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賢法師解讀印尼金字塔:婆羅浮屠的寂滅和
說起佛教聖地,人們都會想到印度,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寺卻是位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部、歷史名城日惹(Yogyakarta)西北約41公里的克都峽谷、文池蘭縣附近的丘陵地帶,被稱為「婆羅浮屠(Borobudur)」的佛寺遺址。婆羅浮屠俗稱「千佛塔」,又稱為「印度尼西亞的金字塔」。
婆羅浮屠與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是印度尼西亞佛教建築與雕刻藝術的傑出代表。同時,婆羅浮屠還被收錄入金氏世界紀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有著「石砌的大乘佛教教科書」、「菩薩修行十地山」、「須彌四洲大乘聖境」的美譽。
據說,婆羅浮屠來自梵語(Vihara Buddha Ur),意為「山丘上的佛塔」。也有解釋說「婆羅浮屠」是由梵文的「婆羅」與印尼文「浮屠」兩字組成,「婆羅」意為「寺院」,「浮屠」意為「丘陵」,合起來便是「丘陵上的寺院」。
婆羅浮屠的建造與沉寂
印度尼西亞位於中南半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地跨赤道,國土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被稱為「千島之國」。主要島嶼有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蘇拉威西等。
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間以高原、盆地和平原。火山活躍,地震頻繁,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屬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河流眾多,水量豐沛。
印尼國家歷史悠久。公元4世紀時,爪哇島已先後建立了幾個王國。7世紀時以今蘇門答臘巨港為發祥地,形成室利佛逝王國,商業、文化相當繁榮,對外已有經濟和文化交往,並成為當時的佛學中心之一。
我國唐代高僧義凈三藏到古印度那爛陀寺遊學時,曾經過室利佛逝返回中國,並在他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留下了關於室利佛逝的記載。9-10世紀室利佛逝的版圖擴及印度尼西亞西部各島及馬來半島等地,留下了輝煌的歷史文化。
爪哇島是印尼第二大島嶼,與蘇門答臘島相鄰。它是印尼爪哇民族的發源地,擁有燦爛而悠久的古代文明。
公元8世紀,室利佛逝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中爪哇,其都城就是日惹。夏連特拉王國為弘揚佛教,舉國大興土木,陸續建起了一批陵廟群,如卡拉珊、巴宛、沙里、門突等等,其中以婆羅浮屠佛塔最為著名。
.
