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藝術 (36)
- May 09 Wed 2018 12:40
敦煌瑰寶:敦煌石窟全集 -- 第24卷 服飾畫卷 第2輯(中)
- May 09 Wed 2018 12:38
敦煌瑰寶:敦煌石窟全集 -- 第25卷 民俗畫卷 第1輯(中)
- May 09 Wed 2018 12:35
敦煌瑰寶:阿彌陀淨土經變
- May 09 Wed 2018 12:32
敦煌瑰寶:佛陀出家時沉睡的宮女圖(殘片)
- May 09 Wed 2018 12:29
敦煌瑰寶:莫高窟第335窟 維摩詰經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4964c70102wjj6.html
- May 09 Wed 2018 12:27
敦煌瑰寶:莫高窟第445窟 《彌勒經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4964c70102wjj7.html
- May 09 Wed 2018 12:22
敦煌瑰寶:榆林窟第2窟 水月觀音
敦煌瑰寶:榆林窟第2窟

- May 08 Tue 2018 13:48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寬彬法師
在中國佛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僅帶動了佛教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全面發展,而且在交融過程中形成了學術思想、修養方法、音樂美術、工藝建築、風俗習慣等等。
佛教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之後在中國迅速的傳播,並且與中國文化迅速的融合,在東漢末年,由於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的土崩瓦解,玄學興起,儒、佛、道三種文化開始合為一體逐漸形成了理學,後來理學雖然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儒、佛、道三種文化卻始終是它的理論基礎,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直到今天。
隨著佛教的傳入,佛經在我國被譯成漢文及晉朝以後譯文的豐富,數千卷佛教經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如《法華經》、《維摩詰經》歷來為文人所喜愛,有時被人們作為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研讀和欣賞。可以說佛經本身的翻譯,就是我國翻譯文學產生的標誌,使之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六朝時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談鬼說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國古代流行著的神仙傳說,開始寫作鬼神和怪物的故事,這就產生了我國文學上的新文體——鬼神誌怪故事,如《拾遺記》、《搜神記》等。到了唐代其內容更加廣泛,寫作上更加講究,於是發展為“傳奇小說”。唐宋人的傳奇小說常說因果報應、入冥轉世、南柯黃梁、幻化詼奇,這些多不是中國人固有的思想,摻雜著不少從印度傳入的佛教觀念,因此文學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情調。除此之外,唐代文學中受印度影響的還有“變文”——大多是演唱佛教故事,其內容有些亦取材於佛經,是一種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文體,在我國的敦煌石窟中有大量發現。此後的中國評話、評書、戲曲、通俗文學等都深受其影響。
佛教與詩的淵源也很深。佛教的傳入不僅使魏晉的玄言詩死灰復燃,還為詩歌創作豐富了新內容、提供了新的境界,而且隨著佛學的盛行,許多詩人涉足佛教。結交名僧、自許詢、王羲之與名僧支遁交遊開詩人與名僧交遊之先聲,白居易與鳥窠禪師、蘇軾與佛印禪師等的交遊都為中國詩壇留下了許多佳話。而歷代詩人中崇佛最甚者當推王維。他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於道光法師,並與慧能的嫡傳弟子神會有直接的交往,連他的名號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維摩詰居士,取號“摩詰”二字。而到了晚年,他更是“長齋奉佛,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這也使他的詩常常深含佛理禪趣、含蓄雋永、神韻超然。如他的《終南別業》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過香積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等都是字字入禪之作,是以禪喻詩的代表作。他或寫田園山水,或寫花鳥樹木,或吟閒適,或詠漁釣,實際上所表現的是一個圓滿自在、和諧空靈的“真如”境界。他既寫山水景物,又不局限於山水景物,而把自己所感受的禪境,所領悟之禪意,與清秀靈異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沒有直接言佛談禪,但在言表意外卻寓有佛理禪意,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非有妙悟,難以領略”。而以“吳越名僧與餘善者十九”而自詡的蘇東坡,其《琴詩》則引《楞嚴經》“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的經語佛意,引佛理、禪意入詩中,雲:“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則是唐宋詩壇上出現的“以禪入詩”的代表。