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阿毘達磨大乘經》

-------------------------------------------------------------------------------------------------------------------

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

前面是標出來「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

說是,你說有個阿賴耶識,我們不相信,要佛說我們才能相信的。

佛說過嗎?佛說過的。

「世尊何處」,

在什麼地方「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呢?這是問。

這個問包括兩個意思:「世尊何處說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呢?」這是第一個問。

第二個問「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包括這兩個意思。

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

這以下就是回答「世尊何處說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回答這個問題,

就是引《阿毘達磨大乘經》來證明所知依是阿賴耶識。

「謂薄伽梵」,謂佛,他在「阿毘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

這個「伽陀」就是孤起頌。在那個頌裡面這樣說: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這個頌就是證明所知依是阿賴耶識。那個頌裡面說的什麼呢?

「無始時來界」:

這個「始」就是開頭,「無始」就是沒有開頭那一天。

「無始時」,沒有開頭的時間,就是你向前推,一直推不到那個頭,推不到那個開始。所以經上現成的文句叫做「初際」,沒有初際,「初際無故」,初際是沒有的。

非佛教徒也好,佛教徒也好,有的時候會就是提出這個問題:

「一開始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現在是這樣子,久遠久遠以前,一開始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現在佛在《阿含經》裡面解答這個問題:「初際無故」。

你找不到最初的頭,這一句話就是解答了。

沒有初際,就是沒有「始」;沒有開頭,所以叫「無始」,就是這樣解釋。

如果說是梵天來創造一切眾生、一切世界、一切萬有,那就是有始了;就是上帝(梵天),他是萬物之始。

現在佛教說「初際無故」,沒有初際,那也等於說沒有上帝了,沒有梵天了。

「無始時來界」:

從無始時到現在,叫「無始時來」。

「界」,就是「因」的意思。這個「因」,也就是所知依的「依」;

「依」也就當「因」字講。這裡說「界」也就是「因」,也就是種子,阿賴耶識裡邊那個種子。

「無始時來界」,這個「界」是個種子。

如果說是無始時來的貪瞋癡煩惱,這些過失的熏習,貪瞋癡,惑業苦的熏習,都屬於染汙的。

那麼這裡說「一切法等依」,那也應該說是一切染汙法,一切由種子所變現的一切法,就屬於果了。

這個「界」就是因,就是種子。

這一切法,如果說是有染汙法,又有清淨法;

那麼「界」也應該有清淨的種子、有染汙的種子了。

可是,若是說從無始時來在眾生的世界來說,應該只說染汙的種子,是一切染汙法平等所依。

這些果都是以「因」為所依,依因而有果。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那麼這不是所知依嗎?

「所知」就是一切法,一切法依「因」為所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由此」,由「無始時來界」,由於染汙的種子而有「諸趣」,有三惡道、有三善道的出現。

無始時來這個貪瞋癡煩惱的熏習,所以一直地在六道裡面流轉,就是這樣子。

所以由無始時來的界,這個「此」就是那個「界」,由那個「界」的因,由於那個「界」的種子,而有諸趣的變現。

而那個「界」當然也是貪瞋癡的熏習而來的,也不是自然有的。

「及涅槃證得」:

這個「涅槃」,就是滅除了諸趣的因果,就有涅槃了。

因為在生死裡流轉,有的眾生就會感覺到苦惱了,他就想要解脫;想要解脫,當然去修學聖道,遇見三寶了;

遇見三寶了,那麼從三寶上的學習,由戒定慧滅除了無始時來的界,那麼就得涅槃了。

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說,眾生是無始的呀。

《攝大乘論》後邊也有提到一個問題,就是:

「最初那位佛是誰?是叫什麼名字?」

這個「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他得涅槃,

一定要遇見佛的開導嘛,那麼最初成佛的那個是誰?

《攝大乘論》後面就說:

「最初那個佛,你也推不到頭的,你推不到哪位佛是最初成佛的,也是推不到」

這樣說呢,就是由有諸趣的苦惱,他遇見三寶了的時候,他就會修學聖道,滅除了生死的因果,那麼就得涅槃了。

從這一個偈頌來看,就可以知道阿賴耶識就是所知依,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

不過,從所知依這一方面來說,範圍是廣一點,說阿賴耶識還是有一個限度的,這個後邊會有解釋。

這樣說呢,「及涅槃證得」,能證得的就是聖道,所證得的就是涅槃。

苦集滅道四諦就屬於滅諦,聖道就是道諦了;

