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期 104年12月
由佛教會立場發動寺志的撰寫:
以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為例
郭永坤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訪查計畫執行總編
【摘要】大高雄佛教會認為所屬寺院團體的歷史沿革、寺廟建築、弘法文教、法語對聯、法師傳記、宗派法源等資料,深具歷史傳承意義與流傳價值,自2010年起,開始進行「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訪查、撰稿、數位典藏與流通工作。本文綜述其歷程與措施,包括主題內容規劃、訪查完稿流程、訪查實務經驗、編輯作業準則、數位典藏流通、遭遇困難與協助資源。筆者在參與過程中,觀察到大高雄佛教會提供全力行政支援,受訪寺院團體熱誠參與高度配合,使作業進展順利。同時運用資訊融入簡介的數位典藏模式,方便大眾閱讀流通,迅速了解寺院特色與現況。透過所屬寺院團體參與過程,引發寺院共同關心寺院歷史發展,重視寺院史志記錄,成功達到大高雄佛教會發動寺志撰寫的期望與目標。
關鍵詞:佛教寺院史志;寺院簡介;寺志;大高雄佛教會;寺院團體
一、前言
大高雄佛教會的前身為高雄縣佛教會,因應高雄縣、市於2010年12月25日合併為高雄市,高雄縣佛教會於2011年7月7日正式變更為大高雄佛教會。「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資料的訪查、撰稿、編輯與數位典藏工作,緣起於2010年(註1)。當時高雄縣佛教會第21屆理監事會議討論,認為所屬寺院團體的歷史沿革、寺廟建築、弘法文教、法語對聯、法師傳記、宗派法源等資料,深具歷史傳承意義與流傳價值。因此,特別委託高雄師大附中志工服務社師生(註2),前往所屬寺院團體,進行實地訪查、口述錄音、現場拍照與撰稿工作,規劃完成「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彙編成冊並進行數位典藏,上網流傳,提供大眾瀏覽,以了解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之特色。同時希望所屬寺院團體透過參與過程,共同關心寺院歷史發展,重視寺院史志記錄,齊心為臺灣佛教留存珍貴歷史文獻。
二、主題內容規劃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資料,訪查對象為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團體會員,包括寺院與宮廟,規模範圍等同一個縣市大小。雖然資料設定為寺院簡介性質,但仍期望主題內容能完整詳實,以呈現各寺院之重要史實與特色。參考國內相關研究文獻,彙整國內相關寺院宮廟「沿革簡史與寺院簡介」主題與內容如表1。
表1:國內相關寺院宮廟「沿革簡史與寺院簡介」主題與內容彙整表
作者 | 時間 | 書名 | 主題與內容 |
---|---|---|---|
釋淨明總策劃 | 2012年5月 | 高雄市佛教會65週年紀念特刊 | 主祀、管理人、地址、電話、沿革簡介、照片 |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 | 2010年9月(註3) | 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上)(中)(下) | 宗派(僧尼眾道場)、地址、電話、歷史沿革、寺廟建築、弘法、文教、交通資訊、負責人、照片 |
闞正宗總編輯 | 2009年5月 | 台北市佛教會六十週年紀念特刊 | 座落位置、建寺年代、開山、宗派、現任住持、沿革、興辦事業、照片 |
曾彩金總編纂 | 2001年 |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宗教與禮俗篇 | 教別、主祀神明、建立年間、地址、沿革、陪祀神明、對聯、照片 |
姚誠著 | 1999年6月 | 洄瀾神境──花蓮的寺廟與神明 | 地址、主神、配神、沿革與特色、管理型態、附設組織、有無爐主、主要祭祀時間、遶境、進香、作戲方式、資金來源、平日祈願活動、照片 |
澎湖縣文獻小組編印 | 1998年6月再版 | 澎湖之寺廟 | 宗教、主祀神佛、組織型態、管理人、所在地、祭典日期、繼承慣例、簡史、照片 |
蔡采秀著 | 1998年6月 | 臺中縣的佛寺 | 地址、歷史沿革、寺廟建築、法會活動與時間、交通路線簡圖、照片 |
米崙文化工作室編輯 | 1996年8月 | 花蓮縣寺廟巡禮導覽手冊《一》 | 宮址、電話、創建年代、主祀神明、配祀神明、同祀神明、重要祭典、交通、沿革簡介、照片 |
台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編著 | 1996年5月 | 臺東縣寺廟專輯 |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主祀神明與重要祭典、地理位置、照片 |
朱其昌主編 | 1977年4月 | 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 | 沿革簡介、附設機構、交通指引、地址、電話、住持簡介、照片 |
筆者當時被大高雄佛教會委請擔任「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執行總編,參考表1研究文獻(註4),與大高雄佛教會祕書許富雄先生共同討論後,釐訂簡介文章主軸方向為六項主題內容與十六條簡要標題,分述如後。
(一)主題內容
1. | 歷史沿革:寺院創建緣起與重要人、事、物的歷史沿革變遷過程。包括負責人或住持的異動、組織型態的改變、寺院發展特色與調整、寺院建築規模改變經過。 |
2. | 建築特色:綜述寺院建築特色、建物格局功能、供奉主尊、同祀與從祀聖像、日治時期(含)以前之文物說明。 |
3. | 弘法文教:重要慶典與法會活動、辦理弘法、文教活動、參與社會服務與慈善事業情形。 |
4. | 對聯輯錄:輯錄寺院法語、對聯,含所在位置說明。 |
5. | 住持簡介:建構寺院重要負責人傳記,簡介歷代住持或負責人。 |
6. | 照片圖說:照片取材以寺院外貌、建築特色、供奉主尊、對聯輯錄與歷代住持為原則。照片下方有圖說文字,每間寺院照片至少5張。 |
(二)簡要標題
1. 團體名稱。2. 負責人。3. 地址。4. 電話與傳真。5. E-mail。6. 創建時間。7. 主祀聖像。8. 開山創建。9. 組織型態。10. 傳承宗派。11. 傳承法源。12. 附屬團體。13. 交通資訊。14. 經緯度數。15. 參考資料。16. 訪查紀錄。
實際完稿的寺院簡介如附錄1。
三、訪查完稿流程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總數共155間(註5),分布範圍廣達原高雄縣境內的23個鄉鎮市與高雄市轄內的3個行政區,為了增加訪查效率,不浪費往返車程時間與能源,建立訪查完稿流程七步驟,說明如後。
(一)訪查知能研習
參與訪查、錄音、拍照、撰稿工作人員多數為大學生,雖然充滿年輕服務熱誠,但是欠缺寺院訪查經驗。所以,筆者運用就讀大學歷史系期間,參與鹿港寺廟調查研究計畫的經驗(註6),結合訪查寺院禮儀與注意事項、寺院簡介文章主題內容與簡要標題、簡介文章範例檔(註7),製作成訪查寺院手冊(註8),辦理三天研習訓練,以充實訪查員之訪查寺院知能,方便爾後完稿流程順利進行。
(二)受訪寺院準備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訪查工作進行前,大高雄佛教會先函文所屬各寺院與宮廟,準備簡介資料。訪查員訪查前,先以電話聯繫訪查寺院,安排負責人與住持方便的時間,以落實訪查成效。
(三)行前資料蒐集
訪查前,訪查員先廣泛蒐集相關寺院簡介資料,特別是有關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弘法文教與住持生平傳記的文章與報導,以便訪查時能更深入了解該寺院之特色。
(四)實地訪查紀錄
訪查寺院時需進行當面請教、口述錄音、實地採錄、現場拍照等事宜,原則上訪查員以2人為1組進行訪查,有時2組合併成3至4人同時進行,讓實地訪查紀錄發揮最大效益。
(五)完成初稿文檔
訪查員於訪查後四個月內,依簡介資料範例檔,完成電腦文字檔(註9)。當中至少需5張照片圖說,副檔名DOC,同時將照片原圖檔,以副檔名JPG格式一併繳交給執行總編。
(六)再度訪查增補
執行總編閱讀初稿資料後,就其中不足處,再與受訪查寺院聯繫二次訪查時間,實施再度訪查,驗證資料正確度並予以增補,以充實簡介資料之完整性。若是執行總編親自參與首次實地訪查,原則上省略再度訪查,除非發現資料需要增補。
(七)二稿覆核完稿
執行總編就再度訪查增補資料,修訂初稿內容成二稿資料。二稿資料透過電子郵件或列印文件由大高雄佛教會郵寄,請受訪查的寺院覆核修正。當中若有不同意見與看法,筆者秉持「陳述客觀史實、尊重寺院意見」的態度與原則,透過電話、電子郵件與受訪查的寺院進行意見交換與溝通。若需當面廣泛討論者,則進行三度訪查。經此過程,簡介資料完稿。
四、實地訪查心得
目前簡介資料已完稿的寺院,筆者都親自訪查過。訪查過程中的實務經驗,可提供相關研究者參考,以下分享實地訪查心得。
(一)訪查工具充分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訪查工作中錄音、拍照、訪問,所需的錄音器材、相機、備用電池、紙筆文具必備外,有些寺院香火鼎盛,不少資料因為常年香煙繚繞被燻黑,不容易看清楚,若有強光手電筒、高倍望眼鏡輔助,辨識效果顯著提高。寺院中的碑碣、匾額、對聯、鐘鼓、香爐、金爐、供桌、彩繪、樑柱……,常有落款年代,是寺院歷史沿革的重要史料。其中,常見干支紀年,需要費時換算,若有類似筆者自編的「臺灣干支序數與年號紀年對照表」(見附錄2),可正確快速推算年代,方便很多。
