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壹、中國 ■留學聖僧玄奘大師

 

  image

 

       玄奘致力譯經事業凡十九年,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所譯經典佔唐代新譯佛典半數以上,其中又以大乘有宗的根本經典為主,並創立法相唯識宗。其重要著作《大唐西域記》,更為中西文化關係史、交通史,提供寶貴的資料,也為我國歷史寫下輝煌的一頁。

 

  集我國最偉大之佛學家、譯經家、外交家、地理學家於一身的玄奘,誠如民國道安法師所讚:「萬古仰完人,大漢聲威揚異域;千秋傳絕學,盛唐文物震全球。」堪稱中國佛學界第一人。

 

    遠紹如來 近光佛法

 

  玄奘大師(西元六○二-六六四),洛陽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法名玄奘。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因精於經、律、論三藏,人稱三藏大師,且因住慈恩寺,又稱慈恩大師。玄奘出身名門望族,祖先歷朝為官,父母早逝,長兄陳素於洛陽淨土寺出家,法號長捷。玄奘自幼從兄誦習經典,嫻熟儒道百家典籍,受其影響甚大。

 

  隋煬帝大業十年(西元六一四),皇帝下詔度僧,准許百姓出家。當時玄奘年僅十三即前往應試,因年幼不合規定,未被允許進入考場,傷心之餘,徘徊考場外不去。當時主考官為大理卿鄭善果,見玄奘小小年紀,相貌莊嚴,器宇不凡,便問道:「你年紀尚小,出家為僧,想要作些什麼呢?」

 

  玄奘立即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要遠紹如來家業,近光佛教大法。」鄭善果嘉賞其對答出眾,破格以沙彌身份錄入僧籍,提取法名玄奘。

 

  玄奘出家後,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法師聽《涅槃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隋唐之際,天下大亂,玄奘隨兄離開鄉梓,開始雲遊訪道,遍歷隴、蜀、趙諸地,參謁宿老,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足跡遍及全國。

 

  武德五年(西元六二二),玄奘於成都定慧寺受具足戒,又學律部。隨後歷遊荊、湘、蘇、皖各地,先後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岳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玄奘發現各處教法異說紛紜,尤其諸漢譯佛典的義理解釋不一,令人莫知所從,於是玄奘發大宏願,決心親至西方取經,追源考證梵文原典以解眾惑。

 

    偷渡出關 九死一生

 

  貞觀元年(西元六二七),玄奘二度上表奏請西行,然當時出國之禁甚嚴,未獲批准。貞觀三年,北方迭遭災荒,人民無以為食,唐太宗遂下詔特准關內人民隨豐自由出關覓食。於是玄奘便混進飢民群,由長安偷渡出關,時年二十八歲。

 

  玄奘抵達涼州(甘肅武威)後,遭人密告,涼州都督奉命將玄奘遣回長安,幸為惠威法師所救,派遣兩位弟子護送,晝伏夜行向西行去,至瓜州(甘肅敦煌)時,二人即因故先後離去。後由胡人石盤陀介紹,得到老胡翁及一匹赤色瘦馬引路,一行三人漏夜出發,三更時分,來到瓠蘆河,玉門關已然在望了。

 

  一日夜晚,玄奘一行人各自休憩,入夜後,玄奘看見石盤陀提刀向他走了過來,未到十步許又退回去,似乎想殺他,滿腹疑團之下,玄奘即起身誦經念觀音菩薩直到天明。次日一早,石盤陀主動向玄奘說:「師父,未來前途險惡難測,沙河阻隔、鬼魔風暴,一經遇著,只有死路一條;又缺乏水草,如果執意前行,也只有死路一條,不如及早回頭吧!」玄奘毫不猶豫地說:「我為求大法而發心西遊取經,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而石盤陀終究不願繼續隨行,玄奘只好同意讓他回去,自己單人獨馬前往迢遙數萬里外的天竺。

 

  玄奘出玉門後,連闖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護祐,逢凶化吉,順利過關。行至莫賀延沙磧--全長八百里的沙漠地,既無樹木水草,也無飛鳥走獸,四顧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馬糞,逐漸前行,並以日月星辰辨認方向。一次,不慎將水囊傾覆,接連四天五夜竟無滴水沾唇,口腹乾燋,幾乎渴死,無力再繼續前進,於是人馬俱臥倒沙中。此時,玄奘仍默念觀音聖號,不曾捨離。復啟告菩薩說:「玄奘此行既不求財利,又不為博取名譽,但為無上正法而來。仰祈菩薩慈念眾生,以救苦為務。」如是默念不已,到了第五夜半,忽覺涼風觸身,通體舒暢有如沐浴寒水般,於是精神大振,眼睛從矇矓中乍得明亮,老馬也起身而鳴。身體既得蘇息,便稍睡一會。

 