婆羅浮屠海拔265米。據說早期的婆羅浮屠周圍有湖床,底部高出湖床15米。這樣的形制結構,與佛教須彌山香水海的宇宙觀是一致的,在佛教世界觀中,中央的須彌山由香水海環繞四周,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涅槃,層層拔高。這與婆羅浮屠塔被證實的結構如出一轍,依建築形式和雕刻內容,整個佛塔分成四個部分:塔基代表「欲界」,方台塔身代表「色界」,圓台塔身代表「無色界」,最上一層的主佛塔,則代表超脫三界的「涅槃」,象徵眾生可由煩惱獲得解脫的四大過程: 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間。前三者又稱「三界」或「迷界」,人只有經過修行,才能層層超越欲、色、無色之三界,從而走出「迷界」,達到「涅槃」的最高境界。據荷蘭學者卡斯帕里斯博士考證,此塔全名為「布彌善帕羅布陀羅」,意為「菩薩修行十地山」,象徵菩薩修行成佛所經歷的十個階位,由此也能相互印證。
當然也有不同觀點。1931年,一位荷蘭藝術家和印度教學者W.O.J .Nieuwenkamp 提出一套理論,認為婆羅浮屠起初是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蓮花。蓮花是佛教藝術中隨處可見的形象,經常作為佛陀的寶座和舍利塔的塔基。婆羅浮屠整座建築似乎呈現一朵蓮花的形象,其中佛像似乎代表著大乘佛教中的《妙法蓮華經》,而塔頂的三層圓台似乎象徵著蓮花瓣。地質學家根據發現的粘土沉積物認為Nieuwenkamp 的觀點可能成立。
這種觀點的合理性還在於,欲界、色界、無色界跟須彌山的結構是相應的,而《妙法蓮華經》描述的世界結構其實和《華嚴經》的結構是一致的,都強調了菩薩修行的十地階位的過程。十地階位的情況,以淺浮雕的方式被雕刻在第三層,內容為善財童子參學五十三位善知識所體現的十地修行全過程;超越十地後佛國的情況被雕刻在第四層,描繪的是善財童子經由五十三參進入法界,從而獲得佛果的過程。
因婆羅浮屠佛塔上沒有記錄建築年代,只能通過比較佛塔地基的浮雕和王室族譜的銘文,推算出始建於8世紀中葉(也有分析說始建於公元750年至850年間或8世紀後半期至9 世紀初)。
說是夏連特拉國王為了收藏釋迦牟尼佛的一部分舍利,動用了幾十萬名石材切割工、搬運工以及木匠,費時50至70年(另一說法是80年),於公元835年竣工。
而關於婆羅浮屠被遺棄,則有多種詮釋。有一種假設認為,爪哇人在公元15世紀轉變為伊斯蘭教徒時遺棄了這座廟宇。另一種理論認為,公元1007年的一次火山爆發引發饑荒,迫使當地居民背井離鄉,也致佛教衰微。
參考爪哇的自然地理環境,可以發現印尼以地震多、火山多聞名於世,500多座火山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島嶼上,其中129座是活火山。
而爪哇島日惹地區更是地震頻發區,據說每年大小地震達千次以上。1007年,婆羅浮屠在一場默拉皮火山大爆發之後,完全被火山灰掩埋起來。當時,日惹市區大部分建築物都毀於地震,而婆羅浮屠卻主體無損,只有個別柱子和石雕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火山爆發雖然是件不幸的事,卻讓大佛塔「因禍得福」逃過了隨後800年可能的人為破壞。因為,不久後印度教的勢力在爪哇興起。在公元13至14世紀,爪哇興起了印尼歷史上最強大的麻喏巴歇王國,伊斯蘭教隨阿拉伯商隊逐漸傳入印尼,到15世紀爪哇當地居民改信伊斯蘭教直到今天,在這些日子裡,爪哇島上的佛教建築已難得一見了。
重見天日的婆羅浮屠
像吳哥窟和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一樣,婆羅浮屠在熱帶叢林的石塊和野草之中荒廢了800多年。
英荷爪哇戰爭之後,英國於1811年至1816年統治爪哇。上尉托馬斯•斯坦福•萊佛士被任命為爪哇副總督(當時英國未設爪哇總督,因此萊佛士是最高行政長官),他對爪哇歷史具有濃厚的興趣。萊佛士穿越爪哇島,記錄和當地居民的交流,並且收集爪哇古董。萊佛士在1814年巡視三寶壟的途中,聽說附近的叢林深處沉睡著一座叫做婆羅浮屠的大佛塔。
