領域的題材。因此透過記錄、
整理得以一窺民間文化的特質,更進一步使得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揚及繪製的方位,輔以相關文獻材料進行解讀工作。除前言外,於
第二節介紹觀音造神的由來及其在民間傳說中的流衍歷程,以作為進一步分析匾聯文化意涵的基礎。
第三節為本文重心所在,共分為四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介紹田調所記錄四十間廟宇的分布狀況與當地人文環境的考察;
第二層面擬將四十間廟宇的創建年代依先後排列進行繫年工作,並加說明,以呈現匾、聯與建築物的年代相應關係。
第三、四個層面則為匾、聯內容與形式方面的探討,先對匾額、楹聯進行類型歸納研讀,由詞義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呈現匾、聯的文化意涵。
再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對匾、楹聯的材質形態、文字結構、意象經營、書法雕藝等等分析探討,以突顯並領略觀音信仰廟群的匾、聯美感。
第四節為結論,綜合上述分析,希望喚起並重新正視長久以來一直為建築及民俗學者所忽略的寺廟人文表徵,並由此達到保存文化資產的作用
與目的。
二、觀音菩薩造神歷程探索
觀音菩薩,梵名「阿縛盧枳低濕伐羅」,意譯為觀自在、觀世音、光世音、通稱觀世音。唐朝時因避李世民諱,簡稱觀音。其命名緣
由,據《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稱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在大乘佛教中,觀音菩薩是大悲的顯現,以拔除一切有情眾生的苦難為願,《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
尼經》云:「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可
見觀世音菩薩早己成究竟覺,佛號稱為「正法明如來」,但為了濟度一切眾生,所以倒駕慈航,示現菩薩之身。觀世音菩薩雖以大悲救度
為主,但在大悲背後,即是蘊含無限的大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宗明義的指出,觀音證得空慧的過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由於無限的悲心與正智,加上無剎不應的示現,使之成為與娑婆世界眾生最為相契的菩薩。
觀音信仰濫觴於印度,廣傳於中國、西藏、南洋、日本等地。因此,有關的史料也特別的多,例如:《高僧法顯傳》、《大唐西域記
》中都載錄了許多在印度、西域各地崇祀觀音菩薩的情形。而西藏的觀世音信仰尤其興盛,世代的達賴喇嘛皆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在
中國方面,自西晉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時,其信仰就日益興盛。姚秦鳩摩羅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年)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
其信仰更是廣為流傳。《名僧傳抄》、《高僧傳》、《出三藏記集》、《弘明集》、《續高僧傳》、《引贊法華傳》、《法華經傳記》、
《法苑珠林》、《三寶感通要略錄》、《往生集》、《宋高僧傳》、《佛祖統紀》、《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
、《癸已類稿‧觀世音菩薩傳略跋》、《太平廣記》……等,皆盛傳其事蹟。
在佛教的觀念中,佛、菩薩本無生死之跡與男女之相,為應眾生需求而有各種不同的示現。見之中國南北朝時期及日本的觀音造相,
就多蓄有鬍鬚,不純然為女相。但在中國民間都以觀音為女性,其原因不外兩種:𣇈源於觀音以慈悲應化,有柔慈愛語的母性特質;𥌓與
民間傳說其為馬郎婦或妙莊王幼女有關。
馬郎婦故事見於《古今圖書集成》卷七十九<神異典>,《太平廣記》卷一○一亦載錄諸家傳說,
意謂觀音化為美豔女子,擇善誦經者嫁之,獨馬氏子能,遂具禮往迎,然過門即死。
有紫衣老僧謂眾人云此乃觀音化身,憫眾障重而垂方便,具以示現女子而化眾。此即後來馬郎婦觀音造像的由來。
至於妙莊王幼女妙音故事原型初見於《文選‧嘯賦》李善注引《靈寶經》,本為道教徒所撰,後卻成為佛教觀音菩薩身世的藍本。
宋代普明禪師據聞受神的感召,著有《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即稱觀世音菩薩之前身為妙莊王之女「妙善公主」。
元代趙孟□(西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之妻管道升著有「觀世音菩薩傳略」亦從此說(但有人轉引以為「妙音公主」,如《茶香室續鈔》卷十七),
元明以降,以說盛行於民間,《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中有詳盡的敘說,意指觀音乃鷲嶺孤竹國祇樹園施勸長者第三子施善化身,來生於北闕國中,
父妙莊王,母伯牙氏。父母因無子嗣,求禱於西岳香山寺,天帝以其父好殺,故奪嗣而與之女,長曰妙清、次曰妙音、三曰妙善。
妙善幼時聰達,便欲了人間事,誓不成姻,父怒禁於後園中,後妙善又捨入白雀寺為尼,其父乃遣五城兵馬圍寺焚之,以天神護之而免於難。父怒,
囚之於冷宮,其母亦欲其成婚以攝國政,妙善不從而志愈堅,因失語淚父,父大怒而賜紅羅以絞死。妙善魂遊地府見眾生受苦而生悲心,
還魂後釋迦佛陀指引至南海普陀岩修行,九載成正果位,並割手目以救父病,持甘露以生萬民。左善才為之普照,右龍女為之廣德。由此
感得一家骨肉晉升天界,玉帝見其福力遍大千,神應通三界,遂從老君妙樂之奏,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此疑為「廣大」之誤)靈
感觀世音菩薩,為南海普陀岩之主。賜父妙莊王為善勝仙官,母伯牙氏為勸善菩薩,大姐妙清為大善文殊菩薩,次姐妙音為大善普賢菩薩。
從故事中可以見出佛道思想合流的過程,首先是屬於印度佛教當中的觀音菩薩被置於中國成為一個王朝之公主(《汝州志》將妙莊王
作楚莊王,又謂大悲菩薩為其父王所封,使觀音成為中國歷史當中的人物),又以道教的立場化觀音為道教神祇,由玉帝分封,並以「一
人成道,九祖昇天」的觀念落實民間信仰的基礎。(其父的道教仙位與其母的佛教果位也呈現出佛道融合的事實)。這也正說明了觀音信
仰深植於民間,其形象從印度而走向中國化的造神歷程。觀音造像甚多,隋唐以降,由於密教的傳來,其造像多為十一面、千手千眼、如
意輪、不空□索、准胝等;也有依民間傳說及感應而立像者如:哈唎、馬郎婦、送子、白衣、持蓮、魚籃、水月、紫竹觀音等。其中,觀
音送子之感應故事更是不勝枚舉。《台北市歲時記》曾記載:《觀音佛祖得道日,各廟僧尼建觀音會或大士壇,道場莊嚴,香醴甚盛。信
女先日齋戒沐浴,至素所禮拜寺院,拈香、還願。求生子女者,樹長幡於神前,來歲果生小兒,稱為觀音囝,佛諸小兒項間,謂之攘崇,
可佑平安。 」 ( 註 3) 此蓋源於《法華經‧普門品》:「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台灣民間俗
稱「觀音媽」「佛祖媽」即突顯了此一母性特質。
依佛經記載,觀音的道場本為印度南方海上的一個名叫普陀洛伽山的小島,然而,之所以附會為中國浙江外海的普陀山,一方面源於
地理環境類似,另一方面的因緣是:唐朝有位日本和尚,法名「慧諤」,在五台山取得一尊觀音菩薩回日本供奉,途經普陀山附近為風浪
所困,經請示後始知此尊觀音與日本無緣,遂於普陀山上建築一間「不肯去觀音庵」,成為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也使普陀成為佛教四
大名山之一。(其他為五台、峨嵋、九華)
觀音菩薩是以慈悲救難的形象深植於信徒的心靈,隨眾生所需而示現於不同的地方、示以不同的面貌,使得與祂有關的民間傳說、靈
感事蹟更是隨處可見。因此台澎金馬地區觀音信仰的廟群蔚為大觀,不是沒有道理的。
三、台澎金馬地區觀音廟群介紹及匾聯探索
( 一 ) 分佈狀況
本計劃案的田調工作,屬於觀音信仰的廟群共計四十處(見附表一),以下就各廟宇的區域分佈分別介紹 ( 註 4)。
1. 宜蘭地區:屬於宜蘭地區的三座觀音廟宇, 皆與噶瑪蘭早期開發 史息息相關。
⑴頭城「開成寺」: 創建於嘉慶初年(一七九六~一八○六),俗稱「吳沙祠堂」, 其進口處右側立有「開蘭吳沙公紀念碑」
, 碑底下刻著「嘉慶元年丙申九月十六日公元一七九六吳沙公率眾進頭城迄今一百七十七年」紀念文。 大殿主祀觀音,左殿
是吳沙祠堂, 對聯云:「三六社番族輸誠堪欽智略,二百年前疆墾闢永沐恩波」, 可見當時開蘭的盛況,而在第一站的頭城
建立「開成寺」也別具意義。
⑵羅東「慈德寺」:為開拓羅東有功的先賢林烏全等漳人, 於嘉慶元年(一七九六)所創建, 寺內除奉祀觀音佛祖、大眾爺、
城隍等神祇外, 另有功德堂豎立著羅東開拓諸先烈之神位,現在廟貌是民國四十八年重建以後的情景。
