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 

前 言 
  對看不到「色聚」、「四大」,沒有禪定力的人來說,雖然不具備敏銳的察覺能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對佛法的實踐毫無作為。粗大的負面情緒是一般人常有的、帶來惡的影響的、容易察覺的、必須調伏的,正好可以依之實踐佛法。「苦、集、滅、道」的四諦,是佛法實踐的重要綱領,結合兩者,就是「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這是沒有禪定力的人都做得來的。 

負面情緒的定義 
  負面情緒是指會導致傷害自己或他人言行與想法的心理狀態。 

一些明顯負面情緒的歸納 
  為了便於辨識與應用,這裡將性質相近或結果相近的負面情緒簡化歸納成七類: 
  1.惱:生氣、懷恨、厭惡、微慍、悶、不滿、不平、壓抑、不甘。 
  2.妒:忌妒、希望他人失敗、幸災樂禍。 
  3.悲:悲傷、難過、悲哀。 
  4.憂:擔心、焦慮、操心、沉重。 
  5.悔:罪惡感、後悔、愧疚。 
  6.躁:煩躁、不耐、不安。 
  7.失望:挫折、沮喪、消沈、氣餒、灰心、無助感、失落感。 
  其中,「生氣」來得急去得快,但傷害力最大,應該列為最優先處理。「悔」的對象通常已逝而難以彌補,最難化解,易埋入內心造成長時間影響,不能輕忽。 

負面情緒的起因 
  負面情緒起因於「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在「境界來時怎麼想」(隨起意門轉向)或「起心動念」(獨立意門轉向)的同時發動,如電光石火般的快速。 

培養基礎能力 
  1.辨別身苦或心苦。 
  2.知心念之善惡(以五戒、貪、瞋為準)。 
  3.養成事事探查原因的習慣。 
  4.歸納並警覺自己易起負面情緒的危險情境。 
  5.平時對佛法的聞思薰習。 

實踐次第 
 ㈠回饋型修學 
  1.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 
  2.探查自己負面情緒的起因(與我見、我慢、貪愛、執取的關係)。 
  3.調伏自己的負面情緒(有害想、多餘想、何苦想、隨佛想、立戒條等)。 
  4.確認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因緣所生的,是無常的,只有苦的生起與消逝,有業報而無作者。 
 ㈡前饋型修學──如理作意(另參看下節) 
  1.插入善念:在如瀑流的心念中,每日定時與不定時刻意插入善念,這是自己控制下的善念,亦即「以善為所緣之純意門心路」。 
  2.保持善念:直到哪天進步到能隨時「保持善念」時,根對境的反應都將是善的(或沒有惡的)。 
  善念可以是「無常想、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因緣所生想、……」(在一段時間內單選可能比較好)。對凡夫來說,回饋型、前饋型都不能免,前者像治療,後者像預防,若前饋型修學越成熟,當能減少回饋型修學。 

調伏略說 
  有害想: 
  「像這樣,這些尋是不善的;像這樣,這些尋是有罪過的;像這樣,這些尋有苦果報。」(MN.20) 
  「當在會被結縛的法上住於隨觀過患時,則渴愛被滅。」(SN.12.53等) 

  多餘想: 
  生氣是多餘的;忌妒是多餘的;悲傷是多餘的;擔心是多餘的……;後悔是多餘的,於事無補。 

  隨佛想: 
  當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時,設想:「如果是佛陀遇到這樣的事會怎樣?」作為指引。這要有廣讀經論的基礎,尤其阿含經,每一經都是一個案例。 

  立戒條: 
  「無論何處、無論如何、無論何事,不要我在會瞋的法上生起瞋。」(AN.5.144,貪、癡亦同) 

  關於生氣: 
  「你為何生氣?不要生氣!低舍!不憤怒對你最好。」(SN.21.9) 
  「在自己最高利益的利益中,比忍耐更高的還沒被找到。……對已發怒者發怒回去,那樣對他只會更糟,不對已發怒者發怒回去,他打勝難勝利的戰鬥。」(SN.11.4等) 

  另參看〈第五章 第二節 對治與調伏〉:1.觀念的改變 2.延遲滿足 3.同理心的運用 4.從身遠離到心遠離 5.厭離想 6.他有他不得不的苦 7.建立自己個別的戒條 8.還有其他選擇 9.正語的實踐 10.無常想、隨死念 11.承擔的勇氣。(2015/4/20 莊春江於 左營/初稿, 2018/4/2 更新)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2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sangou 的頭像
    csangou

    Louisa 陳芷涵 的部落格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