萊佛士本人沒能發現這座佛塔,便派遣荷蘭工程師H.C.Cornellius前往勘察。Cornellius 和他的200名屬下花了兩個月時間,才在叢林中開拓出一條通往婆羅浮屠的路。沉睡了近千年的古佛塔顯露真容,不過由於作業量太大,加之佛塔可能坍塌,工程隊沒能全部發掘它。Cornellius向萊佛士報告了他的發現,並附上婆羅浮屠的多幅畫。
1815年,萊佛士回國後,寫成了一部印度尼西亞歷史《爪哇歷史》,書中記載了這次發現。儘管萊佛士在《爪哇歷史》中只用寥寥數句提及此次發現,人們依然將婆羅浮屠的重見天日歸功於他。
1835年荷蘭行政長官Hartmann對婆羅浮屠非常感興趣,他繼續Cornellius的工作,並且最終發掘了整座佛塔。然而Hartmann沒有記錄他的勘察活動——即便傳說他發現了主舍利塔中的大佛。1842年Hartmann 勘察了主佛塔,但人們不知道他發現了什麼。
後來荷蘭東印度政府委任工程師F.C. Wilsen 前往勘探,他在1853年的報告中提到一尊百倍於婆羅浮屠其它佛像的大佛。Wilsen 描繪了婆羅浮屠的幾百幅浮雕,並且研究了佛塔本身,寫下了三篇文章。
此時,荷蘭東印度政府又委任J.F.G. Brumund 詳細研究佛塔,這項任務於1859年完成。Brumund本想發表一篇附有Wilsen繪圖的文章。但是殖民地政府不同意,而Brumund拒絕聽命,因此殖民地政府派遣了另一名學者C. Leemans研究佛塔,他最終基於Wilsen和Brumund提供的材料編輯了一本書。1873年婆羅浮屠的第一本詳細研究作品出版,一年後被翻譯為法文發行。1873年荷蘭籍佛蘭德裔雕刻師Isidorevan Kinsbergen拍下了佛塔的第一張照片。
婆羅浮屠自19世紀初被英荷殖民者相繼發現並挖掘後,雖重見天日,卻難免被各方勢力蠶食。
婆羅浮屠的一些浮雕和裝飾物不時被竊賊和順手牽羊的遊客偷走,並且也曾被當成對外交往的禮物送給來訪的鄰國國王。成千上萬塊石磚被當地居民「借走」,幾十種無價雕刻品成了富人和權勢人家的花園裝飾品。此外,婆羅浮屠的「重生」也遭到伊斯蘭極端主義者的仇視與破壞。
除了「人禍」外,「天災」也光顧過婆羅浮屠。2006年5月7日,一場裡氏6.2級的地震襲擊中爪哇的南部沿海地區,此次地震在日惹造成嚴重的毀壞和人員傷亡,但所幸婆羅浮屠安然無恙、鼎立不倒。
婆羅浮屠的修葺與再現
1882年,荷蘭爪哇殖民地首席文化監察官曾認為佛塔不牢固,建議分解整座佛塔,將浮雕陳列在博物館中。殖民地政府因此委派一位考古學家進行徹底勘查,評價佛塔的實際情況。這位考古學家的報告認為對佛塔情況的擔心不正確,並建議保留佛塔。
接下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爪哇被日本占領,婆羅浮屠在戰火中繼續沉寂。印尼取得民族獨立後,前後幾屆政府都將婆羅浮屠的修復和保護提上議程,但因為工程巨大,實在難以承擔。
1885年,日惹考古學會主席Yzerman發現塔基下面有「隱藏的塔基」,並在1890年-1891年將隱藏塔基的浮雕逐塊拍照。荷蘭東印度政府獲悉之後採取了保護佛塔的必要措施,於1900年設立了一個由三名成員組成的委員會評估佛塔,這三名委員包括:Brandes(藝術歷史學家)、Theodor van Erp(荷蘭皇家部隊工程師)和Van de Kamer(公共事務局建築工程師)。
1902年該委員會向政府提交了一份三個階段的修復建議:第一階段排除直接威脅佛塔穩固的危險,包括修復佛塔的四個角落,加固塔身第一層圍欄,修復若干佛龕、拱門、舍利塔和主圓塔;第二階段包括清理周圍的空地,保證日常維護,並且通過修復地板和排水孔改進排水系統;第三階段包括清理所有鬆動的石塊,清掃塔身第一層圍欄以下的部分,清理錯亂的石塊,修復主圓塔。工程總預算大約48800荷蘭盾。