⑶員山「慈惠寺」:創建於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 俗稱「佛祖廟」。 寺內的觀音神像坐姿高達十三尺,且保存有道光二
十四年建廟之初所鑄造的古鐘,甚為珍貴。 唯廟已翻新,古意全失。
2. 𡑔台北地區:共調查了八座歷史較為悠久的觀音廟宇, 包含艋舺及淡水的龍山寺(在清代建立的龍山寺全台共有五座, 除台北兩
座外, 其他分佈於彰化鹿港、台南市、高雄鳳山,都同出一源,分靈自福建晉江縣安海鎮的龍山寺)。 在早期大陸先民來台過程
中, 不僅要冒著渡過「黑水溝」沈船的危險,而且台灣除少數往來頻繁的貿易商港外, 大多仍屬蠻煙瘴雨的地區,先民因水土不
服而客死異鄉者甚多, 因此閩南有句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 , 意思是說十個人之中,三個定居台灣,一個回到故鄉,六個客
死異鄉。 因此,宗教信仰往往成為先民面對生活風險、慰藉心靈的依託所在。 龍山寺在台分佈的狀況,也反映出了這種宗教信仰
與移民族群之間的關係。
143頁
⑴艋舺「龍山寺」:創建於乾隆三年(一七三八), 艋舺地區的
移民大多來自泉州屬的晉江、 南安、惠安等三邑管下的「頂郊
人」。 來臺之前,他們多在晉江安海龍山寺求得觀音菩薩的香
火,緊置於身以求庇護。 相傳龍山寺即因香火在黑夜中發光顯
靈而有建廟之議。 除主祀觀音庇外,另配祀天上聖母、文昌帝
君、關聖帝君等。 民國八年因部分棟樑已腐朽,當時住持福智
和尚即募款延請泉州名匠王益順修建; 民國三十四年二次大戰
, 正殿與右護龍遭盟機炸毀,但觀世音菩薩卻仍端坐無損,益
堅人民信仰。 民國四十二年復建,成為今日規模。龍山寺除為
三邑移民信仰中心, 並兼具同鄉會館功能,帶動北部地區由沿
海往內陸擴展。
⑵淡水「龍山寺」:創建於咸豐八年(一八五八), 與艋舺龍山
寺同源分靈。 淡水龍山寺旁的清水街中段,為歷史悠久的攤販
街, 早自一百多年前,隨著龍山寺之興建,攤販市集便往寺廟
四周空地聚集, 至今仍為當地的消費中心,情況與艋舺龍山寺
一樣,迥異一般隱於山林、清靜自修的寺廟。 寺內古匾、聯保
存甚多,且皆完好無損。
⑶「寶藏嚴」: 位於台北市區公館與福和橋頭交界之右側山坡,
又稱「寶藏寺」、「石壁潭寺」、「觀音亭」, 創建於康熙四
十一年(一七○二),寺中存有道光年間古聯甚多。 曾任艋舺
龍山寺住持的福智和尚,其遺骨亦藏於寺中。 「寶藏巖」除主
祀觀音外,另增祀文昌帝君、註生娘娘等道教神祇。
⑷「劍潭古寺」:位於台北市區內, 創建於康熙年間(一六六二
~一七二二), 原稱「觀音寺」,後因劍潭之名而改稱「劍潭
古寺」,現寺內古物保存甚多,包括同治年間的對聯一幅。
⑸八里「凌雲古剎」:創建於乾隆四年(一七三九), 係福建人
由八里岔開闢至此, 在觀音山築「凌雲禪寺」,俗稱「內岩寺
」,香火鼎盛。 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土匪據寺
以為巢穴, 劉銘傳派兵剿平,並焚廟宇,後來地方人士於原址
重建,改稱「凌雲古剎」。
⑹八里「西龍巖寺」:創建於嘉慶十年(一八○五), 背山面河
,可遠眺八里與淡水。 原廟樸實低矮,因空間有限,遂於廟旁
興建兩層式的新廟, 刻工多出於大陸師傅之手,三川殿門神不
同於一
144頁
般寺廟的彩繪,而是雕刻生動立體門神與七彩仙女,頗具特色。
⑺五股「西雲寺」: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創建, 其建築仿
閩南建造模式, 除正殿外,另有左右護龍,日據時代,香火鼎
盛, 與當時的基隆「靈泉寺」、苗栗「法雲寺」、台南「開元
寺」並稱為台灣四大佛教聖地。 連雅堂《台灣通史‧宗教志》
曾記載:「西雲巖寺在八里岔堡觀音山之麓, 曰獅頭巖,乾隆
三十三年胡林獻地建寺,一曰大士觀。」
⑻板橋「接雲寺」:創建於咸豐六年(一八五六), 在日據時代
曾為板橋、 中和、永和、土城等原稱十三莊地區的信仰中心。
除主祀觀音外,亦從祀山神、關公、統境公等神祇。 五十多年
前,每逢中元普渡之後,皆舉辦搶孤活動,盛況為全臺之冠。
3. 桃園地區:共調查了四座觀音寺廟,其中兩座位於大溪鎮, 其餘
位於觀音鄉、龜山鄉,皆是久負盛名之廟宇。
⑴大溪「蓮座山觀音寺」:創建於嘉慶三年(一七九八), 百餘
年來一直是桃、竹、苗三地的信仰中心, 這三地的客家人士,
常從此寺恭迎觀音佛祖的「香旗」回家供奉, 而於每年農曆二
月十九日觀音聖誕前, 由客屬各鄉鎮、村里組團至該寺進香,
同時將「香旗」迎回本寺「謁祖」(或稱過爐), 隨著信徒增
多, 該寺也設有「觀音會」的組織,這種類似神明會的社團,
除扮演凝聚社群的角色外, 同時也舉辦濟助活動,發揮社會服
務的功能。
⑵大溪「齋明寺」:創建於道光三十年(一八五○), 濱臨大漢
溪畔, 往 昔商船可由淡水溯源抵達於此,隨著河道淤塞
,繁榮已不復現。 昔日的「崁津歸帆」與寺後萃靈塔的「靈塔
斜陽」同為大溪八景。 「齋明寺」本名為「福份宮」,同治十
二年(一八七三)改稱「齋明堂」, 民國二十六年易名「齋明
寺」。
⑶觀音「甘泉寺」:咸豐十年(一八六○)創建, 本名「石觀音
寺」,因為寺裡供奉著一尊古樸的石觀音。 石觀音充滿了靈異
傳奇, 為咸豐八年(一八五八),於滂沱大雨中所發現的天然
石像, 其感應事蹟轟動北台灣,前來參拜者絡繹不絕,該地因
此改名石觀音鄉(今觀音鄉), 後當地貢生邀集鄉民募捐,共
同啟建「福龍山寺」安置此神像。 至於「甘泉」之名,亦因石
像所指示, 在寺旁挖出一口水井,其水甘美,能治百病,故改
名「甘泉
145頁
寺」, 由寺宇樑柱所題對聯:「觀望福龍山廟貌翻新呈瑞彩,
音彰甘泉寺神靈依舊現祥光」、 「福地現金身拯救蒼生起苦海
, 龍山留玉蹟慈悲濟世湧甘泉」、「甘露宏施石證觀音安海口
, 泉流不息地鍾靈氣福龍山」,以「觀、音」「福、龍」「甘
、泉」為聯首,直接傳達了寺名沿革的過程。
⑷龜山「壽山巖觀音寺」:創建於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 為
龜山鄉最古老的寺廟和信仰中心。 該寺的建廟過程極負傳奇,
原由於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鎮府總兵把岳忒氏哈當阿(蒙古
人), 奉命南下綏靖盜患,乘輿經過庵前,轎轅輿桿忽折斷,
出而見一草庵內置觀音, 於是許以平亂凱旋後,必建新廟答報
。 後果戡平盜亂,因此召集地方耆紳興工建廟,由哈當阿親題
「慈帆廣濟」匾(嘉慶二年, 一七九八)懸於正殿,並正式命
名為「壽山巖」。
4.新竹地區:新竹地區公告的古蹟中,只有「金山寺」屬於觀音信仰
的寺廟。 「金山寺」創建於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它是鄭、
陳、蘇三姓先民在金山面設隘開墾時, 為求平安,於是以小庵供
奉觀音與釋迦佛, 當時稱為「香蓮庵」,後因右側有清泉環繞,
遂改名「靈泉寺」, 光緒十五年(一八九○)重修時,因廟所處
為金山面,復更名為「金山寺」。 目前寺裡陪祀著其他道教神祇
,已非純正佛教信仰。
5.彰化地區:共調查了六座歷史悠久且負盛名的觀音廟宇,其中「鹿
港龍山寺」為國家公告一級古蹟, 另「虎山巖」及「開化寺」也
為公告三級古蹟。
⑴鹿港「龍山寺」:創建於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為台灣現
存五座龍山寺,以及所調查的四十座觀音廟宇中,唯一評定為一
級古蹟者。其廟宇採北宋宮殿式建築,巍峨精雕,加上古樸幽靜
的肅穆氣氛,有「台灣紫禁城」(俗稱「皇帝殿」)的美譽。寺
內古物保持良好,匾、聯亦多為道光、咸豐年間所立。民國六十
三年承漢寶德教授之建議,以「國寶」地位而進行復古整修工作
。鹿港「龍山寺」不僅在歷史、宗教、學術、觀光方面,皆有其
權威性意義與價值,對於古都鹿港的發展與維護,也具有相當的
影響與效益。
⑵花壇「虎山巖」:創建於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因山巖形似
146頁
臥虎踞而得名。巖旁有亭曰「聽竹」,每當春夏之交,清風徐來
,竹影參差,為昔日彰化區邑中八景之「虎巖聽竹」。亭上有對
對聯曰:「佛塔風霜古,禪房花木深」,頗具禪意。台灣民間傳
說,嘉慶君遊台灣時,駕臨中部,曾在此借宿一夜,為該寺憑添
一段佳話。
⑶社頭「清水巖寺」:創建於乾隆十年(一七四五),為一信仰兼
休憩賞景的場所,其「清水春光」景色,亦列於昔日邑中八景之
一。正殿除祀奉南海觀音、釋迦牟尼佛外,兩旁尚祀有清水祖師
、五谷王。正殿懸有「慈雲廣被」、「南海慈航」兩塊乾隆、道
光年間古匾,為寺中珍寶。
⑷大村「慈雲寺」:於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創建,原為廣東移民
群聚以及信仰的中心,但由於受到閩籍移民的同化,成了「福佬
客」,客家習俗和語言已漸被淡忘。因年久失修,「慈雲寺」外
貌看來缺乏莊嚴肅穆氣息,除樑柱尚存古貌外,壁堵、門面及神
壇祭物皆為日據時代所留下,即使匾、聯上面的日皇年號已被塗
抹,依稀可見該寺受日本神社影響的痕跡。
⑸「曇化佛堂」:創建於首光三十年(一八五○),位於彰化市區
。佛堂內有一尊來自日本的釋迦臥佛和唐朝古銅觀音像,另在兩
旁護龍有「功德林」「報劬祠」,內祀信徒所託付的親屬祠牌。
該佛堂帶有齋教色彩,除奉祀佛教神祇外,亦宣揚儒教思想。
⑹「開化寺」:位於彰化市區,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時,知縣
