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不作佛事。
此晦菴家禮也。嗟乎。世遂有生子登樞要。饒財寶。而不得其為己禮一佛。誦一四句偈。飯一沙門。復於七七日中。宰牲牢致胙於宗族交遊。以為崇正道。闢邪說。不知祗以增親之業。助其沈淪。死者有知。當撫膺痛哭於泉下矣。反不及貧人之子。得報其親也。豈不重可哀哉。顏氏家訓。古今人所讚歎。而其間獨曰必作佛事。顏朱皆賢者也。試合而觀之。 」(CBETA 2024.R2, J33, no. B277, p. 42c21-29)
【注釋】
① 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所著。以儒、佛思想作為立身治家之道。
【譯文】
有人說:「父母之喪,不作佛事,這是依照朱晦庵的家禮。( 朱熹《家禮》 )」真是可歎啊!
世間人每當慶賀生子、升官、發財等喜事時,從來不曾想過應為父母禮一佛,誦一四句偈,飯一沙門。甚而更有于父母逝世後七七日中宰殺牲畜,將祭祀的肉分送給宗族親友,以為這便是崇正道、辟邪說。不知這樣做只會增重已故親人的罪業,令他們更加沉淪於苦海之中。死者有知,當撫胸痛哭於泉下啊!反不及貧窮人的子女,雖僅禮一佛,誦一四句偈,飯一沙門,也能夠報答父母的親恩。相比之下,豈不是又添一層悲哀嗎?
《顏氏家訓》一書,為古今人所讚歎,其間特別叮囑子女“必作佛事”。顏之推、朱晦庵皆被世人奉為賢者,不妨試著將二人的主張合而觀之。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如何看待「執著」「分別心」和「著相」?
凡夫如何用「分別心」?
有些學佛的人動不動就說:『不要起分別心』推測他們的想法,有許多是些誤會。按分別心就是思考、思索與思維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尋等等求知的意思,這是聞思修三慧裡的思慧的初步運用,也是求取開悟的基本功夫。
我們凡夫本來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觸佛法,若不分別是非善惡、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將來如何得救,如何解脫,就是佛法我們也得用心分別,至少能了解少許。
佛法裡所說的『無分別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後才能證得的『如如智』,我們今天還是博地凡夫,若是一開始就不去分別,豈不是等於不用腦筋,而變得更為糊涂了嗎?
老實說:我們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別心』的合理運用 ,我們的分別心用得愈深,則所見的真理愈高;我們的分別心用得愈精,則所見的真理愈明,否則便不會有進步,等到能夠『不用心自用』的階段,那才可以『放心』。
所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那才是『無功用道』的境界。那時節,我們才可以說:『不要起分別心』。
——– 出自圓因法師《修行精華》
—————————————————————————————————————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度一切苦厄 ● 洗 心
唐朝譯經家不空和尚,譯出《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將梵文與玄奘大師所譯《心經》互相對照。經文前錄了玄奘大師高徒窺基大師的一篇序,詳記玄奘大師與《心經》的因緣。
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由玄奘大師譯為漢文。當年玄奘大師發願到天竺取經,來到益州,住宿在空惠寺裡。遇到一位僧人有病,他前去慰問。交談中說到他要往西方天竺(今印度)等國學法取經。僧人歎息說:「為了求法而不顧個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見。但天竺等國路途遙遠,總在十萬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無人跡,只有烈風呼嘯,像山鬼啼哭,荒丘上的落葉野草,瑟瑟抖索。白天行走雪山上,晚上宿在冰崖下。猿猴和魑魅,出沒在崇山峻嶺、參天密林中。路上這樣艱險,怎麼去呢?我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法師如果受持,可以保護你平安往返。」
這樣就把《心經》口授給了玄奘法師。到次日早晨,已不見僧人蹤影,玄奘法師就打點行囊啟程。
此後,有時候路上經歷厄難,有時候沒有食物,回憶所受《心經》,念誦四十九遍,則迷失路徑有人來指引,想用食物會即刻出現珍果蔬菜。只要誠心祈求,都獲得回應。
來到中天竺摩竭陀國那爛陀寺,在圍繞經幢誦經時,玄奘大師忽然見到那位僧人。僧人對他說:「很高興你憑著我昔日授你的三世諸佛心要法門,跋涉艱險,從遠方來到此地。今後將保佑你早日實現取經的心願,我是觀音菩薩。」說完,他就騰入虛空。
窺基大師說,誦念《心經》感得如此奇異祥瑞,足見此經至為靈驗。般若的確是成聖的樞紐關鍵,能如說而行,經三大阿僧祇劫,必能直證佛果,深究諸佛旨趣。故諷誦佛經,能消除「煩惱、業力、果報」三障,不致障礙正道、危害善心。若人虔誠受持《心經》,必能體會此理,勤而實行。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翻譯經典:五失本、 三不易
(摘要自:般若理論的研究第69頁\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呂澂著)