Theodor van Erp隨後領導修復工程,遵照「原物歸位」的原則於1907年-1911年修復婆羅浮屠。前面的7個月,Van Erp 的工程隊挖掘佛塔周圍的地面,以尋找丟失的佛像頭部和石板,隨後分解和重建了塔頂的3層圓台和舍利塔。同時,Van Erp 發現了其它一些修復佛塔的方法,並且提交了另一份預算34600荷蘭盾的計劃。此後,婆羅浮屠初步恢復了往日的輝煌。
由於經費有限,Van Erp 並沒有解決排水問題。在接下來的15年里,佛塔的牆體受到持續的浸襲而浮雕逐漸出現新的裂痕。Van Erp 在修復中採用的混凝土含酸性成分,這些成分腐蝕了佛塔的其它部分。因此佛塔急需進一步徹底的翻新。
從此之後,人們陸續小規模修復佛塔。1960年代後期,印度尼西亞政府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佛塔的大修。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一項主要修復計劃(據說「號召國際間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聯合了27個國家」),並於1975年-1982年(也有說法是1975年-1987年,多數人說是1973年-1983年)執行了一次徹底的修復工程。此次修復加固了地基,清理了1460片石板,為每一件石塊編號,分解並重新組裝塔身的5層方台,以及通過埋設管道改進排水系統。修復工程還加設了防滲透層和過濾層。這項龐大的工程僱傭了大約600人,進行清除、填滿、修補、灌錫等保護與強化工程。1975年,IBM也加入修復工程,將80萬塊石頭的資料輸入電腦,經過電腦的重新組合和拼裝,總共花費6901243美元(也有說是2000萬美元),用了10年時間,才順利地重拾婆羅浮屠的舊貌。1991年底,飽經天災人禍的婆羅浮屠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據悉,婆羅浮屠修復工程非常成功的關鍵是,儘可能保證佛塔的原始用材,極個別的、因從安全角度考慮實在不行而換上的新石頭,也用白色石灰做上了標記,以提示遊客這一塊石頭不是原來的。
婆羅浮屠的建築形制:世界上最大的法身(曼荼羅)
印尼婆羅浮屠的整體設計和方形各層浮雕的內容,無疑體現了佛教密宗曼荼羅義理,而建築整體結構則是佛教密宗曼荼羅義理的具體而形象的物化體現。
這種由五個同心方台呈角錐體和三個圓台組成的圓錐體及頂部佛塔群組成的建築構造風格,構成了該塔獲「東方金字塔」美稱的關鍵。
婆羅浮屠是一座龐大的階梯式錐形實心建築,沒有門窗,也沒有樑柱,完全用附近河流中石頭砌成,據說造塔用去了200多萬塊石頭(另一說法是220萬塊石頭),光佛塔底層的巨石,每塊就重達一噸。而且是根據印度的窣堵波而建,且試圖在整體上造就一個立體的曼荼羅。
爪哇在佛教歷史上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就在於它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中轉站之一。中國和印度都是佛教大國,中國的僧人要求法,印度的僧人要傳教,然而兩國之間隔著喜馬拉雅山,來往不便,只有兩條路能夠到達,分別是北方玄奘大師走過的絲綢之路和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北方的陸路十分艱險,要跨越帕米爾高原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還經常兵荒馬亂,所以很多僧人選擇了從南方入海,然後經爪哇島北上。