談經正倡建,當時為開發彰化市之政治、經濟、文化,故名為「
開化寺」。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街民捐資重修。該寺原為三
殿之規模、日據時因拓路拆去前殿,現以牆門充用,庭院內仍可
看到拆卸散置的石柱。
6.雲林地區:主要宗教特色為道教與民間信仰,因此純正的佛教廟宇
並不多見,歷史較久者為斗六「真一堂」與北港「碧水寺」。
⑴斗六「真一堂」:於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創建,屬於齋教先
天派,為一四合院式建築,齋教約在清初傳入台灣,其特色是主
張三教合一,謂眾生皆為無生母的兒女,降生大地而沈迷於紅塵
之中,老母慈悲下凡,欲收原子回鄉,傳說齋教的開山祖師羅清
147 頁
(一四四二~一五二七,明中葉人)即為無生老母化身。齋教外
貌似佛、內持近儒、科儀似道。日據時代蔚為台灣佛教主流。「
真一堂」對聯:「真籍字本無了意盡包五千卷,一理諸法俱備離
言超越八萬門」,即包融了三教的特色。
⑵北港「(北壇)碧水寺」:創建於嘉慶五年(一八○○),俗稱
「北壇觀音」,因為在過去的笨港城,隔著笨港溪有兩座專門提
供停棺之用的觀音廟宇遙遙相望:一是北門(北壇)的「碧水寺
」,一是南門(南壇)的「水月庵」。「碧水寺」正殿供奉觀音
菩薩,並配祀福德正神及大眾爺,該寺主要用途為超薦亡魂,不
像其他的觀音廟宇著重消災祈福的現世功用。
7.嘉義地區:嘉義的宗教信仰與雲林相近,主要仍為道教及一般民間
信仰。故歷史較久遠的觀音寺廟也僅有四座。
⑴新港「(南壇)水月庵」:創建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
較上述雲林北港「(北壇)碧水寺」早了九年。「水月庵」本稱
「南壇」,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由褒封承德郎例授州同銜陳
濬哲重修,改稱「水月庵」。庵前有秀才陳子面敬題的「祝南壇
重修告竣」石碑。正面對聯刻文有「不必文章稱大士,唯無鐘鼓
亦觀音」,後殿奉祀孔子畫像,木雕講桌上有乾隆五十六年(一
七九一)的石香爐,彌足珍貴。
⑵番路「半天岩紫雲寺」:創建於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因
其地遠望山岩,高接雲天,故名「半天」,又因山間之雲彩常現
紫色,往往繞寺不散,又名為「紫雲寺」。番路鄉為過去內山住
民往嘉義易貨必經之路,「紫雲寺」位居其中,可說是與整個番
路鄉的開發過程息息相關。寺外碑文不但記錄三百年來所發生的
事件,同時附近舊有地名與重要人物也可從中窺知一二。
⑶竹崎「清華山德源禪寺」:於乾隆五年(一七五○)由一位女居
士行水姑娘所創建,本名為「清華山觀音亭」,光緒三十二年(
一九○六)因受大地震波及,殿宇倒塌而荒廢。民國二年,有位
義敏和尚雲遊至此,極力籌建殿宇,並更名為「德源禪寺」。民
國五十二年,寺宇棟柱又傾圮,直至民國五十八年才大興土木,
建「大雄寶殿」及寮舍,後又成立禪學院,培植禪學人才。
⑷民雄「大士爺廟」:原創建於嘉慶二年(一七九七),民前五年
148頁
(一九○六)因七級大地震而傾毀,民國十二年重建,將民雄當
地香火鼎盛的「慶城宮」、「開漳聖王廟」、「開台聖王廟」,
連同原來的「大士爺廟」,四座廟宇主神合祀于現址的「大士爺
廟」。當時日人不准以其原名「大士爺廟」復建,鄉民不得已遂
用「慈濟寺」名稱。民國七十四年董事會通過正名之議,才回復
原名。由於揉合道教及民間信仰神祇,所以匾、聯也較無法反映
觀音信仰的特色。
8.台南地區:調查的觀音廟宇共有七處,皆在市區之內,僅次於台北
。台南為台灣第一古城,與台北皆為早期移民群聚的中心。其觀音
信仰除佛教外,亦融入了齋教的色彩。
⑴「龍山寺」:於雍正年間(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建廟,為全台
五座龍山寺中,唯一不列入公告古蹟,因為在民國十六年開拓街
道時曾經遷建;而且現址限於四周環境,寺殿營建不多,格局及
空間有限,也較少引人注意。不過寺內古物仍多,以乾隆五十年
(一七九○)古匾「慈德配天」最具特色。
⑵「法華寺」:創建於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與「開元寺」
並列為台南市兩大古剎。「法華寺」舊為「夢蝶園」,「夢蝶園
」的起源可上溯明永曆年間(一六四七~一六六一)鄭成功的參
軍李茂春來台,不願作官,時人尊稱李菩薩。其好友諮議參軍陳
永華,替他的草廬命為「夢蝶園」,並撰<夢蝶園記>。李氏死
後該園改為「準提庵」。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台灣知府蔣
毓英建佛寺於園左。「法華寺」為日據時代台南詩社活動之所,
故其匾、聯皆留有當時文人唱和之蹤影。
⑶「大觀音亭」:創建年代約為明永曆年間(一六四七~一六六一
),與「興濟宮」相連,由「興濟宮」側門即可通「大觀音亭」
。正殿懸有同治元年(一八六二)知台府事稯洪毓琛所立「大觀
在上」古匾一方,神案上則有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的龍飾香爐
。
⑷「慈蔭亭」:俗稱佛祖廟,創建於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
廟之建築為單進單間,類似土地廟,前門有匾曰「慈航廣濟」,
為道光甲申年(一八二四)所立,另有「小西天」匾,其詞取自
觀音為西方極樂世界之補處菩薩,顯然以小西天喻此勝境。此廟
149 頁
之右側原嵌有石碑,然已成為民宅廚房內壁,甚為可惜。
⑸「廣慈庵」:創建於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在佛教,專住
女流者謂之「庵」。「廣慈庵」起初規模甚小,後因諸羅縣知事
張珺元得病,祈求佛祖而痊癒,於是獻金增建寺宇。道光二十六
年(一八四六)曾經重修,民國五十一年因廟宇傾塌,再度修繕
。門側有對聯:「廣結眾緣燈果塗香花水樂,慈修三昧忍勤智慧
戒施禪」,以廟名為聯首,是一般寺廟楹聯所常見的形製。
⑹「德化堂」:創建於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原為齋教龍華派
之「菜堂」,該派由山東即墨人氏羅因於明憲宗成化十四年(一
四七八)所創,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傳入府城,曾建立「化
善」、「德化」、「德善」三堂。「德化堂」創建之初,福州府
長樂縣龍華派等菜堂,每三年必派巡教來臺視察,直至光緒二十
一年(一八九五),台灣割予日本,此習才斷。初建時全堂有三
進,左右各有廂房。日據時期,日人為拓建道路而拆毀前堂,僅
留下今所見之中、後堂。
⑺「擇賢堂」:亦為齋教系統,但與「德化堂」派別不同,而與雲
林斗六「真一堂」同屬於齋教先天派。先天派為江西人黃九祖於
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所成立,而於咸豐十一年(一
八六一)傳入台灣。「擇賢堂」創建於光緒五年(一八七九),
現所見規模為民國十七年由普通民房改建而成,堂裡古物缺乏,
外貌類似一般民間道壇。
9.高雄地區:調查的觀音廟宇共有兩處,為久負盛名的鳳山「龍山寺
」與內門「紫竹寺」。
⑴內門「紫竹寺」:興建於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嘉慶十九年
(一八一四)、光緒九年(一八八三)、民國十七年及民國五十
七年歷經五次重修。「紫竹寺」的觀音原為福建德化縣五穀溪郭
氏家族的保護神,隨著移民來台而奉迎安座於內門。後來不但成
為內門鄉的信仰中心,也是南北香客的聖境。寺內有「紫竹生春
」匾,係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水師提督吳必達所贈。由
於民國五十七年寺廟整修時,將廟中之楹聯皆予損毀,因此現所
見之楹聯為該寺管理人兼副主任委員游讚芳先生所題撰。
⑵鳳山「龍山寺」:為公告二級古蹟,建於乾隆三十年(一七六
150頁
五),其建築最大的特色為前殿(山川門)不像一般廟宇的三門
橫列,而為凹入門,亦即左右龍虎門突出中央正門。寺內保存有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南雲東照」與乾隆三十八年(一七
七三)「墨名儒行」兩塊古匾。「龍山寺」自同治年間(一八六
二~一八七四)重修後,主要殿宇皆未曾大修,顯得古色蒼蒼。
10. 台東地區:台灣東部的開發大概比西部晚一百年,直至光緒元年
(一八七五),清廷才在台東設立卑南廳。而東部最古老的廟宇
,當推「海山寺」。於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由南路理番同知
袁聞柝開闢台東時所創建,主祀觀音。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
)整修,規模擴大許多。民國四十年大地震,廟宇全毀,於第二
年募資重建。除了寺內正殿三尊大佛為日據時期所留下,其餘古
物皆已無存。
11. 澎湖地區: 歷史最悠久的觀音廟宇為昔日媽宮城外的「觀音亭」