道安法師對翻譯(佛)經典的工作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總結性的說法。
五失本 :
簡單來說有五種情況是不能與原本一致的 ;
1.語法上應該適應中文的結構 。 (胡言盡倒 而使從秦,一失本 也。)
2.為了適合中國人好文 的習慣,文字上必須做一定的修飾 。 (胡經尚質 <這是就一般而言>,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 ,斯二失本 也。)
3.對於頌文的重複 句子,要加以刪略 。 (胡經委悉<原原本本十分詳細>,至於吟咏<指頌文>叮嚀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 ,而今裁斥,三失本 也。)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佛門網〈佛典漢譯 〉
https://www.buddhistdoor.org/mingkok/%E4%BD%9B%E5%85%B8%E6%BC%A2%E8%AD%AF/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第五章 功能主义学派
一、背景
时代背景:一战后,由于受到民族运动浪潮的剧烈冲击,英国政府为寻找一种新的统治方法而考虑利用土著社会制度,而这要求必须先有人去研究、分析这 些社会制度,懂得这些制度所起的功能,而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功能主义的研究成果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英国殖民政策和管理。理论背景:功能概念在19世纪末 的人类学及社会学中得到运用,它的传统思想在于英国社会哲学家斯宾塞的人类社会超有机体类比法与法国社会学派领袖涂尔干的功能论点。
二、概念
由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创立的功能主义及结构-功能主义,是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的方法论基础。它批评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具体主义,主张从社会 或文化体系的现实意义角度探求社会与文化的整体面貌和内在功能。功能学派在使用功能时,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指涉:(1)社会中的每个习俗相互彼此关联,彼 此影响;(2)马氏的习俗功能在于通过文化的媒介满足个人基本生理需求;(3)布朗则借用涂尔干理论认为每个习俗的功能就是在它维持社会系统整体性中的角 色。功能学派诞生的标志是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民》和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发行。功能主义学派两位开创人物的理论观点不尽一 致。前期是马林诺夫斯基的经验功能论主导时期,它以马氏为主帅,大本营在伦敦经济学院,田野工作在太平洋诸岛,研究主题是生活史,承接的是弗雷泽的课题, 关键概念是文化的制度和功能,相关学科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强调的是文化制度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后期是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性结构论的主导时期, 以布什为主帅,重心在牛津大学,田野工作在非洲大陆,研究课题是亲属和政治制度,承接的是摩尔根、里弗斯的课题,关键词是社会与结构,相关学科是社会学和 政治学,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第二篇 中國篇 第三章 譯經事業的開展
佛教經典的漢譯,歷時悠久,卷帙繁複,事業龐大,是我國翻譯史上最燦爛光輝的一頁。從翻譯年代之久遠和翻譯作品之龐大來說,可以說是世界文化史首屈一指的大業。《四十二章經》是中國第一部翻譯的經典,那時正是佛教初傳中國的開始。由於佛經的翻譯,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歷代的譯經事業
中國佛教的譯經事業悠久,從東漢到唐代中葉,歷時八百年左右。中唐以後,仍有大量佛教經典從梵文譯成漢文、西藏文,也有從漢文轉譯成西藏文。中唐前後的這些譯經事業及其成果,成為我國佛教典籍文獻中的一大寶藏。到了宋、元二代,雖然也有經典的漢譯,但數量上顯著減少,而且所譯的經典多屬於印度佛教末期的典籍,或舊譯經典的重譯、拾遺,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而言,影響力也較小。譯經事業發展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漢魏西晉時期--譯經的初創時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中國佛教譯經史研究餘瀋
曹仕邦
貝葉
第七期
頁4-8
中國佛教譯經史研究餘瀋
曹仕邦
貝葉
第七期
頁4-8
頁4
一、玄奘初受的般若心經屬梵本抑漢本?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