(二)熟讀資料準備問題
訪查前,將事前蒐集的寺院資料,勤加研讀熟記,就疑問處準備問題提問,和充分準備訪查工具,都是訪查員必要的前置作業。以筆者的經驗,受訪者分享資料內容的深度,與訪查員謙虛有禮的態度、熟讀資料的程度、提問問題的多寡,是成正比的關係。
(三)透過記憶年代推算
每個人對絕對年代的記憶有限,能清楚敘明寺院在某年某月發生重大人、事、物的變化,幾乎都是藉由文字記載的協助。受訪者口述歷史時,除了出生日期外,披剃出家、受戒時間(註10)、生肖屬年,都是比較清晰的記憶年代。訪查員要掌握這些記憶年代,從而推算出絕對年代。
(四)寺廟整理運動影響
寺院現存文物,是寺院歷史沿革的重要史料來源,研究者經常藉此推論寺院重要史實。不過,如果寺院曾經歷日治時期的「寺廟整理運動」(註11),就要再三驗證,以免發生將原本是其他寺院宮廟而現存在寺院的文物,誤以為就是寺院舊有的古老文物,進而錯誤推算相關年代。
五、編輯作業準則
國內目前由佛教會或佛寺所出版的全國性或地區性寺院簡介書籍(註12),雖然都明訂主題與內容,但是由於資料大都由各寺院所提供,編輯者在尊重第一手資料的準則上,不隨意更動文字與圖片,所以在體例格式上很難統一,寫作風格與筆調語氣迥異。同時因為有版面編輯頁數的限制,很難兼顧資料的完整性。上述限制因素,都是筆者在執行編輯工作上,極力想克服的。以下編輯作業準則,即是基於此精神而訂定,說明如後。
(一)經濟方便容易編修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在編輯前,基於節省經費的經濟考量,即構想由執行總編運用資訊知能(註13),自行編輯完成圖文電腦檔,以節省排版公司編輯排版的費用與時間。所以,一開始即使用微軟Office辦公軟體系列中的Word(註14)文書處理軟體,設計範例檔,讓訪查員容易編修成稿;之後,再由執行總編修改完稿,轉成網頁上網流通,或轉成PDF檔電子書,執行數位典藏或列印書籍流通,都可省卻很多時間與經費,相當便利。
(二)資料力求完整詳實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規模大小不一、歷史沿革遠近不同、歷代住持人數有別、弘法文教與寺院建築各具特色。客觀而言,簡介資料一定有長短之別。所以,在編輯作業上,不設紙張頁數限制,依照簡介文章主軸方向的主題內容與簡要標題敘述,採用圖文並存的網頁型態與PDF檔全螢幕電子書呈現,力求資料完整詳實。
(三)格式統一筆調一致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訪查完稿時,都需要由執行總編進行二稿覆核的完稿流程。透過此步驟,可將不同訪查員的筆調語氣、寫作風格、數字使用(註15)、年代用語(註16)修正調整,達到格式統一、筆調一致的目標。
(四)簡介資料定期更新
透過寺院主動提供、大高雄佛教會掌握訊息、上網搜尋等管道所得的新資料,由執行總編透過電話聯繫、電子郵件互通或實地訪查等方式,每半年定期實施簡介資料更新,維持最新資訊的完整性。
六、數位典藏流通
二十一世紀是數位新世紀,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電腦、網路、通訊等資訊科技,這是一場與「未來」的角逐競賽。面對數位時代的衝擊與挑戰,因應之道就是要領先抓住新機,了解新環境、掌握新觀念、認識新事物、運用新科技。筆者對「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執行數位典藏流通時,即秉持上述概念,融入資訊新元素,期望它在未來數位時代能跟得上腳步,不要有過時或落後的缺憾。以下說明數位典藏流通情形。
(一)製作網頁上傳網路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透過網際網路,人類可以跨越時空、地域,任意遨遊取得資訊。有別於傳統圖文書籍,提供多媒體網頁多元化瀏覽閱讀的網際網路,已成為數位時代知識來源的主要平臺。有鑑於此,「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除了預定彙編成冊出版外,即優先以製作多媒體網頁,同步上傳網路,為資訊流通的主要型態。網頁內容除了文字與圖片外,還把主題內容當中的歷史沿革、建築特色與弘法文教三部分的文字,做成語音檔(註17),提供更多元便利的閱讀方式。
(二)轉電子書方便流通
雖然紙本書是不能夠被取代的經典,但誠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所說:「電子書將改變全世界的閱讀方式」。電子書有易於攜帶閱讀、樣式豐富多元、環保不浪費紙張等優點,透過網路上方便取得的自由軟體(註18),將「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轉換成PDF全螢幕電子書,方便閱讀、列印與流通。
(三)數位時代資訊運用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3G、4G行動通訊上網的普及,很多在電腦的應用逐漸轉移到智慧型手機。對現代人來說,手機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智慧型手機的應用,與生活更密切結合。針對這個時代趨勢,筆者設計「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QR Code」(樣式內容見附錄3),預計由大高雄佛教會彩印護貝送各寺院張貼。民眾到寺院參拜禮佛,即可透過手機掃描QR Code,連結網際網路上的寺院簡介網頁內容,完整深入了解各寺院的歷史沿革、建築特色、弘法文教、住持簡介等資料。
(四)數位典藏完成情形
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總數共155間,扣除5間因寺院個別因素不參與簡介訪查工作案外,預定要完成數位典藏的寺院共150間。目前(註19)已完成132間寺院簡介資料,完成比率達88%,未來將持續完成其餘18間寺院的簡介資料。簡介書籍預計發行500冊,發行對象為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中國佛教會暨各縣市佛教會、高雄市立各行政區圖書館、各縣市主要圖書館、佛學研究相關圖書館等團體與機構。
(五)數位典藏目標願景
目前簡介網頁內容包含文字、圖片與語音,未來希望能再加入影片型態。電子書除了以PDF全螢幕電子書樣式呈現外,未來希望另製內容更豐富且精緻化的電子書,將加入聲音、影片、動畫等元素,同時具備翻頁功能,有封面與封底。現代人普遍運用Google地圖,選擇起點與目的地規劃交通路線,可是很多寺院都尚未被標記定位為Google地圖上的地點,抑或有標示但是資料錯誤。未來將運用Google Map Maker軟體參與編輯,將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地址正確標記定位在Google地圖,同時上傳寺院外貌照片與電話,方便民眾取得前往各寺院的交通資訊。
七、遭遇困難與協助資源
從事寺廟研究,經常在訪查階段遭遇困難。除了常見的天候、人力、經費問題外,最擔心的就是受訪者的受訪意願與配合度。以筆者參與鹿港寺廟調查研究計畫的經驗,若是聲稱訪查是受政府行政部門委託的學術研究,經常被受訪者誤認為有查稅、查土地產權是否合法化的目的,接受訪查意願低落,訪查所得資料有限。國內著名的佛教研究學者闞正宗教授,為研究僧侶生平資料,「曾將手邊或生年不詳,或卒年不詳的僧侶,透過電話查詢其所屬的寺院,只有不到一成的比例可以或願意協助,其餘九成以上皆以『不知道』、『不認識』來回答。」(註20)。
上述訪查寺院的限制因素,是筆者想克服的。很有福報的,在大高雄佛教會的全力行政支援與所屬寺院團體的熱誠參與高度配合下,訪查工作進展順利。以下簡述期間所遭遇的困難與獲得協助的資源。
(一)訪查時間不易掌控影響作業期程
訪查員多數為大學生,能參與訪查時間為寒、暑假時段,期間正值農曆正月過年與7月中元盂蘭盆會,各寺院與宮廟經常忙於舉辦法會活動。訪查員與受訪寺院聯繫訪查時間,若受颱風、天雨、寺院臨時活動、負責人或住持有要事不在寺中等因素影響,不適宜前往訪查時,再約定訪查的時間經常會延宕許久,影響訪查作業期程。
(二)對聯書法字體多元文字辨識困難
寺院的法語對聯,經常以各種書法字體展現中國文字藝術之美。其中,楷書與隸書兩種字體容易辨識,行書稍有難度,草書與篆書最難辨識。筆者曾多次將難以辨識的字體拍照後,請教學校書法老師,抑或對照書法工具書(註21),雖然大有助益,但是依然無法全部辨識,只能暫時以「○」表示尚待正確辨識。
(三)大高雄佛教會提供全力行政支援
大高雄佛教會將所屬寺院團體簡介訪查撰稿工作,委託高雄師大附中志工服務社師生執行,並參考「教育部補助及委辦計畫經費編列基準表」(註22),編列工作費、膳食費、文字稿費、交通旅費四項經費,便利訪查撰稿工作進行。訪查工作進行前,先函文所屬寺院與宮廟,準備簡介資料,增加訪查成效。初期對簡介訪查工作有疑慮的寺院,透過大高雄佛教會許富雄祕書說明,皆在了解後配合接受訪查。許富雄祕書更將多年蒐集珍藏的寺院史料,無私提供筆者參考,大大提升簡介資料的豐富度與完整性。
(四)受訪寺院團體熱誠參與高度配合
擔任大高雄佛教會理監事職務的寺院,對簡介訪查工作大力支持,口耳相傳鼓吹響應,帶動整體寺院團體熱誠參與高度配合,讓簡介訪查工作順利進展。過程中,有住持法師為了查證前幾任住持的生平資料,請筆者代擬申請書,陪同向戶政單位申請閱覽,取得完整資料的喜悅心情,至今記憶猶新。各寺院負責人對簡介內容都極為重視,針對筆者二稿內容提供諸多補充資料與修正意見。不少住持法師、主任委員或堂主,都表示未來將整理照片、文件與史料,出版自己寺院的寺志與廟史,或是架設網站,方便民眾取得寺院各項公開資訊。
八、結論