唐代的義凈三藏曾經途經爪哇去印度求法,他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里記載,爪哇有多位印度高僧,所以很多中國僧人從四川和東都洛陽南下至此拜師修行。
當時爪哇最重要的印度高僧莫過於密宗五祖金剛智三藏。密宗,顧名思義就是「秘密的宗派」,傳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對此修行法門密而不傳,直到龍樹菩薩在南印度黑峰山開鐵塔得真傳,密宗才又重興於世。
金剛智三藏是龍樹菩薩的徒孫,精研《金剛頂瑜伽經》,所到之處,必建金剛界大曼荼羅灌頂道場,上起王公下至黎民,無不虔誠禮敬。
金剛智三藏於公元719年來到中國,被唐玄宗封為大唐國師,成為中國密宗的創始人。今天密宗只在兩個地方還有,分別是日本的唐密和西藏的藏密。唐密和爪哇關係很密切,因為密宗五祖金剛智法師和六祖金剛不空法師都是由爪哇去的中國。
後來不空法師傳七祖惠果法師,惠果法師傳日本遣唐僧空海大師,空海大師在日本高野山創立真言宗,是為密宗八祖。藏密也和爪哇大有淵源,因為噶當派的始祖阿底峽大師曾於1013年來到統治爪哇的室利佛逝帝國學佛法20年,然後才去西藏傳教。
密宗在爪哇曾經如此昌盛,婆羅浮屠當然與之脫不了干係。密宗法門雖然深奧,但是外顯的藝術設計,最典型的就是曼荼羅
曼荼羅是梵文音譯,意思是「壇城」,或者說密宗的宇宙方位圖。曼荼羅有兩種,分別是金剛世界和胎藏世界,婆羅浮屠從平面上看,幾乎可以肯定就是一個超大的曼荼羅壇城。
另外,爪哇的民間傳說認為Gunadharma是婆羅浮屠的建築師,人們對他所知甚少。據說,Gunadharma在建造過程中,採用的基本長度單位稱為tala,是人臉上從前額髮際到下頜底部的距離,或者是儘量伸展拇指和中指時兩個指尖的距離。顯然這樣的長度單位因人而異,但佛塔的度量十分精確。
1977年的一次統計發現,佛塔各部分經常形成4:6:9的比例。隨後人們在附近的佛教廟宇Pawon和Mendhut發現了同樣的比例。考古學家猜想這一比例具有曆法、天文和宇宙觀的意義,就像柬埔寨的吳哥窟。
淺浮雕:石砌的大乘佛法教科書
婆羅浮屠佛塔屬於大乘教建築,它承襲了印度笈多王朝典雅文靜的藝術風格,體現了渾圓與穩健的美感,是亞洲乃至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建築之一。
佛塔的建築材料是取自附近河流的約5萬5千立方米的火山石,約200多萬塊安山岩和玄武岩。這些石料被切成合適的大小,由人工運至建築地點,沒有任何粘合劑,石塊之間用榫卯連接。建築完工之後工匠們在石塊上刻下浮雕。
佛塔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統,每個角上都有裝飾著滴水嘴獸的排水孔,整座佛塔共有100個這樣的排水孔。
婆羅浮屠共計10層。除了方形塔基外,它還有4 層迴廊的方形平台、3 層圓台和名為婆羅浮屠之巔的大窣堵坡(聖佛塔),各層平台向上依次收縮,在頂部有一座主佛塔。
塔頂距離地面約42米,據傳,塔頂鐘形大佛龕的尖端曾因觸雷而被毀掉,因而現在高度近35 米。佛塔的頂端為一座巨大的鐘形堵波,直徑9.9 米。
佛塔基地面部分占地1.23 萬平方米,呈四方形,邊長123米。基座上有面積依次遞減的五層方形台,邊長分別為89、82、69、61 米;方形台上又有面積依次遞減的三層圓形平台,直徑分別為51、38、26 米,形成了下方上圓的立體形態,合成佛教至高數字「9」字。