,於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由當時澎湖左營游擊薛奎所倡建
,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曾重修,中法戰爭(一八八五)時
,廟內的十八羅漢、鐘鼓等古物皆為法軍劫掠一空。現廟中所見
楹聯多為民國十六年整修時所立,然其中仍有乾隆二十九年(一
七六四)的古聯:「祥雲靄靄來南海,甘露湛湛潤炎方」,為調
查觀音信仰的楹聯當中,年代最早者。民國三十六年,海邊公園
興建,將內海風光包括在內,統稱「西瀛勝景」,而以「觀音亭
」前為勝景中心。
12. 金門地區:金城「靈濟寺」位於後浦東門,俗名「觀音亭」,主
祀觀音大士,並配祀彌勒佛、韋馱護法及十八羅漢。初建於宋末
,元至正年間(一三四一~一三六七),沿海寺宇遭廢而毀。明
初重建,永樂年間(一四○三~一四二四),釋笑堂法師由太武
巖移駐該寺。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毀於火,現所見規模為里
人林俊元等於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捐貲重修。寺內
古匾甚多,年代最早的是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的「慈航普渡
」,對聯則以嘉慶四年(一七九九)撰刻的「那處現如來浯島江
中觀慧眼,誰家登彼岸金山座上顯婆心」為最早。民國六十三年
寺廟增建殿後樓閣,六十七年增建鐘鼓二樓。
151頁
(二)、創建年代繫年
此部分的基礎資料,大致以各廟廟誌為主,再配合其他相關文獻
,如林衡道教授編著《台灣古蹟全集》,或各縣市誌及各地文化中心
所出版之古蹟調查資料,如宜蘭文化中心《蘭陽史蹟文物圖鑑》等,
加上田野調查,相互對照。因各廟誌多有偽造創建年代以突顯本廟歷
史的情況,不過,我們仍以文獻所載史料為依據,在文獻不足下,才
暫時引錄廟誌。下面即以創建年代先後,將四十間觀音廟宇重新排列
,若為公告古蹟則於下面註明等級,以窺其大概。
1. 明永曆年間(一六四七~一六六一):
台南「大觀音」(一六四七~一六六一,屬三級古蹟)。
2. 清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
⑴嘉義「半天岩紫雲寺」(一六八二,屬三級古蹟)。
⑵台南「法華寺」(一六八四,屬三級古蹟)。
⑶台南「廣慈庵」(一六九二)。
⑷澎湖「觀音亭」(一六九六,屬三級古蹟)。
⑸台北「寶藏巖」(一七○二)。
⑹台南「慈蔭亭」(一七一七)。
⑺台北「劍潭古寺」(一六六二~一七二二)。
3. 雍正年間(一七二三~一七三五):
⑴彰化「開化寺」(一七二四,屬三級古蹟)。
⑵高雄內門「紫竹寺」(一七三三)。
⑶台南「龍山寺」(一七二三~一七三五)。
4. 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
⑴台北艋舺「龍山寺」(一七三八,屬二級古蹟)。
⑵台北「凌雲古剎」(一七三九)。
⑶嘉義竹崎「德源禪寺」(一七四○)。
⑷彰化「清水巖寺」(一七四五)。
⑸彰化「虎山巖)(一七四七,屬三級古蹟)。
⑹高雄鳳山「龍山寺」(一七六五,屬二級古蹟)。
⑺台北「西雲寺」(一七六八,屬三級古蹟)。
⑻新竹「金山寺」(一七八五,屬三級古蹟)。
152頁
(9) 彰化鹿港「龍山寺」(一七八六),屬一級古蹟)。
(10) 嘉義新港「水月庵」(一七九一)。
(11) 桃園「壽山巖觀音寺」(一七九五,屬三級古蹟。
5. 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
⑴宜蘭羅東「慈德寺」(一七九六)。
⑵嘉義「大士爺廟」(一七九七,屬三級古蹟)。
⑶桃園「蓮座山觀音寺」(一七九八,屬三級古蹟)。
⑷雲林北港「碧水寺」(一八○○)。
⑸北縣八里「西龍巖寺」(一八○五)。
⑹宜蘭頭城「開成寺」(一七九六~一八○六)。
6. 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
⑴彰化「慈雲寺」(一八二一)。
⑵台南「德化堂」(一八三四,屬三級古蹟)。
⑶宜蘭員山「慈惠寺」(一八四四)。
⑷彰化「曇花佛堂」(一八五○)。
⑸桃園大溪「齋明寺」(一八五○,屬三級古蹟)。
⑹金門金城「靈濟寺」(一八二一~一八五○)。
7. 咸豐年間(一八五一~一八六一):
⑴台北板橋「接雲寺」(一八五六)。
⑵台北淡水「龍山寺」(一八五八,屬三級古蹟)。
⑶桃園觀音「甘泉寺」(一八六○)。
8. 同治年間(一八六二~一八七四):
⑴台東「海山寺」(一八七四)。
⑵雲林斗六「真一堂」(一八七四)。
9. 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
⑴台南「擇賢堂」(一八七九,屬三級古蹟)。
從廟宇的創建繫年,可以看出,有些廟宇創建年代雖早,但不在
公告古蹟之列,如:台南「廣慈庵」〔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
;台北「寶藏巖」〔康熙四十一年(一七○二)〕;台南「慈蔭亭」
〔康熙十六年(一七一七)〕等等。因建築物本身維護不佳或遭受人
為以及不可抗拒之自然災害,致使建築物後來多予以改建翻新,因此
無法列入,然而,並不表示這些寺廟就沒有古文物的存在。換句話
153頁
說,廟宇建築雖新,但古文物保存甚佳的亦為數不少,以台北「寶藏
巖」為例,道光三年(一八二三)的古聯就有五幅,即:「寶筏渡迷
津共登彼岸,藏經開覺路並悟法天」、「□注拳山一指消千劫,神觀
聖水孤航渡萬民」、「石罊映澄潭圓光百面,拳頭持法界妙手空光」
、「握箇拳頭欲拯諸般若,面茲石辟常觀自在身」、「眾法豈無邊靈
山聖水,佛門靈妙悟皓月清潭」。一般而言,對聯的保存較匾額更為
不易,每隨寺廟的改建,原附著於石(木)柱上的對聯就有可能棄置
任憑荒廢,因此,以維持古物的立場,未必被列級古蹟者即有較古之
文物,如嘉義「半天岩紫雲寺」,創建於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為內政部公告之三級古蹟,由於民國三十年一場大地震,寺廟夷為
平地,雖於民國三十九年重建,但寺中古物多已不存,較有歷史價值
的匾聯也付之闕如。因此本計劃案除了正視那些列級古蹟的文物保存
情形外,更重視的是突顯那些未在公告之列,而古匾、聯保存甚為完
整的廟宇,透過這樣的調查登錄,使文化資產的內容得以文獻的面貌
呈現出來,以為殷鑑,也希望這些「門面」不會因寺廟改建而遭受破
壞。透過寺廟創建年代的繫年,配合匾、聯年代的繫年,我們可以進
一步解讀各廟群的人文現象與文化意涵。
( 三 ) 匾聯文化的探索
本節分析觀音廟群的匾聯文化,大致採時代繫年與內容解讀兩個
方向進行,首先就匾額,對聯的時代性而言,古物的價值在於作為史
料,它能從中提供怎樣的歷史訊息與意義;固然愈古之文物,其史料
價值未必愈高,但在過去文獻記錄不甚發達的時代,古文物往往能夠
提供建構時代較前的歷史片段:包括政治、社會史等方面。尤其就台
灣廟群的匾聯文化來說,常可從其撰鑄的歷史當中,解讀出當時移民
社會的族群分布狀態、信仰祭祀以及社區發展情形。解讀的層面即是
意義內容方面的分析,這是本文第二個探討的方向,透過年代與內容
的經緯交織,整理歸納出匾聯的人文特色與內涵。
1. 匾額部分
⑴古匾保存情形
在觀音信仰廟群的匾額調查中, 以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
二)台南「廣慈庵」的匾額「廣慈院」為最早,其次為乾隆十八
154 頁
年(一七五三)金門「靈濟寺」的匾額「慈航普渡」。 關於匾
額鑄成年代先後, 詳見附表二「觀音信仰之祠廟匾額繫年」,
若以各廟的創建年代先後, 依次的來介紹各廟匾額的保存情形
(每間廟宇暫以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古匾為主,於匾額內容下注
明其中西年代),更可清楚的見出各觀音廟宇的匾額現象與特色
。
①台南「大觀音亭」:創建於日永曆年間(一六四七~一六六一),
為本次調查觀音廟群中,創建年代最早者,且亦列入內政部公告三
級古蹟,其中屬於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古匾情形如下:
a. 咸豐年間:「善慈靈應」(咸豐年間, 一八五一~一八六一)。
b. 同治年間:「大觀在上」(同治元年, 一八六二)、「蓮座春
風」(同治三年, 一八六四)、「莫不尊親」(同治七年,一
八六八)、「觀音佛祖」(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c. 光緒年間:「佛力婆心」(光緒四年, 一八七八)、「慈雲暗
覆」(光緒六年,一八八○)。
d. 宣統年間:「慈航並濟」(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佛光普
照」(宣統三年,一九一一)。
以上共計古匾九方,且較集中於同治之後,其創建年代雖為明末
,但明末清初的匾皆未曾出現,反而不如其他廟宇存有更早的古匾
。
②嘉義「半天岩紫雲寺」:創建於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雖為
內政部公告之三級古蹟,但皆無任何古匾保存,原因在於民國三十
年一場大地震,使原寺夷為平地,古物多已不存。現存匾額以民國