筆者認為「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具有以下四項特色與影響:
(一)不做頁數限制,資料完整詳實。
(二)體例格式統一,筆調語法一致。
(三)資訊融入簡介,方便閱讀流通。
(四)帶動寺院重視寺院史志記錄。
參與訪查與編輯過程中,觀察到大高雄佛教會提供全力行政支援,受訪寺院團體熱誠參與高度配合,讓訪查工作進展順利。由大高雄佛教會立場發動寺志的撰寫,成功引發所屬寺院團體關心寺院歷史發展,重視寺院史志的記錄,齊心為臺灣佛教留存珍貴歷史文獻,真是法喜充滿。
【附註】
註1: | 詳見高雄縣佛教會,民國99年1月21日,高縣佛心秘字第0014號函。 |
註2: | 筆者為高雄師大附中志工服務社指導老師,實際參與訪查工作者,大多數為本校畢業的社團幹部,當時就讀國內各大學,少部分為現任高中學生幹部;另有鳳山區新甲國小黃珮玲老師參與。參與訪查師生人數共22人。 |
註3: | 該書於2010年9月出版,惟2007年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曾多次函請各縣市佛教會提供該會沿革與寺院簡介,高雄縣佛教會當時即了解該資料主題與內容。 |
註4: | 《高雄市佛教會65週年紀念特刊》於2012年5月出版,筆者當時未能參考該書。 |
註5: | 此寺院團體數目係以大高雄佛教會2015年9月10日提供資料計算。 |
註6: | 筆者在東海大學修業期間,曾於1983年至1984年在張勝彥教授指導下,參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委託東海大學歷史系所作之鹿港寺廟調查研究計畫。 |
註7: | 如附錄1之電腦文字檔,副檔名DOC。 |
註8: | 手冊資料除前述內容,還包括寺廟建築解說、供奉主尊與聖像特色、臺灣干支序數與年號紀元對照、農曆月份別稱、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宗派、臺灣傳統佛教五大法脈中心、齋教宗派、儒宗神教特色等。 |
註9: | 如附錄1。 |
註10: | 同戒錄中有受戒與出家時間,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提供的「臺灣地區僧籍資料庫查詢系統」,收錄日治昭和九年(1934)、昭和十一年(1936)及民國42年至93年間臺灣地區佛教同戒錄資料,內容豐富完整,是筆者經常使用的查詢系統。 |
註11: | 日本殖民政府於1937年起在臺灣施行「寺廟整理運動」,主因是臺灣寺廟信仰是漢人的神,與「皇民化運動」推動神道教、建造神社相悖,加上寺廟土地財產是地方官僚覬覦標的。依據吳敏霞著,《日據時期的台灣佛教》(臺中:太平慈光寺,2007,頁535-551),新竹州、高雄州、臺南州皆是寺廟整理運動中的最先趨和最積極者,毀壞寺廟與神像最嚴重、神像移往他處比率高、處分廟宇財產最多。 |
註12: | 國內目前由佛教會或佛寺所出版的全國性或地區性寺院簡介書籍,主要有以下4本,依出版時間先後分別為,1. 朱其昌主編,《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高雄:佛光,1975。2. 闞正宗總編輯,《台北市佛教會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台北市佛教會,2009。3.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上)(中)(下),臺北:中國佛教會,2010。4. 釋淨明總策劃,《高雄市佛教會65週年紀念特刊》,高雄:高雄市佛教會,2012。 |
註13: | 筆者擁有電腦軟體運用乙級與網頁設計丙級兩種中華民國技術士證照,有三年電腦教學經驗,曾帶領學生志工到杉林區從事資訊志工服務三年,連續三年在教育部資訊志工競賽中,榮獲傑出團隊殊榮。 |
註14: | Word軟體與自由軟體──Apache OpenOffice中的Writer相容且非常類似,後者可免費使用。 |
註15: | 依照行政院民國93年9月17日院臺秘字第0930089122號函公布「公文書橫式書寫數字使用原則」為標準。 |
註16: | 明鄭時期用「明+皇帝年號+年代(西元紀元)」,如「明永曆十九年(1665)」。清廷治臺期間用「清+皇帝年號+年代(西元紀元)」,如「清乾隆六年(1741)」。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用「日治+日本天皇年號+年代(西元紀元)」,如「日治大正八年(1919)。文章中第二次(含)以後出現,則直接用「年號+年代(西元紀元)」。民國紀年用「民國+年代」,如「民國68年」。 |
註17: | 透過網際智慧股份有限公司(IQ Technology Inc.)發行的文字MP3 v3.1軟體,可以快速將文字轉成MP3語音檔。 |
註18: | 網路上常見將DOC檔轉PDF檔的自由軟體有:PDFCreator、Doc2PDF、doPDF、PDFOnline等。 |
註19: | 時間計算以2015年9月25日為截止日期。 |
註20: | 闞正宗著,〈自序〉,《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1999),頁2。 |
註21: | 書法工具書主要參考以下4本:1. 新象書店編輯部編集,《歷代書法字源》,臺北:中新書局,1983。2. 臧真白編著,《中華草書.篆書大字典》,再版,桃園:臧真白,1982。3. 于右任著,《于右任先生書法選萃暨標準草書》,臺北:臺灣商務,2005。4. 邵時馥著並書,《中國標準草書大字典》,臺北:邵時馥,1998。 |
註22: | 當時係參考民國95年5月5日台會(三)字第0950037942C號令訂定之「教育部補助及委辦計畫經費編列基準表」。 |
附錄1: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
【團體名稱】超峰寺
▲超峰寺外貌
【負責人】釋天池
【地址】高雄市阿蓮區崗山里5號
【電話】07-6332754 傳真:07-6333007
【E-mail】無
【創建時間】最早可能為明永曆十九年(1665)
最晚在清乾隆六年(1741)
【主祀聖像】橫三世佛(俗稱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
【開山創建】釋紹光
【組織型態】執事會議制
【傳承宗派】臨濟宗
【傳承法源】大崗山義永法脈
【附屬團體】無
【交通資訊】
◎ | 自行開車:國道1號(北上)→岡山交流道→左轉安招路→介壽東路→右轉岡燕路→聖森路→左轉嘉新東路→右轉成功路(台19甲)→嘉興路→嘉峰路→田厝路→復安路→右轉大崗山風景區→超峰寺。 |
◎ | 大眾運輸:高雄客運(8042旗山-高雄)→九鬮站→超峰寺。 |
【經緯度數】北緯22度51分16點28秒,東經120度20分33點57秒。
【歷史沿革】
大崗山超峰寺是臺灣著名的古剎,清乾隆六年(1741)劉良璧重修刊行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是最早記載相關超峰寺資料的地方志,卷九典禮(祠祀附):「超峰石:娘岡山,奉祀觀音佛祖,僧紹光募緣建」。乾隆十二年(1747)范咸與六十七纂輯之《重修臺灣府志》卷十九雜記:「超峰石觀音亭:在岡山,僧紹光建」。清光緒二十年(1894)盧德嘉纂輯之《鳳山縣采訪冊》丁部:「觀音寺……一在大岡山腰……(額『超峰寺』),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蔣允焄建」。日治大正九年(1920)連橫撰寫刊行的《臺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超峰寺……雍正間,有僧紹光者,結茅於此。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蔣允焄乃建為寺」。研究臺灣南部寺院以考證精細聞名的學者盧嘉興,指出明永曆十九年(1665)之後,逃難文人沈光文所建的潛心靜修的精舍──普陀幻住庵,也就是後來的超峰寺,沈光文就是開基的紹光禪師。民國74年出版的《阿蓮鄉志》,發現明永曆三十四年(1680)沈光文逃禪經過與紹光禪師有相當程度的吻合之處,一是兩人同是明末遺臣,皆因不願降清才逃禪入山;二是紹光禪師與沈光文逃禪時的法號超光,字形與發音相近,疑是後人誤傳。綜合上述史料與論述,可推論超峰寺的前身為超峰石觀音亭,奉祀觀音佛祖,在乾隆六年(1741)之前由僧人紹光募緣興建,乾隆二十八年(1763)擔任臺灣知府的蔣允焄,至大崗山附近巡視防務兼遊玩,同時到超峰石觀音亭附近禮佛,見該亭簡陋破敗,於是捐錢整修,並賜名超峰寺。由於這是超峰石觀音亭改建為超峰寺的重大轉型,因此蔣允焄被視為超峰寺的建立者,今日超峰寺功德堂仍供奉蔣允焄牌位,寺中更長期流傳蔣允焄飛瓦建寺的一段佛門善緣與山中佳話。至於永曆十九年至三十四年(1665-1680)由沈光文所建的普陀幻住庵,可能就是日後的超峰寺,法號超光的沈光文也可能是開山僧侶紹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沈光文逝世後,後人於清雍正年間重築草茅,乾隆六年至十二年(1741-1747)已出現超峰石觀音亭名稱,乾隆二十八年(1763)臺灣知府蔣允焄再以磚瓦重建並取名超峰寺。根據曾景來日治昭和十三年(1938)〈臺灣佛教資料─赤山の龍湖巖─大崗山と超峰寺〉的說法,超峰寺第一代住持為紹光禪師,第二代為端純,第三代為省輝,以下不明。
