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佛與生命 (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01216609-2550466203

 

《般若波羅蜜多經》中,

  有一位菩薩在拜見佛陀時,

  向佛抱怨說:

  “我感到非常悲傷,

  我對這毫無意義的生活和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文/編輯室.圖/劉建志

苦難中的導師——地藏菩薩
以無盡大願著稱的地藏菩薩,不僅是冥界生靈仰賴救濟的大菩薩,更是娑婆眾生依靠與學習的殊勝典範。《地藏十輪經》對於地藏菩薩的每日工作,做了如下的描述:「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說的是地藏菩薩每日清晨入諸禪定,遊化六道,以救拔罪苦眾生。不僅如此,若是疫病劫起,地藏菩薩便以定力除疫病劫;飢饉劫起,地藏菩薩也以定力除飢饉劫,令眾生皆得飽滿。

立願度盡一切有情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述,地藏菩薩早在因地,即依其所遇因緣,於諸佛面前立下大願,在身為大長者子、婆羅門女、國王、光目孝女時,就發願將廣設一切方便,讓所有受苦眾生都能因他得度,更承諾「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的慈悲願心深為佛陀所讚歎,因此佛滅度之前,特地於忉利天宮當著諸大菩薩面前,將眾生託付給地藏菩薩,在彌勒菩薩下生之前的這段無佛時期,勤勤護念眾生。只要眾生有一毛一塵、一沙一渧的善根,即便走到墮惡門首,也要想辦法拉他們回來上修無上佛道;若眾生隨業受報落入惡趣,也要慈悲救拔受報的眾生,使之解脫。

受佛陀委以大任的地藏菩薩,成為眾生遭逢苦厄時的最深依傍,因此,當地藏信仰傳進漢地,自盛唐以來,就在民間百姓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著名詩人李白就曾寫下《地藏菩薩贊.并序》。唐末五代,戰亂頻仍,苦於生離死別的百姓,現實遭難中無所依傍,地藏菩薩救度地獄眾生的慈悲大願形象,讓百姓對地藏的信仰日熾,深入民間,到了宋代甚至有《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的集結。

對重視孝道傳統的中國來說,《地藏經》中為亡者超拔作福的九種方法,也慰解了許多慟失至親的心靈,宋朝文學大家蘇東坡就曾請辯才禪師為父母造地藏菩薩像,為父母追福。

明末蕅益大師也在父喪期間,為父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從而激起他出世度眾生的願心。他禮地藏塔、鑄地藏像,並誦持〈滅定業真言〉近四千萬遍。在明末,流寇亂起,天災飢荒苦民之際,他更結百日「滅定業咒壇」,普勸大眾共持十億遍,祈天下太平、讓百姓離苦得安樂。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死亡與護生的學習

當年二十三歲的女孩,
一百零七天內相繼失去雙親。
悲傷中,地藏菩薩慈悲救度,
幫助她轉悲化願,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

作者:洛桑加參

現任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院長及京妍生技董事長。2016年於臺北大直創辦「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

精擅「ACT自體細胞療法」、「癌症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慢性病調養」開創兩岸醫療交流的先端,

引領身心靈普善文化,多方宣導整合西醫、藏醫與中醫的身心靈保健知識。

出版社:時報出版

 

學會「正念」療法提升免疫力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來生活中那麼多日常用語源於佛經

提起佛教文化,許多人覺得那是一個很神秘的彼岸世界,與現實人生了不相關。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與佛教不可分離,簡直如空氣一般。

佛教自兩千多年前由印度傳入中國,經兩千多年浸潤碰撞,以佛經翻譯為主要途徑對漢語的演變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漢語句法的發展,還為中國的翻譯方法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深深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習語皆來自佛教文化。

那麼你究竟知道有多少成語和詞彙來自佛法佛教嗎?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味同嚼臘】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後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原歷史現場: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之路…..
.
真的是簡單易懂、很有深度的一部紀錄片,您只要用6個小時(每集30分鐘,共12集)就能對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佛門大事有更真實深入的了解,而他老人家可是花了近40年的時間呢!