歷代名僧也多有佳作,史稱其為“詩僧”,其作品更是獨具情趣。如王梵志的《吾富有錢時》、寒山的《杳杳寒山道》等。他們的詩平實質樸、自然灑脫,既無華麗精彩的警句,也少藝術描繪,似乎平平淡淡、語不驚人,實際上多指事直說、淺切形象、言近旨遠、發人深省。這種詩風對後來的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等詩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五代時據說是彌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有首既通俗淺近,又深蘊禪理的好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此詩描寫農夫插秧的情景,但其“低頭見天”、“心地清淨”、“退步向前”則深含佛理禪機。且不說“心地清淨”是佛家語言,其低頭見天,實謂應該低頭看世界,反觀看自己。至於“退步向前”,則更含有佛家忍辱為上,慈悲為懷,“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意思。此外,一代詩聖李白雖以耽道著名,但也傳有“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之句;杜甫雖崇儒,卻也有“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之詠。白居易雖佛道兼修也最終皈依佛教,自號“香山居士”。正如他在《贈杓直》詩中所說:“早年以身代,直赴《逍遙篇》,近歲將心地,迴向南宗禪。”
- Mar 06 Tue 2018 16:23
法鼓山 受菩薩戒的梵唄
- Jan 24 Wed 2018 10:43
敦煌莫高窟-認識敦煌彩塑/ 1908年之敦煌莫高窟
1908年之敦煌莫高窟……
https://mp.weixin.qq.com/s/Ee1XRNysaCEF8WT3a-CVcQ
敦 敦煌莫高窟-認識敦煌彩塑
作者:周明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88/144/12.htm
u前言
中國的雕塑藝術源遠流長,自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彩繪陶塑起,經殷周的玉雕和石刻、戰國的彩繪木俑,以迄彩繪秦俑的發現,可以說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傳統。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歷代統治階層一再的扶持和提倡,佛教造像藝術也隨著發展。「敦煌彩塑」,就是在民族傳統的彩繪雕塑基礎上,吸收並融合印度和西域的造像技藝,所創造出中國特有的民族化佛教造像藝術。其藝術風格的變化,與佛教傳入中土後,逐漸中國化、世俗化的發展歷程有明顯相互回應的痕跡。
- Jan 24 Wed 2018 09:22
農曆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覺悟成道的紀念日
2018年1月24日,農曆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的紀念日。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道,曾到伽耶城南優婁頻羅村的苦行林,修習苦行。經過六年苦修,經常是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以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釋迦牟尼認識到如此苦修不是通往解脫的正確道路,決定放棄苦行,另闢蹊徑。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獻乳糜供養。
食用以後體力有所恢復,來到岸邊一棵畢波羅樹下,靜坐沉思,併發誓願:“今若不證無上菩提道,寧可碎此身而終不起於座”!經過六天六夜的思考,釋迦牟尼在第七天早晨,也就是臘月初八這一天,夜睹明星而開悟證道,成就正等正覺。
在這殊勝的日子宜廣行善法(念佛誦經、供僧供齋、供燈、供水、供花、聽經聞法、食素、施食、佈施、受持齋戒等等),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得聞佛法、離苦得樂,回向自身福慧增長、善願成就!
- Oct 22 Sun 2017 21:03
1200年前的寺庙,封存到现在,值得一看!
1200年前的寺庙,封存到现在,值得一看!
有些地方的存在,
不是因为风景有多美,
不是因为历史有多久,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的骄傲。
日本学者曾经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 Apr 23 Sun 2017 21:16
觀無量壽經經變圖
- Oct 26 Sat 2019 09:15
【敦煌観光】敦煌莫高窟 美の全貌 後編 - 千年の祈リの殿堂
- Oct 13 Sun 2019 21:21
法国人拍下1908年被破坏之前的敦煌莫高窟,极大视觉震撼!
難得一見👨💻
法国人拍下1908年被破坏之前的敦煌莫高窟,极大视觉震撼!
https://mp.weixin.qq.com/s/bzXnkWmmer5GRVJ_1WAaew?sfns=mo&fbclid=IwAR27q4w0znW6VT9hDHyW_Q4GujpOonXIfCGDJWPNnNK-RxrNAZpUqlpKvzQ
- Aug 17 Fri 2018 10:58
敦煌岁时节令|七夕:愿你所得皆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