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我們生起大悲心時,即會忘卻自身之苦。當自己遇到苦難時,不只祈求觀世音菩薩,更要想到自己身體的苦是小事情,還有更多苦難的眾生比我們更苦,應想辦法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救濟。一個人能忍苦耐勞,是因為有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助人之心;不論年紀多大,都還能繼續努力奉獻。身體有病的人,為了助人的心願,也依然可以幫助他人。

什麼是「病」的根「本」呢?是攀緣。凡夫經常心隨境轉,凡夫的心受環境裡的人、事、物所影響、牽連、困擾,稱為「攀緣」,那就會有病產生。如能做到心如止水,又如明鏡,而且有求必應,則是除病不除法,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
----------------------------------------------------------
摘錄自《維摩經六講》第四講 《維摩經》與心靈環保 - 菩薩如何調伏其心(上)
文/聖嚴法師 圖/Jane Wu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菩薩」有兩類:一類是凡夫菩薩,另一類是聖位菩薩。初地以前的菩薩,都是凡夫;初地以上的菩薩又叫法身大士,就是聖位的菩薩。我們在《維摩經》的〈文殊師利問疾品〉中看到「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這個我是指維摩詰菩薩;「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這是維摩詰居士所說。他是一位聖位菩薩,聖人菩薩本身並沒有病,但為度眾生,就要與眾生在一起;為了度眾生,而眾生有病,菩薩也就不能不現病相。沒有病是指放下,什麼都不罣礙的意思。

此處所說的「有疾菩薩」,指的是凡夫菩薩。凡夫發了菩提心,希望將來要成佛,就成為初發心的菩薩了。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發心之後,務必要受菩薩戒。

菩薩如何「調伏其心」?這與《金剛經》所講的「降伏其心」,是同樣的意思。依據《維摩經》所說,則有如下的一段經文: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段經文,介紹維摩詰居士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問話而說:菩薩有病沒有關係,只要做這樣的觀想──我現在的病,是因為過去世我有妄想的煩惱心,起顛倒想,而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故生煩惱。事實上病無實法,人以四大為身,四大無主,身也非我,著四大為我即生病,若不執我,即無病法,因此可知,並沒有真正的病根,亦無無法治療的病法存在。既然沒有不變的、永遠的、實在的病「法」,又有誰是真正的害病者呢?

「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是說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所組成,身體中的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等各個元素,剎那不停地在新陳代謝,並沒有一個實質不變的自我存在,身體裡沒有「我」,「身」當然就不是我。若能明白了四大合成的肉身之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主人,此身自然不是我,既然無我,即是解脫,也就沒有病法這樣東西了。

既知「病本」,是因執四大為「我」,就要除「我想」,也要除「眾生想」。「我想」是主觀的我,「眾生想」是客觀的我。《金剛經》裡說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四相。事實上我相是主觀的自己,人相、眾生相是客觀的自己。很多人認為這是我、這是你、那是他,其實講的都是我,因為有「我」,才會看到你,見到他。所以可以這麼說,因為有主觀的「我」,而知有客觀的單數你、他,和複數的眾生,因此,人及眾生,實為客觀的我,那是「我」的一部分。如果不起我想,也不起眾生想,那就主觀及客觀的我,都不存在,就是「無我」了。

「當起法想」的「法」字有三種意思:一種是現象,稱為事法界;另一種可以稱它為本體,名為理法界;第三種佛說的法義,稱為達摩。此處的「法」字,是幻起幻滅的事法,即是諸法的現象,即是心理現象、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和社會現象等等,也即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因緣法,無差別相,也非統一相,而是非法非非法。那是說,不能叫它作法,也不能叫作不是法。這便是從現象法而體達無著、無我的實相法。這也是教人從現實的病苦,直觀諸法實相,即可無病。所以「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即證實相、中道、無相而又無不相的不二法門。

至於「起唯法起,滅唯法滅」的兩句話,不是法有我無,而是暫有暫無,即有即無;身非常法,身病亦非常法,既是幻有,便不是真病。

以上所說的是觀照自身無我,「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此三句是觀眾生受苦,起慈悲心。比起惡趣眾生所受之苦,自身所受者,便不能算苦了。當身體有了苦難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祈求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來救苦救難,這樣並沒有錯。但在《維摩經》裡,是希望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當自己有苦難臨身,要念惡趣眾生所受眾苦,願做救濟,願代其苦,則自身的苦感,隨即消失。所謂「惡趣」指的是地獄、餓鬼、傍生,他們的痛苦,尤其是地獄之苦,比我們苦得太多,我們再苦,還有間息的時段,無間地獄的眾生,是處處苦、時時苦,乃至不容有其他的念頭,只是連連不斷地受苦。

由此可知我們所受的身苦,其實不足為苦。我們只要有些飢餓感便很難受,餓鬼道的眾生,卻是永遠處在飢餓狀態,而且什麼東西都無法下嚥。永遠餓火中燒,飲食入咽喉即起火,故稱「焰口」。傍生的下等動物,生命脆弱,弱者肉強者食,根本沒有安全的保障,與之相比,人身所受之苦,亦不足為苦。當我們生起大悲心時,即會忘卻自身之苦。菩薩恆常慈悲眾生,所以是無苦無難又是救苦救難的大解脫者。

所以當自己遇到苦難時,不只祈求觀世音菩薩,更要想到自己身體的苦是小事情,還有更多苦難的眾生比我們更苦,應想辦法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救濟。一個人能忍苦耐勞,是因為有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助人之心;因此不論年紀多大,都還能繼續努力奉獻。身體有病的人,為了助人的心願,也依然可以幫助他人;甚至還有重病的人,居然能夠幫助輕病的人。

「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這是說,當你自身的困難調伏之後,也應該幫助其他的一切眾生,去調伏他們的身心。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這句話是說,我們的煩惱病、我執病,應該要放下除去,但是因緣法、因果法、我們的身體,卻不必放下除去。從眾生的立場說,法身要借色身修,是故佛說人身難得。從菩薩的立場而言,為度眾生,為成正覺,仍須色身,借假修真。真正的菩薩是不會為環境中的苦難所困擾的,自己在這世界中受苦受難,所以能為眾生救苦救難。

什麼是「病」的根「本」呢?是攀緣。也就是凡夫經常心隨境轉,凡夫的心受環境裡的人、事、物所影響、牽連、困擾,稱為「攀緣」,那就會有病產生。如能做到心如止水,又如明鏡,而且有求必應,則是除病不除法,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微笑中、站立和戶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sangou 的頭像
    csangou

    Louisa 陳芷涵 的部落格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