第1層距塔基的邊緣7米,然後每層以2米的差距縮小,留下狹長的走廊。四邊正中都有出入口直通塔頂,總共有32隻石獅子看守。主入口在東邊——婆羅浮屠浮雕上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婆羅浮屠的浮雕藝術極為傑出,塔上的浮雕吸取印度佛教藝術的精華,浮雕的內容主要是佛傳故事以及佛本生故事,猶如一篇講述佛界與人間故事的連環畫,尤其突出的是藝術家能在布滿小孔及微粒的火山石上較好地表現出人體肌膚的柔潤感,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美侖美奐,因此,婆羅浮屠又被譽為「石砌的佛學教科書」。
婆羅浮屠的浮雕風格雖然有一些印度婆羅門教和東南亞佛教石刻藝術的痕跡,但更多的是表現出了爪哇人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和藝術旨趣。風格上與柬埔寨的吳哥窟,以及印度婆羅門教、佛教的石刻都有很大的差別。
婆羅浮屠迴廊和欄杆上,主壁和欄楯間共有4個寬約2米的迴廊,裝飾著精細的淺浮雕,覆蓋了整個表面,在全長約3200米的範圍內,共計有1300幅佛經故事浮雕,1212幅裝飾浮雕。迴廊兩旁石壁上的敘事浮雕順時針分布,而迴廊上的則呈反方向分布。
在婆羅浮屠10層的建築中,塔基周圍建有防護牆,後來又被火山灰掩埋,這個部分象徵佛教中的欲界。這個隱藏的部分是1885年發現的,這部分隱藏的塔基里刻有160幅描繪了真實欲界的浮雕。塔基之上的4層方壇迴廊壁上雕有2672幅浮雕,分別取材於《大業分別經》、《普曜經》、《本生鬘》等大乘經典。
第2層的迴廊浮雕內容為本生、佛傳、譬喻和說法,描繪了釋迦牟尼佛從下生到成道涅槃的全過程;
第3層迴廊主壁題材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歷參圖;
第4層迴廊是善財童子歷參的延續,也有人說是「敘述了善財五十三參修成正果的故事」。3-4層的浮雕,佛陀與菩薩往往與動物飛鳥、舞女樂師、漁民獵人雜處,以及國王和武士、古船和戰爭等。
第5-6層迴廊尚未明了。據悉,可能是《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贊等。
在各方形層的欄杆上,每隔一定距離配置一個向外的佛龕,共432個。龕內各安置一尊大坐佛。婆羅浮屠共有姿態各異的佛像505尊,分置於各層壁龕,每尊佛像均以雙足跏趺的行姿在蓮花座上及塔頂的舍利塔。
第7-9層為無色界,建有72座佛塔,塔內各置一尊與真人一般大小的石雕坐佛像。這些佛像被塔身罩住,人們只能透過塔孔看到「真身」,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如今,多個塔身已被打開,可以看到精美佛像的完整身姿。透過菱形鏤空的塔身,可以看見佛像分別按東、南、西、北、中不同方位,分別作出「指地」、「施與」、「禪定」、「無畏」、「轉法輪」等各種手印,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等各部也是千姿百態,迥然各異,工藝精巧傳神。主佛塔為鍾缽形,直徑10 米,高16 米,塔座雕有蓮花圖案,周圍密封,空無一物。專家猜測,這樣的建造格局是為了表示釋迦牟尼佛修成正果、佛覺悟時的空寂境界。高聳入雲的主塔在三層72座小塔的簇擁下,好似佛光普照人間。
現今的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遺蹟,現在成了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榮耀。而伊斯蘭教最偉大的藝術傑作之一泰姬陵,現在是印度教為主的國家(印度)的輝煌。最神奇的是,印度教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吳哥窟,現在又成了佛教為主的國家(柬埔寨)的象徵。這也許正是佛陀教誨的諸行無常吧!
