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21_507674129309990_150140715_n.jpg  

 

四加行
贊青

  甚麼是加行?在唯識宗所定五位中: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即見道位;四、修習位,即修道位;五、究竟道,即無學道位。


  關於上列的五位,簡單的說明:資糧者,資是資財,糧是糧食,我們若要遠行,就要準備旅途上所用的資財,和所需要的糧食。莊子所說:「適百里者宿春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就是說旅行一百里,便要隔晚舂定些米糧,如果旅行一千里,要三個月前,準備好糧食。所以我們辨道,就要準備福德和智慧的資糧。


  加行位呢,是說資糧準備好了,就應加緊進行或加工修行,。若果加行位圓滿之後,纔能開始見得道,故名見道位。其後所修習的,纔是真實的修道。最後便得究竟,名究竟道。


  四加行依俱舍論說:亦即四善根。煖、頂為二動善。忍,世第一法為二不動善。甚麼是煖法?俱舍論疏說為聖道像火,能燒煩惱的柴薪,火前的形相,是為煖法。甚麼是頂法?前書所說:動善根,中有如人頂,,是為頂法。甚麼是忍法?謂安住於道之理,而不動於心,故為不動善法之始,所謂於法寶相安住為忍,是為忍法。甚麼是是世第一法?以於世間中,此善最上,故名世第一法。


  此四加行,小乘依之而修,以為基礎。大乘菩薩也依著以修,名順決擇分,謂此四加行,能於聚道順著決斷簡擇的成分,以這來而得見道。


  無上密乘,亦有四加行,甯瑪巴派(紅教),則以四皈依、獻曼達、百字明、上師相應法為四加行。另有些別的說法,不必敘了。其次第有值得一述的。


  先誦四皈依:釋尊說,凡是說「南無佛」的,決定成佛。南無是梵語,它的意義就是皈依。佛教徒重視佛、法、僧三寶,所以必須皈依三寶。密乘行者以實踐之故,更須依仗著上師,因為上師具有三寶的本質,就是指上師的身,能夠傳承和弘揚佛法,那就有僧寶的本質。上師的語,教導我能修持密乘,這是具有法寶的本質。上師的心,就具有佛寶的本質。釋尊說一切有情,皆具佛性,難道上師沒有佛性嗎。所以先念皈依金剛上師,一、所以重法的源流,二、即己得列入密乘弟子的行列。四十年前有一位西藏密乘大德,曾弘法於香港廣州多年,到示寂的時候,是念四皈依的,這個重要性可以想見。


  次誦獻曼達,是念密勒祖師的上師麻爾巴祖師所作的三十七供,內容是把身外的財物,包括須須彌山、四大部洲、八小洲、寶山、如意樹、隨欲寶牛、自長糧穀、轉輪聖王的七寶和大藏瓶,復有嬉女、鬘女、歌女、舞女的四外嬉,和花女、香女、燈女、塗女四內嬉。加以日、月、寶傘、尊勝幢三十七種和一切天及人豐富資具,奉獻於上師、善士與本尊壇城聖眾,和佛菩薩、勇士、空行、護法諸聖者。須知廣陳供養,為普賢菩薩行願之第二項,其重要可想。格魯巴(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士,為一切有情積聚資糧之故,不斷地獻曼達,常常擦淨曼達盤,他的右腕因此損傷流血,他的弟子請求停止,固然不許,請求代替也不許。我們為修持即身成佛的密法,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必須積聚,此所以列於第二。


  再次誦百字明,百字明為金剛薩埵之根本,他的除障力量殊勝圓滿。懺悔宿業,固然為普賢行願之第三項,須知證了阿羅漢果,纔能懺清五百世的業障,五百世以前的,依然無法懺除,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要受報,何況我們?而且俗語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魔由心生,但在未證空性以前,不由得不恐懼呢。此所以列於第三。


  最後為上師相應法,密乘必須重視上師,上面己經說過。西藏的規矩,上師和弟子,要彼此觀察十二年,然後開始成為師徒。更想師徒之關係,有如一繩縛著兩頭牛,任何一頭牛,墮落山谷,亦必同受墮落。若能與上師相應,更能容易成就,故 敦珠甯波車於加行的修習與大圓滿見開示云:於隨後修上師瑜伽(按瑜伽係梵語,意義是相應)中與上師相融,定於實相,便成智慧。於山法中指示更詳。(按分別見本第六期及本期。)故上師相應法為最後,亦最重要。


  甯瑪巴派的規矩,此四加行,每種皆須誦一洛叉。洛叉梵語,義為九十萬遍。按照次第,念滿四皈依後,再誦其次。

補充說明

「四加行」藏文原義為「序曲」,是金剛乘法門的前行。當然,金剛乘不是佛 教修行的第一個階段,而是第三階段,在它之前還有小乘和大乘。但修持金 剛乘的人,必須先修四加行。 依據傳統,修四加行需要很多準備功夫。過去,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須 先接受很多訓練,包括基本的止觀訓練(Zhi-gnas and Lhag-mthong,Skt.Shamtha and vipashyana),及某些大乘訓練,如正式受菩薩戒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四加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sangou 的頭像
    csangou

    Louisa 陳芷涵 的部落格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