三十九年「半天攬勝」與民國四十六年「詩境禪心」較具特色。
③台南「法華寺」:創建於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為公告三級
古蹟,其古匾如下:
a. 同治年間:「配義與道」(同治元年,一八六二)。
b. 光緒年間:「法護靖氛」(光緒年間, 一八七五~一九○八)。
155頁
c. 民國: 「圓通教主(民國二十三年)、「大慈宏濟」(民國二
十九年)。
法華寺的古匾不多,僅此三方,且「配義與道」一方辭義,顯然
較偏向於儒家祠廟,在觀音廟宇內顯得有些突兀。
④台南「廣慈庵」:創建於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不在公告古
蹟之列, 卻出現調查當中最早的古匾,其情形如下:
a. 康熙年間:「廣慈院」(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
b. 道光年間:「慧明普照」(道光年間, 一八二一~一八五○)
。
c. 咸豐年間:「慈雲流蔭」(咸豐三年,一八五三)。
d. 光緒年間:「廣布在慈」(光緒二年, 一八七六)、「慈航普
渡」(光緒十年,一八八四)。
其中「廣慈院」匾額為康熙三十一年所立,與創建年代相同,為
調查所見最早之古匾。
⑤澎湖「觀音亭」:創建於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為公告三級
古蹟,其古匾如下:
a. 道光年間:「如是觀」(道光三年, 一八二三)、「薄海蒙庥
」(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
b. 光緒年間:「大慈悲」(光緒十二年, 一八八六)、「慈航普
濟」(光緒十六年,一八九○)。
c. 民國: 「應復如是」(民國十六年)、「慈悲通慧」(民國二
十六年)。
其中「如是觀」、「應復如是」皆取自佛典經句。
⑥台北「寶藏巖」:創建於康熙四十一年(一七○二),但寺中僅有
兩方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匾額,分別為:「寶藏巖」(民國十年)
、「註生殿」(民國二十二年)。一般而言,古匾的保存較古聯來
得容易,但寶藏巖則相反,道光年間的古聯甚多,而古匾只存日據
時代的兩方。
⑦台南「慈蔭亭」:創建於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其古匾皆為
道光年間所留,共有四方,即「小西天」(道光三年,一八二三)
、「慈航廣濟」(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幻空色相」(道光十
八年,一八三八)、「慈航慧海」(道光二十
156頁
年,一八四○)。寺廟本身格局雖小,但擁有此四方古匾與一幅道
光年間古聯,也彌足珍貴。
⑧台北「劍潭古寺」:創建於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寺
中無任何古匾。
⑨彰化「開化寺」: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創建,為公告三級古蹟,
其古匾如下:
a.乾隆年間:「寶殿圓通」(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
b.道光年間:「慈心保赤」(道光年間, 一八二一~一八五○)
、「聖德」(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
c.同治年間:「現大慈悲」(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d.光緒年間:「慈航普渡」(光緒十一年, 一八八五)、「開船
渡化」(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渡世慈航」(光
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
其中,「開船渡化」饒富興味,一方面將「開化」之寺名嵌入匾
額之中(這在楹聯較為常見,匾額反而較少),另一方面以「船」
喻觀音慈航,濟渡眾生於涅槃彼岸,與另一方「渡世慈航」匾相得
益彰。
(10)高雄內門「紫竹寺」:創建於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僅存乾
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紫竹生春」匾一方。
(11)台南「龍山寺」:於雍正年間(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創建,其
古匾如下:
a.乾隆年間:「慈德配天」(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
b.道光年間:「東海慈航」(道光九年, 一八三九)、「龍山
寺」(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
c.民國:「西竹妙力」(民國十八年)。
共計古匾四方,是龍山寺系列的廟宇中,數量較少者。
(12)台北艋舺「龍山寺」:創建於乾隆三年(一七三八),為公告二
級古蹟,其古匾如下:
a.嘉慶年間:「水德揚靈」(嘉慶二十二年, 一八一七)、「
萬古精忠」(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佛法皈依」(嘉
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
b.咸豐年間:「情殷桑梓」(咸豐八年,一八五八)。
c.同治年間:「泛舟利濟」(同治五年, 一八六六)、「救援
饑溺」(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柔順利貞」(同治十年,
一八七一)、「累世莊嚴」(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慧
眼婆心」(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
d.民國:「光明淨域」(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
共有古匾十方,其中五方屬於同治年間。由於艋舺龍山寺為地
方信仰中心,不僅主祀觀音,並涵蓋了從唐山過海的許多道教神
祇;在匾額的反映上,亦多采多姿,如:「水德揚靈」、「萬古
精忠」等。
(13)台北「凌雲古剎」,創建於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只有民國二
十四年「慈航普濟」屬於較早之匾,其餘為新造。
(14)嘉義竹崎「德源禪寺」:乾隆五年(一七四○)創建,無任何古
匾存在。
(15)彰化「清水嚴寺」: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創建,其古匾如下:
a.乾隆年間:「南海慈航」(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
b.道光年間:「慈雲廣被」(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
c.光緒年間:「清水春光」(光緒十年,一八八四)。
「清水巖寺」雖不在公告古蹟行列,卻有乾隆二十三年的古匾,
堪稱鎮寺之寶。
(16)彰化「虎山巖」:創建於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為公告三級
古蹟,寺中匾額多無標明年代,無從推斷是否為古匾。
(17)高雄鳳山「龍山寺」:於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創建,為公
告二級古蹟,其古匾如下:
a. 乾隆年間:「南雲東照」(乾隆二十五年, 一七六○)、「
墨名儒行」(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
b. 光緒年間:「大大慈悲」(光緒七年, 一八八一)、「無無
明盡」(光緒七年,一八八一)、「般阿蘭若」(光緒八年,一八
八二)、「慈悲廣大」(光緒三十年,一九○四)。
共有古匾六方,集中在乾隆、光緒年間,保存情形尚佳。
(18)台北「西雲寺」:創建於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為公告三
級古蹟,其匾只有民國五十八、五十九年間所立,雖列為公
158頁
告蹟,但古物保存不多。
(19)新竹「金山寺」: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創建,為公告三級古
蹟,所存之匾只有民國十三年「法雨寶施」與民國二十八年「順
天應民」兩方較早,其餘皆為新立。
(20)彰化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創建,為觀音
廟群中唯一公告的一級古蹟,其古匾如下:
a.道光年間:「法雨如來」(道光十年,一八三○)。
b.咸豐年間「普濟群生」(咸豐八年,一八五八)。 「慈靈顯