清道光五年(1825)超峰寺修建,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作亂,鳳山的許成起兵響應,當時超峰寺僧林和尚也趁機附和,由於此次戰事影響,超峰寺頗有受損。清光緒六年(1880)李建成募款重修,由現存光緒年間的木聯、石聯及匾額,反映重修後的超峰寺香火興旺,陸續獲得士紳與商號贈匾題詞。光緒二十年(1894)出版的《鳳山縣采訪冊》記載當時規模有屋十間;同年,護理臺灣道兼按察使銜唐贊兗,因臺南府城春夏長期不雨,恭迎超峰寺觀音大士入城,神降是日降下大雨,唐贊兗認為非神之賜不及此,嘉而以詩紀之,並酬神惠。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在接收臺灣過程中,各地抗日分子相繼出沒反抗,超峰寺所在的大崗山淪為林少貓等人的根據地,在日軍掃蕩下,超峰寺罹於烽火兵災,破損不堪,當時超峰寺被歸為中等寺院,住持為淨心(法名與阿蓮區光德寺住持淨心長老相同,但兩者非同一人)。
日治明治三十六年(1903)管理士紳為挽回頹況重興超峰寺,急需尋找高僧或名僧住持,由於超峰寺自清代以來與臺南府城士紳往來密切,當時擔任開元寺監院兼住持的永定法師,就成為住持超峰寺的絕佳人選。同年永定法師不忍見超峰寺古剎凋零,在玄精法師接任開元寺住持,自己恢復監院身分後,答應兼任超峰寺住持,為重興第一任住持。其時永定法師協助玄精法師重修開元寺大殿工程,工畢往來大崗山,整理超峰寺。明治四十一年(1908)永定法師將戶籍由開元寺遷到超峰寺,開始以超峰寺為發展中心,企圖建設超峰寺為禪宗叢林,和導師義敏法師合力開創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四大法派之一的「大崗山派」。是年募款重修觀音殿,考量尼眾無適合清修場所,於是在山南綠林幽處購地,創建龍湖庵,要開會尼師築茅為庵,作為日後尼眾靜修處所,永定法師為龍湖庵開山住持兼管理人。日治大正元年(1912)擴大募款,增築迴廊層樓供香客居住。由於地方當局鋪設輕便鐵道,來超峰寺遊人甚多,香客樓不敷使用,加上管理人與地方官員擬招徠騷人逸士型觀光客蒞臨,大正四年(1915)費金800元興建內地式休憩所,設置總舖疊席與浴室廚房,同年年底完工,取名靜山館。大正十三年(1924)建三寶佛塔──普同、報恩、蓮花三座佛塔,為僧尼納骨塔。大正十五年(1926)永定法師欲增築大雄寶殿──三寶殿,受五州知事允許可募緣全臺,設計費預算12萬5千圓,日治昭和三年(1928)應募額已超過,陸續建設三寶殿與兩廊、法堂、禪堂、客堂及其周邊工程,總工程經費約15萬圓。大正時期超峰寺成為臨濟宗妙心寺派第一等聯絡寺廟,昭和八年(1933)永定法師當選臨濟宗妙心寺派連絡寺廟高雄州宗務委員,同年超峰寺成為該派連絡寺廟高雄州本部。昭和十二年(1937)每年全臺到大崗山超峰寺朝拜觀音的香客,已達六萬人之多,可謂香火鼎盛。昭和十四年(1939)2月,臨濟宗妙心寺計畫在大崗山設立該派佛教學院,11日此事由東海宜誠和尚召集相關者商量,決議4月中開辦大崗山佛教專修道場,所需工程費由超峰寺提供4千圓以供支出。同年農曆4月21日永定法師圓寂,由蓮峰寺開吉法師繼任超峰寺重興第二任住持,承擔改造大崗山派的重責大任。
昭和十六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兩年後,大崗山被日本政府列為軍事重地,山上寺院被要求於昭和十八年(1943)9月前遷移;昭和十七年(1942)8月1日,大崗山六大寺院因為遷移案上遞陳請書,當時協議超峰寺、蓮峰寺、龍湖庵、淨蓮堂四所寺院合併為大超峰寺。昭和十八年(1943)9月30日四所寺院僧尼移轉至第三候補地──岡山郡阿蓮庄岡山營土名茄苳腳(現在的新超峰寺),開派祖師也是精神導師的義敏法師隨同下山,鎮寺古觀音聖像也一併帶到新寺供奉,部分僧尼則遷至臺南大仙寺。
在戰後,大超峰寺僧尼有部分寺眾回山上重建原超峰寺,部分寺眾則仍住在山下,於是有新、舊超峰寺區別,舊超峰寺仍慣稱超峰寺。有關寺產分配協議為,田產屬山下新超峰寺擁有,山林則歸山上超峰寺所有。古觀音聖像以在觀音佛祖前擲筊決定去留,最後由新超峰寺以聖筊次數較多而擁有。民國34年12月開吉法師將新超峰寺住持職位交給開參法師,民國35年回大崗山領導寺眾重建蓮峰寺,同時擔任住持。開照法師則於民國34年(一說為37年)率領僧眾回山上重建超峰寺,以中興祖庭為己任,擔任重興第三任住持。首修前殿和兩邊廂房,民國45年秋再增建後殿和禪房,工程於民國47年竣工。民國48年開照法師退居至飛來岩閉關三年,禮請開參法師回山兼任重興第四任住持。民國51年農曆8月與10月三寶佛殿與法堂陸續落成,同年開參法師為紀念永定法師圓寂二十週年,特別舉辦超峰寺第一次三壇大戒傳戒活動,當時求戒戒子多達五百多位,創下民國41年以來傳戒活動參加人數最多的記錄,盛況空前。民國61年,開照法師圓寂;民國64年3月27日,開參法師於高雄六龜發生車禍圓寂,監院法智法師暫代住持職位,民國66年元月復經信徒大會推選為重興第五任住持,同年3月舉行陞座大典。
法智法師接任住持後,銳意翻修寺內老舊建築。鑑於法務繁忙,原有殿堂不敷使用,在保存古蹟莊嚴風貌原則下,著手整建超峰寺。經歷十年辛苦規劃,寺貌煥然一新,先後完成十大閻王殿、西方三聖蓮池海會、牌樓、大悲樓、寮房、證菩提道──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等建築。整建超峰寺期間,為發揚佛學嘉惠學子,民國67年7月16日起連續三年舉辦大專青年佛學講座。民國68年擬定超峰寺組織章程,建立超峰寺管理人制度,明定住持亦是法定管理人。民國69年創建觀音中醫診所,經常舉辦義診救濟貧困。民國72年興建現代化三層大樓,提供寺眾及鄉民一處活動聯誼場所。除定期於超峰寺舉辦敬老活動外,民國76年5月1日創立觀音慈善會,推動救助貧困、冬令救濟、疾病醫療、急難救助、義診施藥五大會務。民國77年暑假開始,舉辦兒童佛學夏令營活動,同年為了擴大弘法基業,6月親自動土,民國78年動工將超峰寺後老舊三寶殿拆除重建,民國79年12月5日舉行西方三聖寶殿落成典禮。之後興建九層禪學大樓,民國89年設立觀音佛學圖書館,民國90年成立超峰歷史文物室。超峰寺經過法智法師二十餘年大刀闊斧莊嚴道場,奠定中興根基。民國92年7月28日(農曆6月29日)深夜,法智法師安詳圓寂於超峰寺般若講座,生前立下遺囑,指派天池法師接任重興第六任住持,天池法師歷經近四年磨練,通過各方嚴峻考驗,超峰寺於民國96年6月9日為其舉行方丈陞座大典。天池法師接任住持後,除致力維護寺院團隊精神的優良傳統外,並運用現代電腦科技改革寺務和弘法,帶領大崗山超峰寺進行「培育僧才」和「道場年輕化」的改造。
【建築特色】
超峰寺座落在素有臺灣佛山美譽的大崗山,地理景觀優美動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刊行的《鳳山縣志》,即將岡山樹色列為鳳山六景,民國48年超峰晚鐘被列入高縣八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交織,將歷史悠久的古剎點綴成美不勝收的佛教勝地。大崗山雖然海拔只有312公尺,但是因為地形特殊,有如一反蓋的碗,四野平坦,所以小小山頭反而有一柱擎天氣勢,建寺於上,如臨險峰絕域,故有超峰之稱。古樸山門額書登妙覺門,對面有西方三聖蓮池海會、十大閻王殿、十八地獄谷模型與中正紀念亭,位於停車場後面則是著名的三寶佛塔。從山門沿石階而上,盡頭平臺處即是遼闊的廟埕,在此俯瞰山下平原,藍天白雲綠野景致宜人,心境暢然。廟埕與觀音殿周圍羅列七塊珊瑚礁石,是民間傳說中的七星石,相傳超峰寺建於七星石的雨傘脈中,長期聚集靈氣,所以非常靈驗。
▲觀音殿主尊供奉觀世音菩薩,從祀善才、龍女,同祀釋迦牟尼佛
▲西方三聖殿主尊供奉西方三聖,左右偏殿奉祀達摩祖師與地藏王菩薩
▲西方三聖蓮池海會,聖像恭塑於蓮池中龍船上,法相莊嚴慈悲
▲觀音殿屋頂為左右硬山頂中央燕尾起翹,造型十分特別,中脊脊飾為雙龍拜塔
超峰寺建築格局為三殿多護式,前殿為三川殿,屋頂為三川燕尾硬山頂,中脊脊飾為雙龍朝三仙,垂脊排頭裝飾風調雨順四大金剛,西施脊呈現觀世音菩薩渡化眾生與五尊羅漢故事,都是精采絕倫的交趾燒創作。正殿屋頂為左右硬山頂中央燕尾起翹,造型十分特別,中脊脊飾為雙龍拜塔。正殿即觀音殿,主尊供奉觀世音菩薩,同祀釋迦牟尼佛,從祀善才、龍女,左右偏殿供奉藥師佛與地藏王菩薩。由於香火鼎盛,長年香薰,殿內聖像法器與雕刻呈現微黑面貌。殿內懸掛二方古匾,依照年代先後,分別是乾隆三十七年菊月,即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農曆9月,欽命鎮守福建臺澎水路等處地方掛印總兵官章紳敬獻之「振海潮音」匾;光緒乙酉年葭月,即清光緒十一年(1885)農曆11月,道標都閫府鄭超英敬獻之「慈雲遠播」匾。除了古匾外,還有光緒年間的三幅對聯與清光緒十四年(1888)8月由郡內信士林啟豐號叩謝的古鐘。左右耳室為羅漢殿,兩邊護龍為寺務處與客堂,寺務處側牆有一方日治大正七年(1918)6月的重修超峰寺捐金併奉納喜謝碑記。外護龍為齋堂與僧眾寮房,以對稱方式層層而上向外側建築,秀面以圓形過水廊和三川殿相連,加上後殿巍峨建築,讓超峰寺外貌更加莊嚴雄偉。超峰寺在轉型成為正統佛教道場前,為巖仔型態的香火道場,在廟埕常看到進香活動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的起乩儀式,觀音殿內民間信仰的祭祀儀式川流不息,香客焚香膜拜禮佛,祈願觀音佛祖的慈悲靈感能賜福平安。每逢用餐時間特別是假日,齋堂就像辦流水席般人潮洶湧,信眾到超峰寺禮佛,絕對要親嚐著名的平安齋飯,在惜福感恩中感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後殿即西方三聖殿,屋頂為歇山頂,中脊有法輪脊飾。從觀音殿無法直接通往後殿,需從外廊斜坡石階而上方可抵達。走進後殿可明顯感受迥然不同的氛圍,後殿是常住主要的修行處所,時時可聽聞虔誠誦經禮佛的梵唄聲,一派莊嚴肅靜。從中可體會超峰寺有技巧地採取空間區隔方式,有效隔離佛教儀式和民間信仰祭拜儀式,形成彼此互不干擾,有默契的和諧相處模式。後殿主尊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從祀韋馱護法、伽藍護法,左右偏殿奉祀達摩祖師與地藏王菩薩。殿內牆壁浮雕描繪佛陀從出生到涅槃的故事,殿後牆上裝飾十八羅漢浮雕,都是技藝精湛的佛教藝術作品,十分莊嚴典雅。