  睡夢中,見一護法大神,身長數丈,執戟說道:「既已立志求法,何不精進趕路,臥倒沙中何為?」玄奘聞聲驚醒,再度打起精神西行。前行約二十多里後,到了一處綠洲,打點好人馬的水糧,玄奘再走兩天,終於渡過了沙漠。

 

  離開沙漠,抵達高昌國,國王麴文泰被玄奘求法的壯志所感動,擬禮為國師而強力相留,不放西去。玄奘遂以絕食表明西行的決心,國王不得已,改求與玄奘結為兄弟,又請留在高昌講經一月餘,待玄奘臨行之際,高昌王為其備書信二十四封,以利通行,又附兵馬二十餘騎,沿途照顧護持。

 

  玄奘自高昌西行,為見突厥可汗而繞道西亞,歷睹貨羅國、縛芻國而至活國。此中路程雖極為艱險,但由於前有高昌王護送,後有可汗通告,終於順利走過數十個國家,順利抵達印度。

 

image

 

    參學天竺 名震五印

 

  玄奘進入北印度後,一面旅行,一面參學,在貞觀五年抵達摩羯陀國,留學當時印度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參禮戒賢論師。

 

  玄奘在戒賢門下學習《瑜伽師地論》,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旁及婆羅門教典及印度六派哲學的思想理論,前後共五年。其後,遍遊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寫下《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一百三十八國的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此書被譽為最早的地理名著,對於研究佛教史與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乃至中西交通史,富有極高的價值,直至今日,仍為治印度史地學者之寶典,為國際學術界肯定的一部鉅著。

 

  遊學十二年後,玄奘回到那爛陀寺,奉戒賢之諭,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當時一位師子光論師以《中》、《百》二論駁斥玄奘之說,玄奘便會合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製《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各國君王聞名,競相禮謁。

 

  貞觀十六年,玄奘意欲東返。戒日王及各國國王挽留不得後,於曲女城為玄奘舉行無遮辯論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到會,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玄奘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十八日內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皈依,大乘眾尊稱玄奘為「大乘天」,小乘眾則尊他為「解脫天」。

 

  次年,玄奘正式辭王東歸,取道今日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等地,於貞觀十九年正月返抵長安,結束歷經十七年五萬餘里的西行之旅。唐太宗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率文武百官迎接,各地夾道歡迎,舉國歡騰。

 

    譯經宏富 千古一人

 

  玄奘載譽歸國,所齎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五○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五二○夾、六五七部,深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並賜號玄奘為「三藏法師」。

 

  太宗曾經兩度勸他棄道輔政,玄奘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太宗尊重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佛經。玄奘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十九年中主要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共計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總數遠勝羅什、真諦、不空諸大師所譯卷數總和。

 

  貞觀二十二年,玄奘譯出《瑜伽師地論》後,請太宗為新譯諸經撰寫總序,此即後世所傳〈大唐三藏聖教序〉。冬十月,太子新建大慈恩寺落成,寺內別造譯經院,請玄奘住持,專志翻譯。

 

  玄奘曾斥責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採信筆直譯的翻譯法,而改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除了推崇彥琮「翻經八備」的參考價值,又自加「五不翻」,亦即祕密故、含多義故、此無故、順古故、生善故,而以音譯代替意譯。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定則為法式,而稱以前所譯之經為舊譯,以後所譯為新譯。

 

  此外,玄奘亦將《老子》譯成梵文,流傳至西域,並將印度已失傳的《大乘起信論》還譯為梵文,以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凡此種種佛教文化活動,大為促進古代中印文化的交流。

 

  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春正月一日,玉華寺翻經大德及寺眾聯合祈請玄奘翻譯《大寶積經》,玄奘翻譯數行便閤上經本,告知大眾:「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將至,勢非賒遠,今欲往蘭芝等谷,禮辭俱胝佛像。」於是與門人一同出門,僧眾莫不相顧潸然。玄奘禮訖還寺,專精行道,遂謝絕翻譯。

 

  二月五日,玄奘舒足右脅示寂,世壽六十三。高宗哀慟逾恆,罷朝三日,追諡玄奘「大遍覺」,並敕葬事所需悉令官給。出殯之日,京邑及諸州送葬者達百餘萬人。

 

  玄奘一生成就輝煌,他萬里西行取經,並且孜孜於道,嚴謹治學。返國後,主持譯經事業,成就空前,並開創法相唯識一宗,且遠傳日本,一度成為日本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宗派之一。此外,由於才學卓越,謙沖胸懷,玄奘與鄰邦僧侶往來,每每流露泱泱大國的風範,為國家完成良好外交。因此,玄奘不僅為中國佛學界一代高僧,亦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曠古奇人。

書籍目錄

目錄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玄奘大師幼年時就聰慧好學,而且家學淵源,少年出家後更是勤奮用功,十三歲就能登座於大眾前覆講經論。在博覽各家宗論典籍時,發現各宗所說,彼此不一,於是與兄長長捷法師參訪四方宿德耆臘,想要解開心中的疑惑;但是,終究未能於論辯當中釋疑。於是,玄奘發願西行天竺,以求法取經:「唯有將原典精確地譯出,以釋眾疑,佛法才能繼續在東土弘傳,利益世人!」