無意中發現這一套「玄奘之路」值得與大家分享,它的製作主要是根據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記載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以及入室弟子彥悰與慧立兩法師合著的「三藏法師傳」實地考證而成。一般我們所孰知的很多的佛教典故與傳說在這都有嚴謹的考證說明,內容簡要明確易懂,值得對佛教有興趣的您細細品讀…。

如果實在是沒有時間,那就撥30分鐘單看第7集吧。

這一集介紹了佛陀一生的故事,包括:

出生地--藍毗尼、悟道處--菩提伽耶、初轉法輪處--鹿野苑、入涅槃處--拘師那羅、第一次佛經集結處—靈鷲山下的王舍城...等聖跡。

當玄奘法師第一次來到佛陀成道處的大菩提樹下時(26分30秒),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歌曲名為”醒來”, 童音禪語, 令人似醒似悟……. 唱歌的小女孩發音字正腔圓,好厲害! 第一句就點出了人生真諦~ (好一句~從生到死有多遠,呼吸之間) 非常棒喔 ! 與您分享…… (70秒之後就全是中文)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lovely little monks 可愛的小沙彌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要過難關-感情篇-衍陽法師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中國人都以為「食齋」就是等於吃素,其實不然。在佛教的理解之中,吃素最基本就是不吃眾生肉;至於「食齋」或「持齋」,就是在素食的飲食習慣之上,還對於用餐時間有一定的要求。



怎麼才算是「食齋」﹖

 

佛法中的「齋」是指「過午不食」,即是在食素的要求之上,還加上「過午不食」或「過中不食」的要求。意思就是過了正午十二時之後乃至翌日東方日出之間,持齋的人不進食任何食物。



佛陀制定「過午不食」的事源

 

佛陀有一位名叫迦留陀夷的弟子,他的名字亦可以翻譯成「黑光」(黑色的光)。迦留陀夷尊者在未出家之前已是生性聰明,而且才華洋溢,亦是佛陀出家之前的宮廷老師。在佛陀覺悟之後,迦留陀夷因為奉國王之命去迎請佛陀入皇宮說法的因緣,而跟隨佛陀出家。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  
 
在大乘經典之中,差不多每一部都會看到,
諸佛菩薩鼓勵並讚歎受持、讀誦、書寫、禮拜,
以及為他人說的無量功德。
 
每說凡為經典所在之處,即是如來法身所居之地,
亦為如來舍利塔廟所現之境,所以讀經的人,
文章標籤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 Taiwan temple 台灣寺廟網

 

「你是佛祖」嗎?

一群推銷員去芝加哥開會 。他們臨行向妻子保證 將在星期五傍晚時間回家吃晚飯。

不巧,會議拖了一點時間,到達機場稍晚,
在奔跑中,一名推銷員,不慎撞倒一個路旁賣蘋果的小攤販,蘋果掉落,散了一地。
由於時間緊迫,闖禍者沒留下來收拾殘局。其他人都沒有停下或回望,他們希望及時到達機場,趕上班機.。

突然,其中一個人停下來,深吸一口氣,在內心深處 有一種惻隱悲痛,他深深同情那賣蘋果女孩。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              文:羅慶龍

 

引言

三藏是律藏(毘奈耶)、經藏(修多羅)、和論藏(阿毗達摩)。阿毗達摩就是論藏,是三藏之一。阿毗的意思是至高的、最殊勝的,達摩的意思是法。在北傳佛教大藏經中,也許大家不容易理解論藏的範圍是什麼,在巴利三藏(南傳上座部佛教所依據的三藏)中,論藏的範圍非常明確,就是七部論。他們分別是《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發趣論》等。由於上座部七部論(論藏)本身已很龐大,再加上其註疏與疏鈔,更是複雜得令人難以學習與理解,所以為了瞭解論藏,大約在西元五世紀至十二世紀期間,陸續地出現類似阿耨樓陀尊者所著的《攝阿毗達摩義論》(或別譯為《阿毗達摩概要》)等九部阿毗達摩的概要書。阿耨樓陀尊者善於攝收論藏的基本要義,他把論藏整理成易於理解的方式,所以他的著作成為學習阿毗達摩的標準入門書。他的這本《攝阿毗達摩義論》被視為打開佛法智慧大寶藏無可或缺的鑰匙。上座部的正統傳承認為論藏是由佛陀親口所教(《論事》性質較特別除外),這有別於早期的說一切有部及後來部派佛教,他們的論藏是由佛弟子所著,有好多部的作者更是在佛陀入滅之後好幾代才出現的弟子。這就說明為什麼在巴利三藏中論的範圍是明確的。介紹了什麼是阿毗達摩,什麼是《攝阿毗達摩義論》後,接下來要談的是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


學習阿毗達摩才能徹底暸解佛陀的教法建立學習佛法的正見

不少佛友學佛一輩子,不知道佛陀證悟了什麼,不知道佛陀本身修行及指導弟子們修行的方法是什麼。不知佛陀是覺者,不是神。得定和證道、證果搞不清楚,卻認為阿羅漢(或譯"阿拉漢")應該迴小向大、乘願再來。瘋狂努力,一心想要成佛,卻不知成佛的條件是什麼。學通了阿毗達摩,您將會真正認識什麼是佛教。也會相信上座部佛教的教理和教法是最接近佛陀時代的教理和教法。會對自己以前的無知感到好笑,也會慶幸自己終於能夠親炙佛陀的教法,解脫有望。