從西方三聖殿可通往後山的超峰公園、六合亭與半天橋。六合亭旁的晨鐘龍榕松與半天橋上的暮鼓虎榕松,形成南北雙榕護寺的景觀,至今鐘榕樹下還保存清光緒十年晨鐘龍榕松的石碑,虎榕在民國88年腐朽,目前所見是新栽植的小榕樹。小雪山菩提證道以雕塑配合精簡解說,生動刻畫佛陀的一生,是認識佛陀親近佛法的最佳方式。9層樓高的禪學大樓和3層樓現代化大樓是寺院舉辦各項活動的場所。超峰歷史文物室典藏建寺以來的珍貴文物,包括古匾、對聯、香爐、花瓶與照片,是認識超峰寺歷史不可錯過的展覽室。三方古匾分別是,道光丙戌年葭月,即清道光六年(1826)農曆11月,建寧府松溪縣信官李高鳳叩謝之「慈雲廣覆」匾;光緒十年甲申歲冬月日,即清光緒十年(1884)農曆11月,中坛庄沐恩信生士,劉振堃仁海祿然思敏,鍾勳郎双春友仁,曾雲二,卓連郎慶福,張德麟龍員奉之「慈濟生靈」匾;光緒十一年花月,即清光緒十一年(1885)農曆2月,楠梓坑街恩貢生蘇懷珠敬謝之「神靈首出」匾。
▲超峰歷史文物室典藏建寺以來的珍貴文物,包括古匾、對聯、香爐、花瓶與照片
▲晨鐘龍榕松與下方清光緒十年石碑
▲清光緒十四年郡內信士林啟豐號叩謝古鐘
▲清光緒十一年鄭超英敬獻之「慈雲遠播」匾
▲清乾隆三十七年章紳敬獻之「振海潮音」匾
▲三寶佛塔──普同、報恩、蓮花三座佛塔,為僧尼納骨塔
【弘法文教】
除了每週六晚上於般若講堂實施藥師共修,持藥師咒、恭誦藥師佛聖號,每月第二個週日舉辦八關齋戒,每月第四個週日早上於般若講堂辦理佛學講座,由天池法師主講,秉持淨化人心與教化社會風氣的弘法大願,希望以佛法甘霖普施人心,點亮心靈光明之燈。透過對生活生命的體驗修證佛法,在人們生命中展現出真善美。每年法會活動有農曆正月1日至15日禮拜萬佛、2月11日、6月17日與9月13日大悲懺(前一天朝山)、4月7日至9日浴佛、4月 23日母親節感恩祈福會、6月29日法智上人圓寂紀念日,禮拜金剛寶懺、7月24日盂蘭盆法會、7月30日地藏一、8月15日禮拜月光菩薩、9月30日藥師法會,禮拜金剛寶懺、10月6日至12日梁皇法會、11月1日至7日彌陀佛七、清明與冬至三寶佛塔開塔誦經。1月14日、2月19日、4月8日、6月19日、9月19日辦理皈依與拜契,7月6日至10日舉辦兒童學佛營。成立觀音慈善會,推動救助貧困、冬令救濟、疾病醫療、急難救助、義診施藥等公益慈善活動。
【對聯輯錄】
◎ | 龍唫,虎嘯。觀音殿廊牆。 |
◎ | 聽經,參禪。(橫批:聞道)西方三聖殿聖像座。 |
◎ | 引西方,歸樂國。三寶佛塔外牆。 |
◎ | 透凌霄,通雲漢。三寶佛塔外牆。 |
◎ | 敬惜字紙,功德無量。惜字亭。 |
◎ | 奕世綿昌,靈魂永聚。三寶佛塔外牆。 |
◎ | 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西方三聖殿神桌。 |
◎ | 佛日增輝,法輪常轉。雲板、觀音殿門扇、西方三聖殿鐘。 |
◎ | 五千年道統,億萬年薪傳。惜字亭。 |
◎ | 欲通古今事,須讀聖賢書。惜字亭。 |
◎ | 聖主求高士,賢人釣渭濱。觀音殿內牆。 |
◎ | 禪位稱堯帝,耕田○舜君。觀音殿內牆。 |
◎ | 一正破萬邪,萬邪歸一正。廟埕七星墜地。 |
◎ | 禹門隨變化,雲裡任飛騰。觀音殿龍邊廊牆。 |
◎ | 風聲振谷峰,嘯響驚群獸。觀音殿虎邊廊牆。 |
◎ | 山泉和月煮,野菜帶雲挑。超峰歷史文物室內牆。 |
◎ | 佛眼觀人心,天眼助人願。(橫批:七星墜地放光明)廟埕七星墜地。 |
◎ | 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五觀堂內牆。 |
◎ | 娑婆名剎是風雲,放下提起是佛法。內壇內牆。 |
◎ | 崗上祥光照法界,岩間德水惠蒼生。龍目井中柱。 |
◎ | 報親不如紅日近,恩制惟坐白雲深。報恩塔柱聯。 |
◎ | 普濟群生成佛性,同登寶塔證禪心。普同塔柱聯。 |
◎ | 蓮接雲霄空世界,花生寶塔照禪心。蓮花塔柱聯。 |
◎ | 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淨土壇門柱。 |
◎ | 借問本來無一物,更從何處悟三生。超峰歷史文物室內牆。 |
◎ | 寄情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晉帖中。超峰歷史文物室內牆。 |
◎ | 廣集人天勝妙趣,緣修法界悟真機。(橫批:廣結菩提緣)登妙覺門背面中柱。 |
◎ | 觀空有色聽世音,佛法無邊傳道祖。(光緒六年郡職員李朝清謝)觀音殿附壁柱。 |
◎ | 巖壑猶奇藏蕭寺,岡陵挹秀聚鳳山。(光緒六年庚辰郡職員李朝清謝)觀音殿附壁柱。 |
◎ | 弘法流傳名山生色,住持得主古寺當新。超峰歷史文物室內牆。 |
◎ | 熊耳峰頭運神留隻履,少林寺裏傳法度迷情。西方三聖殿邊龕。 |
◎ | 權掌幽都珠照天堂路,發弘誓願錫揮地獄門。西方三聖殿邊龕。 |
◎ | 崗岩壯麗幽香生淨境,山谷精華佳景照叢林。(橫批:超峰雲外聽鐘聲)龍邊寮房門柱。 |
◎ | 超塵逸俗綠葉常應翠,峰秀巒高桂圓永飄香。(橫批:靜裡乾坤不計秋)虎邊寮房門柱。 |
◎ |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客堂內牆。 |
◎ | 了世了緣了生死超三界,空法非法亦非真真如理。三寶佛塔牆柱。 |
◎ | 超脫凡真生化慧生六丈,峰巒高峻大觀世界三千。(光緒乙酉花月大湖廩生顏麟○敬書以獻)超峰歷史文物室內牆。 |
◎ | 龍降虎伏天上人間堪受供,海闊雲高神通正定任飛行。羅漢殿門柱。 |
◎ | 超群絕倫祗就世閒空色相,峰回路轉要扵言下澈真言。觀音殿封柱。 |
◎ | 親聆四諦了解真空興利濟,漏盡九天護持古剎聳聲名。羅漢殿門柱。 |
◎ | 勝地登臨契豁襟懷蠲俗慮,芳亭憑眺近多阡陌遠汪洋。六合亭圓柱。 |
◎ | 西方大聖金臂流光垂接引,我等慈尊玉毫現瑞照昏衢。西方三聖殿中龕。 |
◎ | 妙法弘宣願眾生同離火宅,覺輪大轉隨吾佛共入玄門。登妙覺門正面中柱。 |
◎ | 超越莊嚴何處非祇園精舍,峯崇廻向此間即慧海慈航。超峰歷史文物室內牆。 |
◎ | 超越絕人寰三寶莊嚴成淨土,峰巒開佛境十分普濟度迷津。超峰歷史文物室內牆。 |
◎ | 超拔眾生無非法雨慈雲隨地献,峯高群嶽盡是蓮花貝葉遍巖香。(光緒十年甲申花月穀旦臺郡百昭堂弟子杜順德號王金德成仝敬献印 印)觀音殿中龕。 |
◎ |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證菩提道鏡面牆。 |
◎ | 超脫塵念見色聞香盡是無生說法,峰嶺下望醒迷覺昧好從此地安禪。西方三聖殿左門門柱。 |
◎ | 福境常明萬境齊彰舉足跨登無礙地,慧澄寂照五蘊幻息挺身躍進逍遙天。西方三聖殿中右門門柱。 |
◎ | 超越古今根塵不著浩浩迷津登覺岸,峰頭明月山谷青風如如他境證禪心。西方三聖殿廊柱、西方三聖殿右門門柱。 |
◎ | 超域禮善提法戴蔣公禪門創建功宗一,峰巒屏古寺恩周寰宇覺路宏開照大千。外山門中柱。 |
◎ | 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應現人間頻施教化,淨剎儼如西方勝景震聞騷客共仰祗園。西方三聖殿金柱。 |
◎ | 殿宇巍峨深谷聞梵音悟覺浮生元是夢,檀香縹緲高峯警俗念好將佛法作依歸。西方三聖殿金柱。 |
◎ | 淨土清幽蓮座擁祥雲一塵不到菩提地,禪關寂靜檀林施法雨萬善同歸般若門。西方三聖殿前檐檐柱。 |
◎ | 心燈長明瞻寶像莊嚴五蘊皆空諸苦度,洪鐘遠叩醒塵寰迷夢六根清淨證真常。西方三聖殿中左門門柱。 |
◎ | 佛教豈有他但能色相俱空何須別來南海,法門原無二倘使根塵清淨此處即是西天。西方三聖殿中門門柱。 |
【住持簡介】
超峰寺的前身為超峰石觀音亭,清乾隆六年(1741)之前由開山住持僧人紹光募緣興建。明永曆十九至三十四年(1665-1680)由沈光文所建的普陀幻住庵,可能就是日後的超峰寺,法號超光的沈光文也可能是開山僧侶紹光。根據曾景來日治昭和十三年(1938)〈臺灣佛教資料─赤山の龍湖巖─大崗山と超峰寺〉的說法,超峰寺第一代住持為紹光禪師,第二代為端純,第三代為省輝,以下不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住持為淨心。日治明治三十六年(1903)管理士紳禮請開元寺監院永定法師兼任住持,當時管理人除了蘇德成、蔡標,還有永定法師。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永定法師圓寂後,管理人旁落在家人,民國35至66年管理人為陳豹,但後兩年時間,陳豹就將主導權交給法智法師。經由陳豹主導權的轉移及眾人支持,民國66年法智法師才得以住持兼管理人。民國68年擬定超峰寺組織章程,建立超峰寺管理人制度,明定住持亦是法定管理人。以上簡述管理人及清朝時期所知住持,以下介紹大崗山派祖師與重興時期迄今之歷任住持。
◎開派祖師導師義敏法師(1875-1947),法名寬敬,字號義敏,比丘,俗名周春木,生於清光緒元年(1875)1月1日,嘉義縣人。7歲出家依斗六真一堂張正師回向佛道,16歲禮臺南開元寺第38代住持妙諦禪師受出家戒。日治明治二十九年(1896)法師22歲,前往福建鼓山湧泉寺禮如蓮法師受菩薩戒,三年後返臺,仍居開元寺,明治四十一年(1908)正式揮別開元寺,和徒弟永定法師駐錫超峰寺,參與永定法師重建超峰寺與龍湖庵創建工程,合力開創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四大法派之一的大崗山派。明治四十四年(1911)住持嘉義清華山觀音亭。日治大正二年(1913)擔任嘉義彌陀寺住持,進行該寺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受地震毀損後的第一次重修。大正三年(1914)將觀音亭更名為德源禪寺,大正十年(1921)接受蔡陣先生禮請擔任彰化二水蓬萊山碧雲寺首任住持。日治昭和元年(1926)卸任德源禪寺住持。昭和十五年(1940)接受杜忠安居士禮請擔任茄萣鄉白雲堂首任住持,同時將山堂命名為靜林山白雲堂。