前面「有諸趣」就是苦諦和集諦,這也包括了四諦的意思了。

《攝大乘論》講記

       玅境長老講述

------------------------------------------

附錄一

真異熟與異熟生略釋(一)

真異熟:
真實之異熟果。
為唯識宗所說第八識總報之果體。又稱異熟。

若對真異熟而言前六識別報之果,則稱異熟生。

唯識論樞要卷上之末解釋真異熟具有三義:

(一)業果,乃前業所感果報之義。

(二)不斷,乃一期相續不斷絕。

(三)遍三界,即三界遍在之義。

第七識具不斷、遍三界二義,然缺業因之義,

又第六識之異熟生具業果、遍三界二義,然缺不斷之義,

前五識之異熟生僅具業果,缺不斷、遍三界二義,
故皆非真異熟;

唯第八識具備此三義,故得名真異熟。
〔成唯識論述記卷四〕

異熟生:

大乘唯識宗之看法:
指由異熟所生。

唯識宗以第八識總報之果體,稱異熟,或真異熟;

由此所生之前六識別報之果,即稱異熟生。

《成唯識論》卷二:

「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恆相續故,立異熟名;

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

〔成唯識論卷八、成唯識論述記卷二〕

--------------------------------------------

附錄二

真異熟與異熟生略釋(二)

第八識(阿賴耶識)之果相:

(一)顯異熟義 :

異熟,梵語「毗播迦」,舊譯為果報,

謂此識是由過去善惡業習成熟之力,所招感之無記果報體。

以此識體(無記性),望前業習(善惡性),業習是因,此識是果,因通善惡,果唯無記,果與因異類,而由因成熟,故此識名為「異熟識」。

《成唯識論》說「異熟」有二:  

1、真異熟 :

指第八識,乃引業(或名總業)所招之果,恆相續故,是有情流轉三界六趣四生,酬業受報之主體(總報主),故稱為「真異熟」(殊勝真實之異熟果體),或單稱「異熟」。

2、異熟生:

指由第八識所生之前六識一分,乃滿業(或名別業)所招之果,以其有間斷故,不名為「真異熟」,而名為「異熟生」(從異熟而起故)。

問:「異熟」二字,所指為何?
答:

但指總業(引業)所招之果,不指別業(滿業)所招之果也。

故《成唯識論》卷二云:

「此是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

文中善不善業是能引,第八異熟識是所引,

善不善業能引第八異熟識於三界六趣四生中流轉故。

----------------------------------------------

附錄三

三種異熟

眾生之第八識,永遠在三界六道之中,頭出頭沒,此死彼生,輪迴不停!

因為第八識是酬業受報的主體,六道輪迴的根本,所以舊譯第八為果報識。  
而第八識在酬業受報的過程中,則有「異熟」之義。

(一)異時而熟:

「造因果熟,定異時故」,即從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因,到所受的苦樂果報,這中間往往會有一段時間的間隔。
有今生造善惡業,今生就受苦樂報的。(順現受業)。
  有今生造善惡業,下一生才受苦樂報的。(順生受業)。
  有今生造善惡業,到了第三生、第四生,乃至十百千生之後才受苦樂報的。(順後受業)。
  但是不管時日間隔之久暫,我們一旦造了業,則一定要受報的。經言:「縱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俗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以上都是說明因果報應,在時間上是有差異的。

(二)異類而熟:
「因通善惡,果唯無記」,即第六識所造之業因,或是善性,或是惡性,但其所感得的第八異熟果,卻說不上是善是惡,而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因為「因果性異」,所以叫「異類而熟」。

或問:佛言因果不爽(失)。

今異熟果是無記性,而其業因卻有善惡,豈非因果有爽(失)?
  
答曰:

同是第八識,其果相之名卻有很多,除「異熟果」外,還有「等流果」等(增上果,士用果)。

可是「等流果」前七識也有,唯「異熟果」為第八識獨具,所以偏說第八之果相為「異熟」。

當知:第八識之所以稱為異熟果者,乃是對善惡業因說的,

因通善惡,果唯無記,非善非惡。

譬如富貴人之身體,與乞丐之身體,同是五官百骸,無有差異,此即是無記性之「異熟果」。
  
至於富貴人享受富貴的果報,乞丐則遭受貧賤的果報,此皆由於彼等前世所造的善惡業因(或好施,或鄙吝)所招感來的,果隨業轉,業與果同,此即是「等流果」。

第八識之所以稱為「等流果」者,乃是對自種子而言。

所謂善種子生樂果,惡種子生苦果,總之:因果事理,既複雜且微細,凡夫淺智難知,唯有深信聖言量可也。
  
(三)變異而熟:

