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俱舍論》提到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位次。

    『煖』是溫煖,由逐漸的加熱,加熱到極點,就變成火。煖和火有一點相似,火就比喻聖人的智慧,由凡夫精進的修四念住,這時候的智慧不是聖人的智慧,但是與聖人的智慧相似,所以叫做煖。

    『頂』就是煖的智慧又進了一步,就像人由山下向山上走,走到山頂上去,到了山頂,四面八方看得很清楚。比喻到頂位的時候,對於苦集滅道的道理,看得清楚。煖是四正勤,頂是四如意足。

  頂位再向前進就是『忍位』,到忍位的時候,只能向前進,不會再向後退,在煖頂的時候,不精進還有可能會向後退,到了忍位就不退了;到了忍位的修行人,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了。忍在三十七道品裡面,就是信、進、念、定、慧五根。

  忍位再進一階位就是『世第一』。世第一是五力,到了世第一的時候,在時間上來說,只是一剎那而已,一剎那就到了初果向。

  世第一,一剎那就入了聖位,聖人的智慧出來了。聖人的時候,一共有十六剎那,前十五個剎那叫『預流果向』,就是預流果的因,到了第十六剎那就是預流果。

 

  【十六剎那也叫做十六心】

  第一剎那那個心,叫做『苦法智忍』,第二個剎那是『苦法智』。第一個是忍,第二個是智。先解釋『苦法智忍』苦是指苦諦,也就是三苦、八苦、無量的苦;『法』是佛的大慈大悲,依據苦諦為我們講出來的這種佛法,佛開示我們苦諦的事情,就叫做法;『智』是指我們依據佛說的苦法,去觀察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這樣去觀察叫做智;『忍』是由四念住煖、頂、忍、世第一,到這個時候無漏的智慧出來了,叫做忍。忍也就是認可,佛說人生是苦,從心裡面能承認這件事是苦,而不是樂,叫做苦法智忍。由世第一這一剎那,進了一步,到了苦法智忍,這時候已經斷除去三界的二十八種煩惱,所以聖人不是憑空而說的,是斷了煩惱,見到真理了,才是聖人。

    第二個『苦法智』苦還是前面說的苦諦,法者如也,就是苦諦都是寂滅性,苦諦的寂滅性,是諸法空相的寂滅性。《般若經》的道理,一切法自性空,就是寂滅性。《阿含經》的道理,觀察無常就是寂滅性,由無常入於諸法寂滅性。我們在惑業苦中流轉,只要能修行成功,也是由無常的生住異滅,滅了以後不生了,就是諸法如,這個法就是指『如』說的。『智』是無漏智。前面的苦法智忍的『忍』是見到真理斷了煩惱,而苦法智的『智』是證悟了斷諸煩惱之後的解脫境界,還是有差別的。『苦法智忍』是第一剎那,『苦法智』是第二剎那,這是在欲界的智。

    第三剎那叫做『苦類智忍』,第四剎那是『苦類智』,這是說色界、無色界的苦。這位聖人觀察色界、無色界也是苦。這個苦和『苦法智忍、苦法智』是同一類的,所以叫『苦類智忍』。苦類智忍的『忍』就是觀察前面苦法智忍、和苦法智的智慧境界。

    第四剎那『苦類智』就是認可第三剎那的那個『忍』。這四個有什麼差別呢?前面的苦法智忍,苦法智,這二個智慧是觀察真如理性;後面二個剎那,是觀察前面二個智慧的,所緣境有點不同。苦諦是這樣子,集諦也是這樣子,滅諦、道諦也是這樣子。四、四、十六,十六個剎那。

    苦諦: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
    集諦: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
    滅諦: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
    道諦: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

    前十五個剎那,是『向』。第十六剎那,第十六心,就是『預流果』。

 

佛學大辭典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聖諦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

   一、苦法忍,即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
   二、苦法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三、集法忍,即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
   四、集法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五、滅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
   六、滅法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七、道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
   八、道法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九、苦類智忍,即斷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
   十、苦類忍,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十一、集類忍,即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
   十二、集類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十三、滅類忍,即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
   十四、滅類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十五、道類智忍,即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
   十六、道類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

   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見道,最後道類智一心,是攝於修道。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於所觀之法而忍許叫法忍,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sangou 的頭像
    csangou

    Louisa 陳芷涵 的部落格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