昭和十六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兩年後大崗山被日本政府列為軍事重地,山上寺院被要求於昭和十八年(1943)9月前遷移,昭和十七年(1942)8月1日大崗山六大寺院因為遷移案上遞陳請書,協議超峰寺、龍湖庵、蓮峰寺、淨蓮堂四所寺院合併為大超峰寺,昭和十八年(1943)9月30日四所寺院僧尼移轉至第三候補地──岡山郡阿蓮庄岡山營土名茄苳腳(現在的新超峰寺),開派祖師也是精神導師義敏法師隨同下山,鎮寺古觀音聖像也一併帶到新寺供奉,部分僧尼則遷至臺南大仙寺。
![]() ▲開派祖師導師義敏法師 |
![]() ▲重興第一任住持永定法師 |
![]() ▲重興第二任住持開吉法師 |
義敏法師一生專心佛事,弘法度眾,心念堅定,守戒嚴謹,恆以慈悲愛語接引後學,慈威並濟。廣結法緣,生性喜歡雲遊,經常駐錫前述住持寺院與高雄龍泉寺、屏東東山寺和映泉寺。晚年雖年逾古稀,寢具被帳、泡茶接客等生活一切所需,親自料理,不敢勞煩他人,待人親切和藹,堪稱臺灣佛教僧侶典範。民國36年6月5日(農曆4月17日)坐化於新超峰寺,世壽73。
◎重興第一任住持永定法師(1877-1939),法名宏淨,字號永定,比丘,俗名林蕃薯,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臺南廳西港堡塭仔內庄蚶寮人,日治明治二十九年(1896)在家鄉皈依齋教龍華派,明治三十一年(1898)禮開元寺義敏法師披剃出家,其後住開元寺,任監院兼住持職務。明治三十六年(1903)永定法師不忍見超峰寺古剎凋零,在玄精法師接任開元寺住持,自己恢復監院身分後,答應兼任超峰寺住持,為超峰寺重興第一任住持。其時永定法師協助玄精法師重修開元寺大殿工程,對其傑出表現,開元寺寺史銘感其辛勞和奉獻。工畢往來大崗山,整理超峰寺。明治四十一年(1908)永定法師將戶籍由開元寺遷到超峰寺,開始以超峰寺為發展中心,企圖建設超峰寺為禪宗叢林,和導師義敏法師合力開創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四大法派之一的「大崗山派」。是年募款重修觀音殿,顧慮尼僧與優婆夷無適合清修場所,於是在山南綠林幽處購地,築數間茅庵作為女眾棲身修養處所,並以其地似龍隱碧湖,取名龍湖庵,永定法師為龍湖庵開山住持兼管理人。日治大正元年(1912)擴大募款,增築迴廊層樓供香客居住。由於地方當局鋪設輕便鐵道,來超峰寺遊人甚多,香客樓不敷使用,加上管理人與地方官員擬招徠騷人逸士型觀光客蒞臨,大正四年(1915)費金800元興建內地式休憩所,設置總舖疊席與浴室廚房,同年年底完工,取名靜山館。大正七年(1918)將龍湖庵改建為較堅固的磚瓦房,寺貌煥然一新,同年於龍湖庵開始實行領執制。大正九年(1920)派永智法師到大陸,聘請會泉法師來山教授禪修念佛儀規,大正十年(1921)於龍湖庵設五堂功課儀軌,大正十三年(1924)住眾議定同住清規30條,正式立安單之制,禪林之制逐漸完備。
大正十一年(1922)4月4日南瀛佛教會成立大會,法師被會長指定擔任高雄州理事。大正十三年(1924)建三寶佛塔──普同、報恩、蓮花三座佛塔,為僧尼納骨塔。大正十五年至昭和六年(1926-1931),法師由龍湖庵方面負責,從山上到山下開闢一條汽車道,花總工程費四萬五千餘元,徹底解決交通問題(昭和三年3月開始有汽車直通山上),並花總工程六萬七千餘元增築龍湖庵通天閣、齋堂和女客房。除了方便朝山之途外,法師致力增強道場神聖性。大正十五年(1926)永定法師欲增築大雄寶殿──三寶殿,受五州知事允許可募緣全臺,設計費預算12萬5千圓,日治昭和三年(1928)應募額已超過,陸續建設三寶殿與兩廊、法堂、禪堂、客堂及其周邊工程,總工程經費約15萬圓。昭和八年(1933)永定法師當選臨濟宗妙心寺派連絡寺廟高雄州宗務委員,同年超峰寺成為該派連絡寺廟高雄州本部。昭和十四年(1939)2月,臨濟宗妙心寺計畫在大崗山設立該派佛教學院,11日此事由東海宜誠和尚召集相關者商量,決議4月中開辦大崗山佛教專修道場,所需工程費由超峰寺提供4千圓以供支出。永定法師性情溫良忠厚,沉默寡言,辦事精明能幹,禪定很好,常說:「說不盡、做不完、沒幾樣、一切都是空」,就在講臺上打坐入定,是個多做少說,淡泊名利的法師。日治時期永定法師基於時勢,代表超峰寺參加臨濟宗妙心寺派下推動的聯絡寺廟,捐錢出借場地,但是甚少參與其相關活動。深受中國閩南佛教傳統影響,認同會泉法師所依循的宗風與佛教儀規,積極參與臺灣本土佛教界,特別是南瀛佛教會早期活動。曾當選南瀛佛教會臺南州創立委員、南瀛佛教會幹事、理事,為南瀛佛教講習會員(講師),被指派為全島佛教講演會高雄州委員,與開元、法華、竹溪三寺創設振南佛學院,昭和十四年(1939)6月8日(農曆4月21日)圓寂,世壽63。
◎重興第二任住持開吉法師(1886-?),俗名梁牪,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12月27日,阿蓮庄青旗村人。早年禮超峰寺住持永定法師披剃出家,日治明治四十二年(1909)同母親永貴尼師與兩名妹妹──梁珠記(日後的開善尼師)、梁猛在阿蓮庄大崗山山麓,也就是蓮峰寺現址山下約100公尺處搭蓋茅蓬數間,開山創建蓮峰寺的前身。開山住持永貴尼師往生後,由開吉法師繼任蓮峰寺第二任住持。
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農曆4月21日,超峰寺重興第一任住持永定法師圓寂,之後由開吉法師繼任超峰寺第二任住持,承擔改造大崗山派的重責大任。昭和十六年(1941)迎奉日本天皇聖壽金牌安置於蓮峰寺,同年5月5日起,於蓮峰寺舉辦六個月一期的尼僧講習會,講習科目有:修身、教義、國語佛教史、法式梵唄、裁縫等。是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兩年後大崗山被日本政府列為軍事重地,山上寺院被要求於昭和十八年(1943)9月前遷移,昭和十七年(1942)8月1日大崗山六大寺院因為遷移案上遞陳請書,當時協議超峰寺、蓮峰寺、龍湖庵、淨蓮堂四所寺院合併為大超峰寺。昭和十八年(1943)9月30日四所寺院僧尼移轉至第三候補地──岡山郡阿蓮庄岡山營土名茄苳腳(現在的新超峰寺),開吉法師擔任大超峰寺(仍慣稱超峰寺)首任住持。大超峰寺僧尼在戰後,有部分寺眾回山上重建原超峰寺,部分寺眾則仍住在山下,於是有新、舊超峰寺區別,舊超峰寺仍慣稱超峰寺。臺灣光復後,民國34年12月開吉法師將新超峰寺住持職位交給開參法師。民國35年回大崗山領導寺眾重建蓮峰寺,同時擔任住持。戰後初期蓮峰寺的寺務經費,主要是靠約半甲的自耕地收入來維持,民國46年增建拜亭一座,民國47年增建二樓客廳、禪房等建築。開吉法師圓寂後(民國51年9月19日仍有披剃弟子出家紀錄),由開善法師繼任住持,開吉法師忌辰為農曆9月2日。
◎重興第三任住持開照法師(1888-1972),比丘,俗名林丁福,生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屏東長治竹葉人,日治明治三十七年(1904),法師16歲,禮超峰寺住持永定法師披剃出家。曾往大陸鼓山學習,於天童寺受具足戒後,在該寺住兩年。經遊學南海普陀山六個月、泉州勝天寺二個月、廈門南普陀寺佛學院深造三年,然後回超峰寺。民國34年(一說為37年)率領僧眾回山上重建超峰寺,以中興祖庭為己任,擔任重興第三任住持,首修前殿和兩邊廂房。民國42年5月至44年5月擔任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高雄縣支會理事長,民國45年秋再增建後殿和禪房,工程於民國47年竣工。民國48年開照法師退居至飛來岩閉關三年,禮請開參法師回山兼任重興第四任住持。民國61年圓寂,僧臘70,世壽85。法師為人忠厚老實,於常住事務任勞任怨,自出家後一生精進修道。
◎重興第四任住持開參法師(1893-1975),法名惟學,字號開參,比丘,俗名吳諱石,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10月10日,高雄縣阿蓮鄉崙子頂人。日治明治三十三年(1900),法師8歲,由開照法師引進,禮超峰寺住持永定法師為剃度恩師,其後一直跟隨在永定法師身邊學習,每日苦勞工作,朝暮禮佛以誦經為家務,從未曾間斷。明治四十四年(1911),法師19歲,閉關於超峰寺北端三合洞閱藏,禪定讀經。日治大正三年(1914),法師22歲,航海至福建省福國寺,求受具足戒,成為一名正式的比丘,返臺後,又住三合洞閱藏說法數年。
民國34年12月開吉法師將新超峰寺住持職位交給開參法師。民國35年,大仙寺當家施烏拋居士禮請開參法師主持寺務,於是開參法師離開新超峰寺,晉山大仙寺。開參法師為開闢新道場,效法永定禪師重建大崗山的精神,四處奔走化緣,在大雄寶殿之後,開山闢地,挖土砍木,徒手興建了觀音殿、三寶殿、南北塔、寮房、客廳等建物及寺後公園。在物資缺乏的環境下,開參法師親自率領寺眾,以其雙手一磚一瓦的砌建起來,今日大仙寺有此堂皇梵宇、玻璃寶地,皆是開參法師以血汗所成就的大功勳。民國41年冬天,法師推動了戰後全臺第一次的傳戒會,出家戒子共175人,在家戒子三百餘人,道場莊嚴盛大,為當時全省一大盛事。民國48年開照法師退居至飛來岩閉關三年,禮請開參法師回山兼任重興第四任住持。其後又兼坔埔圓覺寺住持。因此,開參法師在名義上兼了四個道場的住持。大部分時間駐錫大仙寺,親自領眾共修。平日修持以禮佛打坐為主,特重身教,說法多出於金剛經,但有時答非所問似具禪機,由弟子們自己去參悟。民國51年開參法師為紀念永定法師圓寂二十週年,特別舉辦超峰寺第一次三壇大戒傳戒活動,當時求戒戒子多達五百多位,創下民國41年以來傳戒活動參加人數最多的記錄,盛況空前。開參法師自己在大仙寺東邊500公尺處山腰,建一間三坪大的草寮,民國57年以後,法師常至草寮打坐,很少回大仙寺,日用飲食由弟子打點上山供養。民國58年77歲時,深識全臺好風景,意欲觀光攬勝,帶弟子二十多人,步行全島75天後返回大仙寺。民國64年3月15日,法師83歲,意欲二度下山,行腳弘法,隨眾30人,夜宿樹下,糧食行旅各自攜帶,不麻煩十方善信,亦不打擾各地寺院,同年3月27日於高雄縣六龜鄉發生車禍圓寂,僧臘76,戒臘62,世壽83。法師生具夙根,篤實敦厚,為人爽朗,羅漢眉,慈悲善眼,能經能文,吟詩作偈,出口成章,說法流利,辯才猶如舍利子。苦勞一生,似同百丈祖師之願力。身體健康,精神清朗,一生少疾厄,有疾病者,不需就醫服藥,自然而癒。至老年,仍每日以鋤頭為良伴,隱跡岩洞,避囂塵以養性,吃菜根以果腹,逍遙自在。一生行誼利益無數眾生,實乃當代得道高僧,眾人景仰。