應」,( 咸豐八年,一八五八 )。
c.民國:「法海慈帆」(民國二十七年, 一九三八)、「慈帆
普濟」(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
共有古匾五方。雖為公告一級古蹟,但古匾僅比台南「龍山寺
」(未公告)多出一方,且集中於道光之後,未見清初匾額。
(21)嘉義新港「水月庵」:創建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其古
匾如下:
a.光緒年間:「慈雲普濟」(光緒十一年, 一八八五)、「得
大自在」(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蓮開法界」(光緒二
十九年,一九○三)。
b.民國:「神威顯赫」(民國七年,一九一八)。 合計古匾四
方。
(22)桃園「壽山巖觀音寺」:創建於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為公
告三級古蹟,其古匾如下:
a.嘉慶年間:「慈帆廣濟」(嘉慶二年, 一七九七)、「慧日光被
」(嘉慶三年,一七九八)。
b.道光年間:「慈航濟佑」(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
c.同治年間:「佛法無邊」(同治三年, 一八六四)、「慈帆
遠被」(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合計古匾五方,壽山巖觀音寺平時香客盈門,此五方古匾不僅
是鎮山之寶,更是信仰歷史的見證,深化了民眾的崇賴。
(23)宜蘭羅東「慈德寺」,於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創建,寺內只
159頁
有民國十八年「澤被群生」、「恩威共濟」兩方為年代較早之匾。
(24)嘉義「大士爺廟」:創建於嘉慶二年(一七九七),為公告三級
古蹟,廟中最早的古匾為嘉慶皇帝●封的「慶誠宮」,但慶誠宮
原祀媽祖,因地震傾圮而寄奉於大士爺廟。嚴格來說,應不屬於
大士爺廟的古文物。另有民國二十一年「悟來大道」、二十六年
「色相宗禪」,是目前較早的匾額。
(25)桃園「蓮座山觀音寺」:創建於嘉慶三年(一七九八)為公告三
級古蹟,寺內古匾如下:
a. 嘉慶年間:「蓮座山」(嘉慶三年, 一七九八)、「空谷傳
聲」(嘉慶五年,一八○○)。
b. 光緒年間:「法雨宏施」(光緒三十年,一九○四)。
c. 民國:「慈雲普蔭」民國十八年, 一九二九)、「慧眼高昭
」(民國十八年, 一九二九)、「甘露慈雲」(民國十九年
, 一九三○)、「慈帆普渡」(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
。
合計古匾七方,其中嘉慶五年的「空谷傳聲」匾意境頗高,以菩
薩的「觀眾善之音聲」為前提,寓以音聲的傳達而待菩薩慈悲救
拔之意。
(26)雲林北港「碧水寺」:創建於嘉慶五年(一八○○),寺中之匾
皆為近年所立,如:「慈航普濟」、「慈澤庶黎」等。
(27)台北八里「西龍巖寺」:創建於嘉慶十年(一八○五),寺中唯
一古匾為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所立的「神靈廣大」。
(28)宜蘭頭城「開成寺」:創建於嘉慶初年(一七九六~一○八六)
,時代雖早,但無任何古匾存在。
(29)彰化「慈雲寺」:創建於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寺中僅存日據
時代之古匾三方,即民國十六年的「慈雲寺」、民國二十四年的
「普濟群生」、民國二十八年「慈悲賦性」。
(30)台南「德化堂」: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創建,為公告三級古
蹟,其創建年代雖遲至道光年間,但寺中古匾保存甚多:
a. 道光年間:「慈雲」「法雨」(道光七年, 一八二七)、「
德化」(道光十八年, 一八三八)、「佛光普照」(道光
160頁
二十年,一八四○)、「德善」(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
、「寶滿丹鼎」(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慈航
慧濟」(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
b.同治年間:「惠普群生」(同治五年,一八六六)。
c.光緒年間:「法雨宏施」(光緒十六年, 一八九○)、「德
澤普化」(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
以上古匾九方,屬於道光年間的就有六方,其廟建於道光,能保
存為數不少的道光古匾,殊為不易。
(31)宜蘭員山「慈惠寺」:建寺於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無古
匾。
(32)彰化「曇花佛堂」: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創建,其古匾如下
:
a. 道光年間:「曇花佛堂」(道光三十年,一八五○)。
b.咸豐年間:「智慧光明」(咸豐四年,一八五四)。
c.同治年間:「普濟群生」(同治八年,一八六九)。
d.民國:「宏法利生」(民國六年,一九一七)。
合計古匾四方,其中「曇花佛堂」一匾與建廟同時,顯然是建
廟時撰刻安置的。
(33)桃園大溪「齋明寺」:創建於道光三十年(一八五○)為公告三
級古蹟,其古匾皆為民國所立,如:「法雨均沾」(民國元年)
、「慈光普照」(民國四年)、「慈雲廣被」(民國四年)。較
之同屬公告三級古蹟「蓮座山觀音寺」,其匾額較量、年代以及
匾詞內容皆遜色不少。
(34)金門金城「靈濟寺」:創建於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
,其古匾數量相當可觀:
a.乾隆年間:「慈航普渡」(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
b.嘉慶年間:「靈威」(嘉慶四年,一七九九)。
c.道光年間:「慈雲廣被」(道光四年, 一八二四)、「顯應
」(道光五年,一八二五)、「慈光普照」(道光十五年,一
八三五)、「靈光不昧」(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慈竹
蔭濃」(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靈慈顯濟」(道光二十
九年,一八四九)。
161頁
d.咸豐年間:「慧照」(咸豐二年,一八五二)。
e.同治年間:「南方月朗」(同治三年,一八六四)。
f.光緒年間:「慈悲靈感」(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
合計古匾十一方。金門地區的古蹟大多保持良好,類似「靈濟
寺」的古廟相當多,雖未列入公告古蹟,但古老的匾聯數量皆不
少。在當前,這些古蹟、古物不僅突顯了金門人文與歷史價值,
也為觀光據點注入活力。
(35)台北板橋「接雲寺」:創建於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其古匾如
下:
a.咸豐年間:「接雲寺」(咸豐七年,一八五七)。
b.同治年間:「除一切苦」(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
c.光緒年間:「普陀在是」(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
d.民國:「慈悲救世」(民國四年, 一九一五)、「恩遍婆娑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
合計古匾五方,其中咸豐年間所立「接雲寺」與建寺同時鑄刻
安置。
(36)台北淡水「龍山寺」:創建於咸豐八年(一八五八),為公告三
級古蹟,其古匾如下:
a. 咸豐年間:「安平寶筏」(咸豐八年, 一八五八)、「龍山
寺」(咸豐八年,一八五八)。
b. 光緒年間:「慈光普照」(光緒五年, 一八七九)、「南海
朝宗」(光緒七年, 一八八一)、「慈航普度」(光緒十二
年,一八八六)。
合計古匾五方。 與建廟同時的門匾「龍山寺」及大殿「安
平寶筏」兩方能保存至今,殊為不易。
(37)桃園觀音「甘泉寺」:創建於咸豐十年(一八六○),此次田調
適逢「甘泉寺」第四度整建(自七十九年迄今尚未完成),匾、
聯皆已收藏,據管理員表示,匾額均是民國四十七年修建後所立
,只有一方前清木匾「慈悲廣布」,為同治年間所立(其年代撰
為同治庚子,但同治年間未曾出現庚子之干支,疑其刻字錯誤或
乃偽造之匾)。
(38)台東「海山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創建,無任何古
162頁
匾。
(39)雲林斗六「真一堂」:創建於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僅有一
方同治年間(一八六二~一八七四)的古匾「法雨宏施」。
(40)台南「擇賢堂」:創建於光緒五年(一八七九),由於曾於民國