道友們不捨的道別:「從古至今,很少人能越過險惡多變的大漠、流沙和冰封雪埋的蔥嶺啊!您要珍惜自己的軀命,才能弘傳佛法。」

玄奘法師何嘗不知道此行路途艱難重重,但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為了道業,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意志堅定的踏上往西天求法的路程。由於邊界戰事剛剛停止的緣故,關防嚴謹,不許百姓出境,幸好在每一次的困境上都有虔敬的佛弟子協助而順利西出玉門關。

一望無際的黃沙,隨著狂風不時的襲捲過來,沙漠中的烈陽像烙鐵一般炙熱,高溫酷熱的空氣蒸得人馬具疲;沙漠,彷彿沒有盡頭的天地,常常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迷路了?一堆堆無名的白骨是沙漠中唯一的指路標。蜃樓魅影不時的在前方晃動,「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玄奘一心虔誦《心經》,隨著誦經聲,鬼魅魔影頓時消散無蹤。在茫茫的沙漠中,因為水囊傾覆,人馬滴水未沾的行走五天四夜,饑渴與熱的交煎,玄奘終至不支倒地。在極度的困頓中,玄奘始終虔敬的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停,祈願菩薩慈愍東土眾生,護佑此次西行求法的願行能實現……。

忽然,一陣涼風吹拂,振奮了疲累的玄奘法師,人與馬再度起行,馬兒像是識得路途似的飛奔到一處綠草甘泉,泉水甘美,飲入口中疲憊盡消。這一切來得正是時候,真是菩薩的慈愍化現。於是,重新備妥水與草糧,滿懷著感恩與信心繼續西行。

不久終於到達篤信佛法的沙城諸國,王臣們深被玄奘的大願行感動,一城接一城的護送大師通關向前。

橫在眼前的是高聳入雲的蔥嶺,與終年積雪的皚皚山巔。玄奘法師及高昌王派賜護送的人馬,一個挨著一個抓緊著行囊,他們躬身無語、默默地前進,生怕絲微的音聲共鳴,會引發狂瀉的雪崩。嚴峻陡峭的崖壁,必須以繩為橋,一行人匍匐攀爬在萬丈深淵的峭壁上。一天,稜山大雪,幾位禁不住冰寒飢饉的徒侶及牲畜,活活地被凍死在高山上。玄奘看到這種情形,堅定地告訴自己:「我為求法,願捨軀命,若不到西天,誓不東回;縱然喪身在此,也絕不後悔!」

歷經重重的險難與困厄,終於到達了天竺國。玄奘在那爛陀寺鑽研諸經論疏,其後又往天竺其他國家參訪高賢,除了請益佛法也尋求到佛經梵本。玄奘大師遊學十二年,曾領受師命於那爛陀寺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又作「會宗論」、「破惡見論」駁斥當時佛教裡的邪知邪見者。由於玄奘大師入理精闢,甚得天竺各國國王及佛教界的敬重;在曲女城一場聞名教界的數千人辯論大會,更增勝大眾對玄奘大師的崇敬,有十八個國家的國王於這場辯論會後皈依於玄奘座下,並且為了表達對玄奘大師的敬意,特地啟建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法會。

唐朝貞觀十七年,玄奘大師辭別各國國王的懇切挽留與大眾追隨相送的不捨,東行返國。同樣的經過漫漫長路,所不同的是,行囊裡滿載著珍貴的法寶、六百五十七部梵文聖典。

當年,玄奘離開中土後,寺前的松樹枝幹也紛紛向西,既像相送也像在遙望。經過了十七年,這一天,寺院內的僧人發現挺拔的松樹像是被人重新栽植似的,松樹枝幹竟然全都向東轉向。「啊!難道是師父就要回來了嗎?十七年了,師父終於就要回來了!」

貞觀十九年的元月,長安城的街道上,兩旁擺滿了香案,百姓們誠敬的夾道歡迎,朝廷文武百官領皇帝的旨意,盛大的恭迎玄奘大師及遠至天竺請回的梵典、佛陀舍利、佛像;幢幡、寶蓋圍繞經像,香華與梵音莊嚴的流布著,絢麗的祥雲一路相迎。

大師的智慧、平等的胸懷甚得唐太宗的敬重,並於長安建譯經院,提供大師作為闡揚佛陀遺法的譯經場地。在譯經的十九年當中,玄奘大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寺,領導翻譯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為後世留下彌足珍貴、開啟大覺智慧之漢譯寶典。

典故摘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省思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為了眾生的法身慧命,為了佛法的弘傳,無數祖師大德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佛法延續的可能。緬懷祖師大德們為法忘軀的精神,面對經典,更應感恩珍重,一如開經偈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sangou 的頭像
    csangou

    Louisa 陳芷涵 的部落格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