![]() ▲重興第三任住持開照法師 |
![]() ▲重興第四任住持開參法師 |
![]() ▲重興第五任住持法智法師 |
◎重興第五任住持法智法師(1933-2003),法名法智,字號圓如,比丘,俗名賴飛真,生於日治昭和八年(1933),臺南縣白河鎮新厝人,父親賴公蹺,母親林柳。法師幼具善根,6歲喪母,9歲時隨父親至白河大仙寺,禮心助法師披剃出家為沙彌,17歲時至超峰寺。民國45年經由圓賢法師介紹,依止高雄市隆峰寺心正法師,同年於屏東東山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為道源大法師。民國46年元月就讀十普寺中國佛教三藏學院,之後繼續於臨濟寺佛教研究所進修,親近白聖法師研讀佛學六年,奠定法師爾後領眾弘法教化的根基。畢業後回超峰寺常住,歷任知客、維那職事。任職期間,克盡職守;閒暇之餘,修學佛法,以深入淺出方式與住眾研習開示,深獲寺眾愛戴。民國61年,40歲時,被一致推舉為超峰寺監院。
民國64年3月27日,超峰寺重興第四任住持開參法師不幸因車禍別世,法智法師暫代住持職位,民國66年元月復經信徒大會推選為超峰寺第四代(重興第五任)住持,同年3月舉行陞座大典。法智法師晉任住持後,銳意翻修寺內老舊建築。鑑於法務繁忙,原有殿堂不敷使用,在保存古蹟莊嚴風貌原則下,著手整建超峰寺。經歷十年辛苦規劃,寺貌煥然一新,先後完成十大閻王殿、西方三聖蓮池海會、牌樓、大悲樓、寮房、證菩提道──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等建築。整建超峰寺期間,為發揚佛學嘉惠學子,民國67年7月16日起連續三年舉辦大專青年佛學講座,獲得參與活動青年熱烈迴響與好評。民國68年擬定超峰寺組織章程,建立超峰寺管理人制度,明定住持亦是法定管理人。民國69年創建觀音中醫診所,經常舉辦義診救濟貧困,受惠者不計其數,深得鄉民推崇。民國72年興建現代化三層大樓,提供寺眾及鄉民一處活動聯誼場所。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除定期於超峰寺舉辦敬老活動外,民國76年5月1日創立觀音慈善會,推動救助貧困、冬令救濟、疾病醫療、急難救助、義診施藥五大會務。民國77年暑假開始,舉辦兒童佛學夏令營活動,將佛陀慈悲濟世精神深植於兒童心中,廣獲各界稱頌。同年為了擴大弘法基業,6月親自動土,民國78年動工將超峰寺後老舊三寶殿拆除重建,民國79年12月5日舉行西方三聖寶殿落成典禮,典禮中將各方捐款100萬元,捐出作為創建玄奘大學的基金,法師為佛教興學的義舉,贏得與會信眾大德一致讚揚。之後興建九層禪學大樓,民國89年設立觀音佛學圖書館,民國90年成立超峰歷史文物室。超峰寺經過法智法師二十餘年大刀闊斧莊嚴道場,奠定中興根基。
法智法師於民國71年當選高雄縣佛教會第14屆理事長,熱心教務,積極參與佛教界各項弘法活動,曾任高雄縣佛教會第14、15屆理事長,台灣省佛教會第19、20屆理事長,中國佛教會第13、14屆常務理事,南華大學榮譽董事,大崗山義永法脈聯誼會會長等職務,致力推動住持即法定管理人制度。民國79年8月4日靜修寺信徒代表大會推選法智法師擔任靜修寺第七任住持,同時兼任管理人,是年8月15日法師正式接任,9月25日舉行晉山大典。民國81年12月訂定靜修寺組織章程,將靜修寺納入大崗山超峰寺派下,成為相關寺院。法師積極栽培寺內人才,計畫整建靜修寺作為日後創辦佛學院的基地,於是開始靜修寺一連串的建設工程。民國82年觀音亭與普陀岩觀音洞完工,同年擬將靜修寺改稱智峰寺,民國84年10月雲水堂竣工,民國85年大悲殿與念佛堂落成,民國87年10月四大名山塑像完竣,民國89年5月建造牌樓,民國91年10月地藏殿落成。除了進行靜修寺硬體建設外,法師並全額補助學費,送一批弟子赴國內外大學進修深造。民國85年法智法師被禮請擔任路竹鄉道隆寺重興第三代住持,民國88年9月接受禮聘擔任大寮鄉靜修禪寺住持。法師一生行事以老實修行為根基,凡事以身作則,兩堂課誦、過堂用齋、出坡作務都親自參與。晚年日常生活均親自料理,不敢勞煩他人。待人親切和藹,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廣受大眾愛戴,堪為佛教界之楷模。民國92年7月28日(農曆6月29日)深夜安詳圓寂於超峰寺般若講座,僧臘63,戒臘48,世壽71。
◎重興第六任(現任)住持天池法師,法名印慧,字號天池,比丘,俗名鄭光原,生於民國59年,臺南市人。襁褓時就與超峰寺結下佛緣,當時他的外婆在超峰寺出家,小時候經常跟隨家人上山探親,超峰寺成了童年深刻的記憶。高中時代,父親禮請臺南開元寺久定法師至家中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由是對經典中的微言大義產生濃厚興趣。求學階段,他便每週自發抽空研讀、聽講佛經,同時不會因為研究佛理而延誤功課,反而因為接觸佛法的關係,心情更平穩,專注力更集中,讓他在準備功課上得心應手,並且因為對人生的體悟漸增,對經典中的道理瞭解更多。
民國84年取得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民國85年服完兵役後,民國87年8月10日於超峰寺禮住持法智法師披剃出家,同年於阿蓮光德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為淨心長老。由於深覺佛法的奧妙,加上法智法師為了積極栽培超峰寺內人才,曾全額補助學費送一批弟子赴國內外大學進修,天池法師因此機緣進入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進修碩士學位。民國92年7月28日,法智法師圓寂,生前立下遺囑,指派當時年僅34歲的天池法師接任重興第六任住持。天池法師在諸山長老和親朋好友扶持下,歷經近四年磨練後,通過各方嚴峻的考驗,深刻體驗到成長的喜悅,超峰寺於民國96年6月9日為其舉行方丈陞座大典。同年法師在指導教授王惠雯、蔡耀明老師指導下,完成〈「無住懺悔」之研究──以《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為主〉碩士畢業論文。
天池法師接任住持後,有感於超峰寺出家僧眾有八十多人,平均年齡六十多歲,叢林道場面積廣達十多公頃,平日的管理維護人力相當吃緊,除了致力維護寺院團隊精神的優良傳統外,並運用現代電腦科技改革寺務和弘法,使新舊之間得以取得平衡,相互增長。同時觀察到寺院的型態正隨著社會環境改變,出家僧眾逐漸凋零,少子化的結果,造成出家眾人數日益稀少,年輕修行者比較吃不了苦,法師致力帶領大崗山超峰寺,進行「培育僧才」和「道場年輕化」的改造。民國98年6月擔任高雄縣佛教會第21屆理事,民國102年5月續任大高雄佛教會第22屆理事,積極推動佛教會務,經常擔任大型法會活動主法和尚。
▲重興第六任(現任)住持天池法師
【參考資料】
◎ | 劉良璧重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741,2005複印。 |
◎ | 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747,2005複印。 |
◎ |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894,2007複印。 |
◎ | 不著撰人,《庶務ニ関スル書類缀》,阿蓮庄:超峯寺,1943。 |
◎ | 世佛雜誌社編輯,《超峰寺傳承史》,高雄:大崗山超峰寺,1993。 |
◎ | 江燦騰著,《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2001。 |
◎ | 王見川,〈光復前的大崗山超峰寺──兼談其派下寺院〉,在《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博揚文化,2004),頁225-268。 |
◎ |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編審,《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下),臺北:中國佛教會,2010。 |
◎ | 現任住持釋天池法師民國99年8月10日口述。 |
【訪查紀錄】民國99年8月10日郭永坤採訪、撰稿。
附錄2:臺灣干支序數與年號紀年對照表
甲子01鼠年 康熙23(1684) 乾隆09(1744) 嘉慶09(1804) 同治03(1864) 大正13(1924) 民國73(1984) |
甲戌11狗年 康熙33(1694) 乾隆19(1754) 嘉慶19(1814) 同治13(1874) 昭和09(1934) 民國83(1994) |
甲申21猴年 康熙43(1704) 乾隆29(1764) 道光04(1824) 光緒10(1884) 昭和19(1944) 民國93(2004) |
甲午31馬年 康熙53(1714) 乾隆39(1774) 道光14(1834) 光緒20(1894) 民國43(1954) 民國103(2014) |