十七年改建,古物多已不存,未見古匾與古聯。
透過上述的介紹,保存古匾最多的為金門金城「靈濟寺」十一方
,其次為台北艋舺「龍山寺」十方。在龍山寺系列中,艋舺「龍山寺
」古匾最多(其次為高雄鳳山「龍山寺」的六方,彰化鹿港「龍山寺
」的五方,台北淡水「龍山寺」的五方,及台南「龍山寺」的四方)
,艋舺「龍山寺」列為公告二級古蹟,在眾多古匾的輝映下,允為台
北第一古剎。而創建年代最早(明永曆年間)的台南「大觀音亭」,
亦有九方古匾,台南「德化堂」雖晚至道光年間才建成,但亦保
存了九方古匾,二者同為公告三級古蹟。
保存古匾七方的有桃園「蓮座山觀音寺」,六方的澎湖「觀音亭
」,兩者亦同為公告三級古蹟。可以看出,保存古匾數量多者,大多
已列入公告古蹟之列,古匾的存在的確增添幾許人文氣象;有些廟宇
雖在公告古蹟之列,卻無任何古匾保存,如台北「西雲寺」(三級祠
廟)、嘉義半天岩「紫雲寺」(三級祠廟)、「擇賢堂」(三級祠廟
)。或僅有二方古匾,如新竹「金山寺」(三級祠廟)等,雖然建築
物本身列為古蹟,但缺乏古文物襯托,史蹟特色難免遜色一些。
在未公告之列的古蹟,有些古文物保存甚為良好,如:金門「靈
濟寺」古匾十一方、台北板橋「接雲寺」古匾五方、彰化「清水巖寺
」古匾三方(包括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古匾「南海慈航」)當
中有一特殊現象是,所有觀音信仰祠廟中的匾額,年代最早的三方皆
出現於未公告的古蹟裡,依次為「廣慈院」匾(康熙三十一年,一六
九二,懸掛於台南「廣慈庵」)、「慈航普渡」匾(乾隆十八年,一
七五三,懸掛於金門「靈濟寺」)、「南海慈航」匾(乾隆二十三年
,一七五八,懸掛於彰化「清水巖寺」)。這些未被公告之古蹟,較
少引人注意,連帶祠廟內的古匾、聯也隨之存而不見,透過此次的田
調登錄,一方面藉以喚起人們對於文資產的重視,另一方面透過這些
匾聯的繫年以及匾詞的解讀,也使得各寺廟得以傳遞出其特殊的人文
現象。
163頁
⑵匾詞內容分類:觀音廟群的匾詞,經過歸納,大致可分為下列幾
項:
①以寺名或殿名為匾詞者:此類近似現代的門牌作用,如年代最早
的「廣慈院」,即是台南「廣慈庵」的標誌,其他尚有「海山寺
」、「龍山寺」、「寶藏巖」、「慈雲寺」、「虎山岩」、「真
一堂」、「觀音亭」、「水月庵」、「紫雲寺」、「註生殿」、
「大雄寶殿」、「地藏王殿」、「圓通寶殿」、「觀音殿」等,
大抵規模較大的觀音寺院,常會陪祀其他佛教或道教神祇,如「
艋舺龍山寺」即包融了儒、釋、道三教的神祇或聖賢人物,反映
在匾額內容上,也因不同的神祇而有不同的標示內容。一般說來
,這種具有標示作用的匾詞,其文學意境普遍不高。
②以菩薩形象為匾額者:在民眾的心目中,觀音菩薩是慈悲的象徵
,其手持甘露、端坐蓮臺,以楊枝淨水遍灑三千,如慈母般呵護
紅塵中的子女,以此形象為匾詞內容者,如:「大慈悲」、「善
慈靈應」、「南海慈航」、「慈德配天」、「佛慈廣大」、「法
雨如來」、「現大慈悲」、「慧眼慈心」、「佛力婆心」、「慈
光普照」、「蓮開法界」、「慈悲賦性」、「法雨寶施」、「慈
悲廣大」、「蓮座春風」、「慈悲通慧」、「甘露慈雲」、「西
竹妙力」、「紫竹生春」等,表面皆帶有頌讚觀音慈悲之意味,
不過也反映了另一種訴求,即企求菩薩的廣被濟度。
③以菩薩行願為匾詞者:觀音菩薩的行願即在於倒駕慈航,救拔眾
生於苦厄危難之中,使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以此為匾詞內容者,
為數頗多,如:「普濟群生」、「慈航濟佑」、「能施無畏」、
「惠普群生」、「除一切苦」、「慧日光被」、「宏法利生」、
「順天應民」、「法雨超生」、「德彌九洲」、「慈雲普蔭」、
「法雨均沾」、「南雲東照」、「德澤普化」、「薄海蒙庥」、
「仁恩廣被」、「寶筏渡眾」、「彼岸同登」等。可見觀音菩薩
救苦救難的悲願深植於眾生心靈,其實這是一種期待菩薩慈悲廣
被的心理投射。
④以佛典經偈為匾詞著,如:「應復如是」、「無無明盡」兩方取
自《般若般羅蜜多心經》:「……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無
無明,亦無無明盡。」因觀音菩薩修行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164 頁
而證空慧,故引用《心經》文字。製成匾詞,頗見自然;「如是
觀」一方,則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偈語:「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亦是強調菩薩雖觀
萬法而不著於相,故能得自在無礙之空慧;「翠竹黃花」一方則
出自禪宗語錄:「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禪
意頗高。
⑤以修證境界為匾詞者:此部分唯未明引佛典經偈,但亦以菩薩修
證內容及其悟入之境為匾詞意涵,如:「真入菩提」、「晏坐般
若」、「詩境禪心」、「色相宗禪」、「參禪悟道」、「幻空色
相」、「大觀在上」、「得大自在」、「功在法華」等。就詞義
而言,以佛典經偈或修證境界為匾詞者,其意境顯然較具特色。
相對的,上述以菩薩行願為匾詞者,如:「仁恩廣被」、「惠普
群生」、「德澤普化」等,也常見於一般道教或民間信仰神祇的
祠廟匾額中,無法代表觀音信仰匾詞的特色。因此,唯有以觀音
所修法門,及其所反映的佛教文化,融於詞境的構思上,這樣的
匾詞,才能顯示連綿不盡的空靈之境。
除上述之外,其他另有以地緣環境為撰詞內容,如「半天攬勝」
(嘉義「半天岩紫雲寺」)、「清水春光」(彰化「清水巖寺」);
亦有以古人詩撰詞,如:「空谷傳聲」(桃園大溪「蓮座山觀音亭」
)取黃庭堅:「別後寄詩能慰我,似逃空谷聽人聲」之詩句,以菩薩
聞眾生音聲而予以濟度解厄,如空谷之聞跫音,能令眾生起歡喜心,
自然天成。這些都反映出匾詞不僅在誌謝隆恩或宣揚教義上,有其社
教功能,尤其在文學構詞上的運用,也可領略出各個匾詞其意境之高
低,對於廟群人文特色的探討,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⑶匾額的藝術之美與文學特色
難四十座觀音廟群,屬於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古匾共有一百二十
五方。以刻法而言,陽刻(含線刻)有七十五方,陰刻五十方。以材
質來說,木材蔚為大宗,共有一百二十二方,佔所有古匾的百分之九
十七。石材只有三方(其中二方在桃園「蓮座山觀音寺」,一方在彰
化「曇花佛堂」)。若以字體而論,楷書共佔六十九方,行書佔四十
六方,草書有六方,隸書三方,最少的為篆書一方。
從上述的數據,可以明顯的看出匾額的製作用意在於頌贊箴銘,
165頁
就古匾而言,多為三塊橫木併接而成,因此枘刻木端以入鑿者,是最
為省時省工之方式,若以石材行之,恐較不易。且石材較重,懸於樑
上亦無法負荷。字體以楷書的數量最多,以其符合於穩而工整原則,
尤其以匾額常作為賀物紀念的性質而言,楷書在應對的場合中也顯得
特別的莊重。在刻工上,陽刻比陰刻的數量為多,與楹聯的陰刻勝於
陽刻恰好成對比(楹聯的藝術之美詳述於下節)。以匾額與楹聯懸掛
的位置來看,楹聯居於下方,不僅易受自然風化侵蝕,同時人為的觸
摸破壞也往往可見,因此陰刻比陽刻較能減少字體的直接受損(凸出
的字體較易脫落)。匾額懸於上方,人為破壞的因素較少,而陽刻將
字體凸出,居於下方的信眾仰視,在嬝嫋環繞的煙霧中,其渾厚的立
體感覺更容易突顯出來。
在匾詞的文學特色上,詞意的歸納分類已見上述。在形製上,一
至五言皆可,並無定式,唯以四言為常格。一言者在觀音廟宇中並不
曾見(台南「天壇」有著名的「一」字匾即是),二言者如金門「靈
濟寺」:「慧照」(咸豐二年,一八五二)、「靈威」(嘉慶四年,
一七九九)、「顯應」(道光五年,一八二五)等。然而在平仄的要
求上並不合正格(二言之匾詞原則應按「仄起平收」或「平開仄合」
為準),其他如常見的「慈雲」、「法雨」(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寺廟建築的風格與格局
作者:謝宗榮
臺灣傳統廟宇是早年漢人移民的精神生活的焦點,廟宇建築與其他漢人建築如住宅、衙署等之間在建築風格與格局上雖然有明顯的相似性,但廟宇自有其傳統,隨著主神的神格而有其一定的格局,再加上宗教功能與移民信仰心理所致,廟宇建築的風格與格局與其他建築相較而言即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臺灣傳統漢人寺廟根據歷史階段的不同,而可概略區分為渡台期、農業期、商業期與綜合發展期等四個時期(李乾朗1986-12-13),在每個時期之間,除了祀神型態的不同之外,廟宇建築的風格與格局也有所不同。概略而言,在清政府領台之前,由於廟宇建築多為草創型態,所用素材也多簡陋,故談不上所謂的建築格局與建築風格。清初時期的廟宇建築因為在地點與面積上的限制較小,故廟宇多位於聚落或城市之重要位置上;如座落於丁字路口上作為辟邪,或座落於市場廣場、重要碼頭旁邊。清初的廟宇建築在格局上多較為宏大而完整,建築風格也多保持較為典型的閩南傳統,裝飾趨向於簡單而顯得素淨,但又相當講求營造匠師的匠藝水準,如鹿港龍山寺即是最佳典型。這時期的廟宇往往成為臺灣廟宇建築史上的傑作,可惜這時期的廟宇建築迄今仍能保持較多原貌者已所剩無幾。
