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共讀範圍:《佛教的真髓》/ 第五章 教化的方法與覺悟 / 第一節 教化的方法

 

 

 

關於這一節<教化的方法>,我們分成三個子題討論:

一)化導三迦葉與神通之方便力(p142-p147)。

二)次第說法(p147-p153) 。

三)原始佛教的一乘道(p153-p155)。

接著一起研讀討論「原始佛教的一乘道」。摘記如下:

壹、何謂「一乘道」?

一、中村元,《廣說佛教語大辭典》

一) 唯一的修行法。巴利語eka-yāna。如漢譯:《雜阿含.1189經》=《別譯雜阿含102經》=《失譯雜阿含4經》= 南傳:《相應部47相應18經》。

01.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雜1189經)

02.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別譯雜102經)

03.人行道一挈(提起;提綱挈領),令行者從憂懣、苦不可意能得度滅,亦致正法,何等為正法?為四意止。」(失譯雜4經)

04.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愁與悲的超越、為了苦與憂的滅沒、為了方法的獲得、為了涅槃的作證,這是無岔路之道,即:四念住。」(相應47.18經)

 

二) 唯一車乘之路。即至涅槃之路。梵文eka-yāna。如《法華經》方便品

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略)…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略)…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01.「一乘法」有二義:

一、一車乘之法。指大乘佛法而言,為救度眾生的唯一教法。

二、一佛乘之法。闡說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之法。

 

02. 「一乘」有四個解說其義:

一、唯一車乘(運載工具)。又云一佛乘。一是唯一無二,乘是車乘,比喻能運載眾生趣向覺悟之教法。

       謂佛教諸說皆是佛陀為方便教導眾生所說,實際上只有一乘為真實之教法。即眾生平等皆可成佛之說。

      一乘的思想是《法華經》、《勝鬘經》、《華嚴經》等所說,其中以《法華經》最為強調。

一乘相對於三乘,三乘是依個人資質而分聲聞、緣覺、菩薩的各自專有修法,此三乘為入一乘之手段。

即聲聞乘(聞佛所說而修行)、緣覺乘(獨悟之修行)、菩薩乘(欲令自他皆悟之修行),最後皆歸一乘之教法也。

即大乘佛教唯一究竟之理。三乘的最後境界亦歸此教法,說此唯一教法者,稱為一乘教。

 

二、天台宗強調一乘,謂能領會《法華經》精神者,即解一乘而視一佛乘為大乘佛教中之最高教理,故通常稱天台宗之教法為一乘教。

三、指《法華經》而言。

四、佛乘。

 

二、莊春江,《漢譯阿含經辭典》

一) 一乘道,另漢譯為「一道;一乘;一入道」。南傳作「無岔路之道」(Ekāyano……maggo)。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單行道」(the one-way path),並解說,此詞常被譯為「唯一之道」(the only way, the sole way),

意味著這是佛陀獨有之道(an exclusive path)。

 

二) 一乘道此詞在《中部12經》清楚地表示,其意思是「直通目的地之路」(a path leading straight to its destination

三) 此詞不應與《妙法蓮華經》(the Saddharma Puṇḍarika Satra)中心主題的「一乘」(ekayāna)混淆。

(原因,即上述中村元之「一乘法/一乘」解說)

四) 檢視漢譯阿含經中稱「一乘道」或「一道」的法門,不只是「四念住」而已,還有「六念」(《雜阿含.550經》)、

「四如意足」(《雜阿含.561經》)、「戒定慧」(《雜阿含.563經》)、「正定」(《中阿含.189經》)等。

 

三、由名相的界定可以得知:原始佛教的「一乘道」是有別於大乘佛教《法華經》的。

原始佛教的「一乘道」之意旨,即:唯一去向涅槃的道跡。

而所謂道跡乃特重於釋尊自內證之方法及為聲聞弟子所教示的佛道-解脫道-菩提道-阿含道之「法次法向」的修持方法。

 

貳、一乘道與混合型的攝受法

一、一乘道的攝受法

01. 四念處被視為一乘道的代表,譬如漢譯《雜阿含.618經》與《雜阿含.636經》及南傳系《長部.22經》《中部.10經》所云,

由初始的凡夫位修持四念處能成就最高的阿羅漢果位

 

02. 佛典中也有不說「一乘道」之名,而實際上是修習「一乘道」的。

譬如漢譯《雜阿含.393經》/ 南傳《相應部56相應3經與24經》與

漢譯《雜阿含.259經》及增壹阿含34品1經 /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2經》所云,

修習四諦觀與五蘊觀,可證得一切階位

 

03. 一乘道的攝受法而言,不管修習四念處還是修習五蘊觀,皆能獲得相同的結果,因為兩者都是觀察佛教的基本教法:

一切法無常、苦、無我。因此,身為佛教徒的我們應該具備的態度,是心常繫念一切法無常、苦、無我。

 

二、混合型的攝受法

01. 混合型的教法是以四念處觀為中心,但為了進入四念處,需先修習出入息觀(安般念或譯數息觀),進入四念處觀後,為了使此觀更有進展,需進一步修七覺支。

如此,「一乘道」的四念處觀為中心,加上屬於「次第說法」的數息觀與七覺支等稱為「混合型」的教化方式,以達到所謂「明、解脫」的最高覺悟的修行法門,

稱之混合型攝受法。漢譯《雜阿含.810經》/ 南傳相應部54相應13所云:

佛告阿難:「阿難!入出息念之定是一法,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四念住完成;當四念住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七覺支完成;

當七覺支已修習、已多修習時,使明與解脫完成。…(略)…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念覺分已,滿足明、解脫,

……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修捨覺分已、明、解脫滿足。阿難!是名法法相類,法法相潤,如是,……次第增進,修習滿足。」 

 

 

02. 延伸閱讀:

關於「一乘道二階段」的修學架構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15689931

 

03. 下載《歲月靜好–大念處經法本輯》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21943803

 

https://blog.udn.com/mobile/quietdharma/1267625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sangou 的頭像
    csangou

    Louisa 陳芷涵 的部落格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