學習阿毗達摩能幫助對經典的理解並直接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佛陀為了引導根器不同的眾生修行及通達聖諦,採用種種方法以便能夠使其理解。在經中佛陀時常採用慣用語及世俗諦(概念法);在論教裡的用詞則侷限在究竟諦(究竟法)。在經教中用了男人、女人等名詞;在論教中則把他們分解為純粹是無常、有為、緣生與無我的名色法。經教、論教用詞的不同,就如同水與H2O的差別。經教被形容為「譬喻式或受到裝飾的教法」。而阿毗達摩被形容為「直接或沒有受到裝飾的教法」。因為論藏是以直接的方式全面地解說諸究竟法,而完全沒有受到裝飾。學會了阿毗達摩再去讀經,將能精確地理解經文的意思,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對治苦,減少貪瞋癡。例如膾炙人口的經文名句「身苦心不苦,不受第二箭」(出自於《相應部・六處篇・受相應・箭經》或《大正藏・雜阿含四七〇經》),學過了阿毗達摩的心路過程,對這句話將有會心的理解。如能保持正知,如理作意;這句話將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用無窮。每天都可以累積善業,每天都可以修善。這只是其中一例,就等待大家來體會了。順便一提,經教和論教並非兩種完全不同的教法。在某個程度上,這兩種教法是重疊的。但是實修觀禪的目標是諸究竟法。究竟法指的是心、心所、色法和涅槃,其餘所有法都是概念法。

學習阿毗達摩才能徹底明瞭業果關係和生死輪迴

尚未學習阿毗達摩之前,我們對業果關係和生死輪迴大都只是停留在籠統的概念。阿毗達摩詳盡說明了八十九心、五十二心所、五門、意門、離門心路、死亡與結生的聯結。把業果關係、心相續流、色相續流、生死輪迴都分析至究竟法。在實修「緣攝受智」和「思惟智」時,甚至可「親眼目睹」業果關係和生死輪迴。這一點和後期發展出的唯識學理論有很大的不同。唯識學比較是屬於形而上學,無法由實修驗證。阿毗達摩所教的並不是臆測的理論,而是開顯生存的真實本質。所以上座部佛教認為阿毗達摩最能顯現佛陀的一切知智。

今生如想證道證果解脫生死非學阿毗達摩不可

這個時代,聽完半個或一個四句偈,就能了脫生死的人已經不存在。唯有老老實實「勤修戒、定、慧」,才能「息滅貪、瞋、癡」。也就是要修行、要斷煩惱就得修戒定慧三學。修三學,得先學習律、經、論三藏。根據阿毗達摩,要斷除煩惱、滅除一切苦,唯有通過道智。也就是聖道才能斷除煩惱。這就要修觀培育觀智。前面提過觀智的目標是名色等究竟法,因此學習阿毗達摩的最後目的是為了修觀。修觀是為了斷煩惱,證道證果,解脫生死。學了阿毗達摩,再讀《清淨道論》、《智慧之光》、《如實知見》、《菩提資糧》、《轉正法輪》(《顯正法藏》)、《正念之道》,七清淨、十六觀智的修行次第就會有清楚的概念。當今帕奧系統的止觀修行學程,是把阿毗達摩理論和實修融合最徹底的教法。根據個人聽聞,即使緬甸是研究阿毗達摩風氣最盛的國家,還是有不少阿毗達摩的學習者,不知道阿毗達摩的知識可運用在實修上。不曉得今生今世有證道證果的可能,只停留在累積資糧,來世再修的階段。大家要珍惜把握帕奧系統這個「奇世珍寶」的教法傳承,不管是先學後修,或是邉修邊學,都要學習阿毗達摩。

結語

短短的篇幅,無法完整地介紹學習阿毗達摩的重要性。若要稍微詳細一點的阿毗達摩簡介,可參考《嘉義新雨雜誌》第34期(2001.2.)拙文《讀唯識談阿毗達摩》。坐而談不如起而行,準備好葉均居士翻譯的《攝阿毗達摩義論》、菩提尊者英編,尋法尊者中譯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瑪欣德尊者講述的《阿毗達摩講要》、明法尊者編的《攝阿毗達摩義論表解》,再加上一位明師的指導,大家就可輕鬆上路,開始學阿毗達摩了!祝大家學習成功!

2019-08-01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