清代中期的廟宇由於臺灣各地的商業逐漸興盛,幾個重要的聚落都已成為重要商業重鎮,相對地是土地的取得不若清初時之容易,廟宇建築在格局上多較為縮小,即便是仍能以壯觀取勝者,也多較為遠離市街而位於聚落的邊緣地帶;在建築風格上也因為民間經濟力量的提昇,而使得廟宇在建築裝飾上更形精緻且繁多,但約略而言仍多保持較為樸素的初期傳統,如淡水鄞山寺。商業時期所建的廟宇迄今仍能保持初建時的風格原貌者也不算多,即便是仍保持寺廟原有的規模者,也多因重建而在風格之上有了很大的差異,如艋舺龍山寺、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即是最明顯的例子。此外,清初的廟宇在格局上也多注重縱深的延長而較少注重正面寬度,但清代中期所建的一些規模較為完整的大廟,雖然多保持著傳統四合院式的平面格局,卻往往縮短縱深而加寬前殿立面的開間。
清末時期之後的廟宇建築,其實多有創建於清初後經過重修者,此一時期的廟宇建築往往走入弄巧成拙的路子裡,最大的因素是一向嚴格的師徒相傳傳統有了變化,加上外來之突兀影響及新材料之混淆生疏使用,造成傳統手法之危機。在建築格局上,大體言之這時期的廟宇多被增大,如鐘鼓樓的普遍使用,材料的種類增多,如玻璃等,裝飾上則超越了「豐富」的標準而顯得過度繁複;但自民間藝術的角度而言,則因為匠師的注意力及信眾的興趣投注到建築裝飾之上,反而觸發了某些民間藝術的勃興(李乾朗1979.210)。其次,廟宇的格局模仿孔廟而將正殿建成「大成殿」式的獨立形式,並在兩旁建高聳的鐘鼓樓,這種趨勢是在清末以後才出現的(同上引:154);由於這種趨勢所致,使得一些原本中庭並不寬敞的四合院
格局廟宇,在將正殿改成獨立殿堂形式之後即讓廟宇建築空間顯得擁擠,甚至喪失了原本的中庭功能,也是一種弄巧成拙的現象,如鹿港天后宮即是明顯的例子。
日治時期廟宇的重建或新建的廟宇建築有一個明顯的趨勢:一為屋頂形式的複雜化,如將一層歇山頂架在硬山頂的「假四垂」式屋頂被大量使用,並大量增加屋頂裝飾的數量與體積,這種屋頂形式的改變趨勢也使得廟宇建築更形華麗;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本島石材的大量開採,廟宇建築也大量使用石材,尤其是在前殿正面的檐牆更幾乎為石材所佔滿,使得建築風格更形厚重。而自光復以後,由於國民政府的遷台以及大陸江蘇地區佛教教派陸續渡台發展,大量引進北方式廟宇建築的風格,再加上鋼筋水泥質材的大量使用,使得臺灣傳統廟宇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近代新建的寺廟已幾乎失去傳統閩南式廟宇的風格,許多廟宇建築多趨向混合式風格,在格局方面也產生更多變化,此一發展雖然使得廟宇外觀更形繁複,但廟宇建築的藝術品質卻也隨之陡降,不再有昔日精緻、素樸的民間藝術水準。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或許在許多有關於泰國神佛或佛牌文章中,經常看到「佛曆」,尤其,泰國及印度採用「佛曆」最為普遍,究竟,「佛曆」是怎樣換算呢?本文將為各位介紹說明。
佛曆計算的方法:以將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圓寂年年計算,為佛曆元年,即西元543年。
佛教既載,釋迦摩尼誕生於西元前623年,而釋迦摩尼在世佛齡為80歲,涅槃圓寂年為西元前543年,4月8日後要加1年。計算佛曆方法,依此類推。
以佛歷年求公元年,將佛歷年減543即可。
佛歷年 |
公元 |
佛歷年 |
公元 |
佛歷年 |
公元 |
佛歷年 |
公元 |
佛歷年 |
公元 |
2498 |
1955 |
2511 |
1968 |
2524 |
1981 |
2537 |
1994 |
2550 |
2007 |
2499 |
1956 |
2512 |
1969 |
2525 |
1982 |
2538 |
1995 |
2551 |
2008 |
2500 |
1957 |
2513 |
1970 |
2526 |
1983 |
2539 |
1996 |
2552 |
2009 |
2501 |
1958 |
2514 |
1971 |
2527 |
1984 |
2540 |
1997 |
2553 |
2010 |
2502 |
1959 |
2515 |
1972 |
2528 |
1985 |
2541 |
1998 |
2554 |
2011 |
2503 |
1960 |
2516 |
1973 |
2529 |
1986 |
2542 |
1999 |
2555 |
2012 |
2504 |
1961 |
2517 |
1974 |
2530 |
1987 |
2543 |
2000 |
2556 |
2013 |
2505 |
1962 |
2518 |
1975 |
2531 |
1988 |
2544 |
2001 |
2557 |
2014 |
2506 |
1963 |
2519 |
1976 |
2532 |
1989 |
2545 |
2002 |
2558 |
2015 |
2507 |
1964 |
2520 |
1977 |
2533 |
1990 |
2546 |
2003 |
2559 |
2016 |
2508 |
1965 |
2521 |
1978 |
2534 |
1991 |
2547 |
2004 |
2560 |
2017 |
2509 |
1966 |
2522 |
1979 |
2535 |
1992 |
2548 |
2005 |
2561 |
2018 |
2510 |
1967 |
2523 |
1980 |
2536 |
1993 |
2549 |
2006 |
2562 |
2019 |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期 104年12月
由佛教會立場發動寺志的撰寫:
以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為例
郭永坤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訪查計畫執行總編
【摘要】大高雄佛教會認為所屬寺院團體的歷史沿革、寺廟建築、弘法文教、法語對聯、法師傳記、宗派法源等資料,深具歷史傳承意義與流傳價值,自2010年起,開始進行「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訪查、撰稿、數位典藏與流通工作。本文綜述其歷程與措施,包括主題內容規劃、訪查完稿流程、訪查實務經驗、編輯作業準則、數位典藏流通、遭遇困難與協助資源。筆者在參與過程中,觀察到大高雄佛教會提供全力行政支援,受訪寺院團體熱誠參與高度配合,使作業進展順利。同時運用資訊融入簡介的數位典藏模式,方便大眾閱讀流通,迅速了解寺院特色與現況。透過所屬寺院團體參與過程,引發寺院共同關心寺院歷史發展,重視寺院史志記錄,成功達到大高雄佛教會發動寺志撰寫的期望與目標。
關鍵詞:佛教寺院史志;寺院簡介;寺志;大高雄佛教會;寺院團體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述歷史訪談與老照片蒐集
拓展史學的領域
一、前言
- 「口述歷史」的語意涉及兩層次之詮釋,一為「口述」,一為「歷史」。
- 「口述」是相對於「文字」的概念,亦即透過一個人或一群人敘述其生命/生活經驗或生命/生活故事(life stories)以累積文本(text)的方式。(英文 “life story” 可譯為生命史或生活史,前者著眼於時間的延續,後者著眼於打破以往歷史侷限在公領域範疇的偏差。)
- 「歷史」牽涉到事件何時何地發生,何人牽涉,如可發生……等事實,以及對這些事實所做的詮釋與觀點。
口述歷史訪談
- 口述訪談是歷史史料蒐集與田野調查工作的方法之一。透過與報導人或受訪者實地的對談,可以彌補既有文獻史料與田野調查期間使用觀察法的不足。
- 訪談的對象系依事前所確立要調查研究的對象與目的而定,進行訪問地方耆老、具有特殊技藝、從事特殊工作、參與或目睹某些事件始末者。
二、口述歷史方法
- 完整的口述歷史研究過程包含三階段:訪談前、訪談時、與訪談後。
- 以下將分別討論這三階段必須注意事項。在探討方法時,一方面著眼於一般的口述歷史應注意事項,一方面並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的口述歷史作為探討焦點。(本文只著重從事女性主義口述歷史時特別必須注意事項,有關一般口述歷史方法論中的細節,例如錄音、事前的接洽、事後的詮釋與整理等相關事項,
訪談前之準備 1
- 1. 訪談的工具:一般以錄音機及相機為主,攝錄影機則視個人或專業需求而定。當然筆記用的筆及紀錄用的資料卡、問卷或紙張是不可或缺的。
- 2.訪談對象的選擇:針對調查研究的主題蒐集相關報導或資料,並從中找尋訪問對象(當然也有很多時候是透過前一位受訪者的推薦介紹者)。再者訪談對象中性別的選擇,與主題的設定及地區的風土民情均有密切的關係,故宜入境問俗。
訪談前之準備 2
3、訪談時機:可透過查訪事先確定受訪者的聯絡資料,進而與其取得聯繫,洽定安排訪談的時間及地點。除此之外,亦應視訪談的區域與對象安排訪談時間,比如農忙時不去訪問農家,年節對各行各業均不適宜;而一天當中,太早或太晚、吃飯午休 時間也不適合貿然往訪。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