甲辰41龍年 永曆18(1664) 雍正02(1724) 乾隆49(1784) 道光24(1844) 明治37(1904) 民國53(1964) |
甲寅51虎年 永曆28(1674) 雍正12(1734) 乾隆59(1794) 咸豐04(1854) 大正03(1914) 民國63(1974) |
乙丑02牛年 康熙24(1685) 乾隆10(1745) 嘉慶10(1805) 同治04(1865) 大正14(1925) 民國74(1985) |
乙亥12豬年 康熙34(1695) 乾隆20(1755) 嘉慶20(1815) 光緒01(1875) 昭和10(1935) 民國84(1995) |
乙酉22雞年 康熙44(1705) 乾隆30(1765) 道光05(1825) 光緒11(1885) 昭和20(1945) 民國94(2005) |
乙未32羊年 康熙54(1715) 乾隆40(1775) 道光15(1835) 光緒21(1895) 民國44(1955) 民國104(2015) |
乙巳42蛇年 永曆19(1665) 雍正03(1725) 乾隆50(1785) 道光25(1845) 明治38(1905) 民國54(1965) |
乙卯52兔年 永曆29(1675) 雍正13(1735) 乾隆60(1795) 咸豐05(1855) 大正04(1915) 民國64(1975) |
丙寅03虎年 康熙25(1686) 乾隆11(1746) 嘉慶11(1806) 同治05(1866) 昭和01(1926) 民國75(1986) |
丙子13鼠年 康熙35(1696) 乾隆21(1756) 嘉慶21(1816) 光緒02(1876) 昭和11(1936) 民國85(1996) |
丙戌23狗年 康熙45(1706) 乾隆31(1766) 道光06(1826) 光緒12(1886) 民國35(1946) 民國95(2006) |
丙申33猴年 康熙55(1716) 乾隆41(1776) 道光16(1836) 明治29(1896) 民國45(1956) 民國105(2016) |
丙午43馬年 永曆20(1666) 雍正04(1726) 乾隆51(1786) 道光26(1846) 明治39(1906) 民國55(1966) |
丙辰53龍年 永曆30(1676) 乾隆01(1736) 嘉慶01(1796) 咸豐06(1856) 大正05(1916) 民國65(1976) |
丁卯04兔年 康熙26(1687) 乾隆12(1747) 嘉慶12(1807) 同治06(1867) 昭和02(1927) 民國76(1987) |
丁丑14牛年 康熙36(1697) 乾隆22(1757) 嘉慶22(1817) 光緒03(1877) 昭和12(1937) 民國86(1997) |
丁亥24豬年 康熙46(1707) 乾隆32(1767) 道光07(1827) 光緒13(1887) 民國36(1947) 民國96(2007) |
丁酉34雞年 永曆11(1657) 康熙56(1717) 乾隆42(1777) 道光17(1837) 明治30(1897) 民國46(1957) |
丁未44羊年 永曆21(1667) 雍正05(1727) 乾隆52(1787) 道光27(1847) 明治40(1907) 民國56(1967) |
丁巳54蛇年 永曆31(1677) 乾隆02(1737) 嘉慶02(1797) 咸豐07(1857) 大正06(1917) 民國66(1977) |
戊辰05龍年 康熙27(1688) 乾隆13(1748) 嘉慶13(1808) 同治07(1868) 昭和03(1928) 民國77(1988) |
戊寅15虎年 康熙37(1698) 乾隆23(1758) 嘉慶23(1818) 光緒04(1878) 昭和13(1938) 民國87(1998) |
戊子25鼠年 康熙47(1708) 乾隆33(1768) 道光08(1828) 光緒14(1888) 民國37(1948) 民國97(2008) |
戊戌35狗年 永曆12(1658) 康熙57(1718) 乾隆43(1778) 道光18(1838) 明治31(1898) 民國47(1958) |
戊申45猴年 永曆22(1668) 雍正06(1728) 乾隆53(1788) 道光28(1848) 明治41(1908) 民國57(1968) |
戊午55馬年 永曆32(1678) 乾隆03(1738) 嘉慶03(1798) 咸豐08(1858) 大正07(1918) 民國67(1978) |
己巳06蛇年 康熙28(1689) 乾隆14(1749) 嘉慶14(1809) 同治08(1869) 昭和04(1929) 民國78(1989) |
己卯16兔年 康熙38(1699) 乾隆24(1759) 嘉慶24(1819) 光緒05(1879) 昭和14(1939) 民國88(1999) |
己丑26牛年 康熙48(1709) 乾隆34(1769) 道光09(1829) 光緒15(1889) 民國38(1949) 民國98(2009) |
己亥36豬年 永曆13(1659) 康熙58(1719) 乾隆44(1779) 道光19(1839) 明治32(1899) 民國48(1959) |
己酉46雞年 永曆23(1669) 雍正07(1729) 乾隆54(1789) 道光29(1849) 明治42(1909) 民國58(1969) |
己未56羊年 永曆33(1679) 乾隆04(1739) 嘉慶04(1799) 咸豐09(1859) 大正08(1919) 民國68(1979) |
庚午07馬年 康熙29(1690) 乾隆15(1750) 嘉慶15(1810) 同治09(1870) 昭和05(1930) 民國79(1990) |
庚辰17龍年 康熙39(1700) 乾隆25(1760) 嘉慶25(1820) 光緒06(1880) 昭和15(1940) 民國89(2000) |
庚寅27虎年 康熙49(1710) 乾隆35(1770) 道光10(1830) 光緒16(1890) 民國39(1950) 民國99(2010) |
庚子37鼠年 永曆14(1660) 康熙59(1720) 乾隆45(1780) 道光20(1840) 明治33(1900) 民國49(1960) |
庚戌47狗年 永曆24(1670) 雍正08(1730) 乾隆55(1790) 道光30(1850) 明治43(1910) 民國59(1970) |
庚申57猴年 永曆34(1680) 乾隆05(1740) 嘉慶05(1800) 咸豐10(1860) 大正09(1920) 民國69(1980) |
辛未08羊年 康熙30(1691) 乾隆16(1751) 嘉慶16(1811) 同治10(1871) 昭和06(1931) 民國80(1991) |
辛巳18蛇年 康熙40(1701) 乾隆26(1761) 道光01(1821) 光緒07(1881) 昭和16(1941) 民國90(2001) |
辛卯28兔年 康熙50(1711) 乾隆36(1771) 道光11(1831) 光緒17(1891) 民國40(1951) 民國100(2011) |
辛丑38牛年 永曆15(1661) 康熙60(1721) 乾隆46(1781) 道光21(1841) 明治34(1901) 民國50(1961) |
辛亥48豬年 永曆25(1671) 雍正09(1731) 乾隆56(1791) 咸豐01(1851) 明治44(1911) 民國60(1971) |
辛酉58雞年 永曆35(1681) 乾隆06(1741) 嘉慶06(1801) 咸豐11(1861) 大正10(1921) 民國70(1981) |
壬申09猴年 康熙31(1692) 乾隆17(1752) 嘉慶17(1812) 同治11(1872) 昭和07(1932) 民國81(1992) |
壬午19馬年 康熙41(1702) 乾隆27(1762) 道光02(1822) 光緒08(1882) 昭和17(1942) 民國91(2002) |
壬辰29龍年 康熙51(1712) 乾隆37(1772) 道光12(1832) 光緒18(1892) 民國41(1952) 民國101(2012) |
壬寅39虎年 永曆16(1662) 康熙61(1722) 乾隆47(1782) 道光22(1842) 明治35(1902) 大正13(1962) |
壬子49鼠年 永曆26(1672) 雍正10(1732) 乾隆57(1792) 咸豐02(1852) 大正01(1912) 民國61(1972) |
壬戌59狗年 永曆36(1682) 乾隆07(1742) 嘉慶07(1802) 同治01(1862) 大正11(1922) 民國71(1982) |
癸酉10雞年 康熙32(1693) 乾隆18(1753) 嘉慶18(1813) 同治12(1873) 昭和08(1933) 民國82(1993) |
癸未20羊年 康熙42(1703) 乾隆28(1763) 道光03(1823) 光緒09(1883) 昭和18(1943) 民國92(2003) |
癸巳30蛇年 康熙52(1713) 乾隆38(1773) 道光13(1833) 光緒19(1893) 民國42(1953) 民國102(2013) |
癸卯40兔年 永曆17(1663) 雍正01(1723) 乾隆48(1783) 道光23(1843) 明治36(1903) 民國52(1963) |
癸丑50牛年 永曆27(1673) 雍正11(1733) 乾隆58(1793) 咸豐03(1853) 大正02(1913) 民國62(1973) |
癸亥60豬年 康熙22(1683) 乾隆08(1743) 嘉慶08(1803) 同治02(1863) 大正12(1923) 民國72(1983) |
附錄3:大高雄佛教會所屬寺院團體簡介QR Code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60/60-main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