讚美婆羅浮屠似乎是多數人的心聲。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將它的成就與雅典帕提依神廟媲美,他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中寫道:「大乘佛教在爪哇沒有存在多長時間,但它留下人類最美麗的藝術作品之——婆羅浮屠這座永久性的豐碑。它裝飾在盤旋上升的台階上的淺浮雕,描繪了大乘佛教整個神話和玄學世界的圖景。婆羅浮屠使創立了這個豐碑的短命的夏連特拉帝國得到了永生。」單從人類歷史進程而言,婆羅浮屠的重現,讓這段輝煌歷史得以重現和永生;而永生的不僅僅是這個短命帝國,更是是大乘十地的佛法——通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來完成大乘十地的證悟,最終實現超越及成佛。
據資深的旅行家總結:遊覽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有至少兩種方法。首先,你可以在凌晨4點起床,在日出前趕到婆羅浮屠,在婆羅浮屠頂層欣賞日出。接下來的一整天,你可以慢慢地、仔細地欣賞婆羅浮屠的浮雕和建築藝術。另一種方法同樣須要在凌晨起床,在日出前趕到婆羅浮屠附近的一座小山,從遠處欣賞婆羅浮屠在晨曦中甦醒過來……
從狹窄的樓梯走上婆羅浮屠所在的高台,那種感覺是讓人震驚的,看到這座巨型的佛塔從頭到腳慢慢地展現在你眼前,直到整個龐大的軀體蓋在這座小平原上,任何人的心中都會有種拜服的感覺,不得不對婆羅浮屠宏大的工程、奇巧的構思以及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讚嘆不已。簡直難以想像1000多年前的爪哇人是如何完成這項偉大工程的。
重生的婆羅浮屠召喚著無數佛教徒來到這裡朝拜。每年5月月圓的第一天,印度尼西亞的佛教徒在這裡慶祝衛塞節,紀念釋迦牟尼的誕生、悟道和涅槃的日子。
而非常重要的是,印尼所處的室利佛逝,古代佛國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承載著海上絲路由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海上教交通的樞紐功能,其多元化不光是古代如此,今天依然如此,當婆羅浮屠被發現並且受到聯合國保護以來,已經召喚著無數的佛教徒來這裡朝拜。每年5月月圓的第一天,印度尼西亞的佛教徒在這裡慶祝衛塞節。他們以南傳佛教的方式來紀念衛塞節,紀念釋迦牟尼佛從誕生到悟道的特殊過程,來禮敬這個詳細記錄大乘佛教教義的世界第一佛塔,在這個過程中已沒有了南傳或北傳佛教的區別。
而同時衛塞節是印度尼西亞的國家假日,紀念活動集中於3座佛教廟宇,遊行隊伍從孟督塔寺步行出發,經巴旺塔神廟最後到達婆羅浮屠。對於佛弟子而言,以公共假日來紀念這座菩薩十地修行山,這樣一個大乘佛塔的重生,實為一件具有重要意義和標誌性價值的事。每年在日惹當地,印度尼西亞對於紀念衛賽節的佛陀誕生的國家假日,都會舉辦浩大的紀念活動。這似乎也標誌著南傳佛教的發展,最終也將匯歸大乘佛教的發展因緣。
而在婆羅浮屠建造的三百多年前,法顯大師從附近的爪哇島沿岸登陸,準備航海東歸,但風暴卻將他送到了山東青島的嶗山,他在此處登陸,從而成就了那塊凈土的弘法因緣。
婆羅浮屠是佛教文化的產物,它顯示了一條因佛教傳播而形成的特殊路線,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在文化的交匯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它的出現也許早於橫跨大陸的絲綢之路。許多國家的人民都使用了這條路,其中有印度人、中國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和印度尼西亞人等,都是這條道路上的受益者。
關鍵是,這條道路的存在早於橫跨中印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真正作用的發揮更早。大乘佛教在爪哇沒有存在很長的時間,但它留給人類的最美麗的作品婆羅浮屠,卻是這裡永久性的豐碑。
斯里蘭卡是一個停泊港,那些橫跨印度洋的人一過馬六甲海峽便兵分兩路,或者繞道新加坡,或者沿蘇門答臘和爪哇島海岸航行,然後向北直駛中國南部的廣東。
海上絲綢之路最後從義大利( 羅馬) 延伸到日本( 奈良),把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國海、紅海和波斯灣連接了起來,所以必須以這條極其豐富多彩的海上交易網為背景去看待婆羅浮屠。東南亞海域在公元7世紀和8世紀海事頻繁,在談到印度——爪哇文明史時,特別是在談到某個佛教遺址時,我們不應忘記除印度以外其他國家的文化影響所起的作用。
當人們用現代人的手撫摸著千年前的佛像,就像觸摸著一個久遠的年代。這個莊嚴寧靜的建築會使人們忘掉時間與空間。人類的歷史像流水一樣日夜不息,而人類創造出來的文明卻永恆不朽。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ye924qa.htm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ye924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