「種變異時,果方熟故」,即從種因到結果之過程之中,都是剎那剎那在變化著。

譬如:由種子而發芽,到長出枝葉、樹幹,乃至開花、結果。所結之果,在形體上由小漸漸變大,在顏色上由青漸漸變紅,在味道上由酸漸漸變甜。……從因到果,隨時都在變化之中。
  至於為何會發生變化呢?這是因為因與果的中間,有「緣」的關係。

緣如陽光水分,陽光水分充足與否,足以影響種子的生長結果。

「因此假如我們從前曾做了壞事,請不要太灰心,只要在果報尚未成熟之前,誠心的懺悔,改過自新,加強修止觀或隨念佛的功夫,並且多做善事……,這樣雖然造了惡因,但是因為又種了這些『善緣』,自然能轉變以前所造的惡因,而使我們重罪輕報,輕罪消除!」
這是異熟果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

附錄四

總報與別報

為唯識宗所立教義之一。

第八識(阿賴耶識)之果,稱為總報;前六識之果,稱為別報;

二者合稱總別二果。

因第八識(阿賴耶識)之“引業”力能牽引眾生感得六趣、四生等異熟之總體,稱為總報;

另前六識之“滿業”力所感受之異熟生各不相同,例如肢體、諸根等各自有別,稱為別報。

譬如人類,其同生為人界之果報即稱總報,

而此中,各人千差萬別之貧富、美醜、智愚等,即稱別報。
-------------------------------------------
附錄五

引業與滿業

當生命終結後,下一期生命何去何從?

依佛法唯識學說,端看他這一生的引業如何。

轉世投胎時,有人投馬腹,有人鑽驢胎,這事閻羅老子做不了主,玉皇大帝也插不了手,
全憑個人的引業來決定「神識」何去何從。

起心動念是意識造的業,說好話、打妄語是口舌之業,助人、害人是身體四肢造的業,一天當中身口意造了無以數計的業力,

有的是引業,有的是滿業。

引業者,牽引眾生到六趣的強勝業,是決定投生那一道的「總報業」

投生到那一道後,在那一道中的長相美醜、家庭貴賤、受教高低,乃至一切享受,則是由前一生的“滿業”(別報業)來負責填滿補實。

古德以捏陶上色為喻,老師父用陶土先做個模子,然後再由徒弟繪上七彩顏色,

引業如師作模,滿業就像徒弟繪彩。

----------------------------------------------------------------------------------------------

附錄六

八識略偈

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
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

八個兄弟,同一個母親所生,八個兒子。

一個就很伶俐,一個就很呆。

這樣子的話,就很形象地把這個「八識」都比喻清楚了。

「八個兄弟共一胎」,事實上就是「八識心王」。

「一個伶俐」是指什麼呢?

「一個伶俐」其實就是指「第七末那識」,簡稱「意」。

這個「末那識」,它一直是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而且恆審思量,我見很重。

所謂的伶俐,不是講有智慧,而只是講什麼?我見很重。

認為我永遠是對的。

其實那種是什麼?聰明反被聰明誤。

把這個本性的智慧,轉化為一種執著,產生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等等。

「一個呆」這個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它是「恆而非審」,又是「無記性=不善不惡」,

它只有接受的能力,
不管善業種子或惡業種子或無記種子,它都接受。

但是它没有審查、没有分別的能力。

好像一個“無限大”的倉庫一樣,無所不包,不管什麼東西來了,它都照單全收。

也如同我們的照相機一樣,不管什麼境界,全部都攝進去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它是「一個呆」。

「五個門前作買賣」,是指「前五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什麼叫作買賣呢?買賣就是好的買進來,不好的賣出去。

那我們這個「前五識」,它也是這個樣子的。

「前五識」跟這個「五俱意識」一起,對於順境就生貪愛,這個好像買進來一樣。

對於逆境就生瞋恨,這個就是排斥、賣出去。

這個就是「五個門前作買賣」了。

「一個在家把帳開」,那就是講「第六意識」,稱為「意識」。

「第六意識」它的分別能力很强,而且過去、現在、未來,它都能夠緣慮。

思考、判斷、分別,都能起作用。

所以,就好像會計做帳一樣,做得很精細、很準確。

那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它的分別心很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sangou 的頭像
    csangou

    Louisa 陳芷涵 的部落格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