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是世界的別稱;所不同的是,世界是有限的稱呼,法界是無限的稱呼。因為眼所見的,有形的東西叫做法,意所緣的無形的東西亦叫做法。所以以法為界,縱橫含攝,大而無外,就不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學裡分兩類,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前者是指我們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報”;後者是指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群體,亦叫做“正報”。兩者都是由眾生自己所做的業力而感得的。現在說的法界,也就包括了這兩種世界。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眾生,在性質狀態上,區分為十類,但仍是以法為界;每類的眾生,都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 十法界包括:一、地獄法界,二、餓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羅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聲聞法界,八、緣覺法界,九、菩薩法界,十、佛法界。這是從極惡到極善、從極苦到極樂、從極低層到極高層的次序排列。前六個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後四個法界,叫做“四聖法界”。六凡法界的眾生隨他所做的善業,上下升沉,循環不定,所謂:“三惡報窮來善道,六天福盡下塵寰”。普通所說的六道輪回,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眾生。四聖法界的眾生,已斷煩惱,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輪回,超凡拔俗,所以稱之為聖。雖然佛、菩薩、緣覺、聲聞,修證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們超出三界,不受輪回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總名四聖法界。 下面我們從高往低介紹各法界的生命狀態: 一、 佛法界 佛法界無大無小,非去非來(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無在無不在)。佛是所有法界眾生中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如燃燈王佛、慈嚴德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等。佛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三學、四谛、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法界為體(入一切時間和空間),禅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智慧無邊、遍知一切…… 二、 菩薩法界 |
目前分類:佛學 (123)
- Aug 08 Sat 2020 11:02
十法界
- Jun 07 Sun 2020 13:44
四諦法.八正道.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誓願
四
- May 31 Sun 2020 15:50
什麼是法界?
法界分為出世間法界和世間法界,世間法界分為十八界、十法界和三界世間。
十八界就是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界,十法界就是四聖六凡法界。
界,就是功能、界限、種子差別,就是分界線。
不同的界,功能作用不同,六根的功能與六塵的功能不同,與六識的功能不同。
六道眾生各有各的界限,四種聖人各有各的界限;十法界各有各的界限;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有界限,也可以說是法界,三界也各自有各自的界限差別。
出世間法界叫作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如來藏,祂不屬於三界世間,不在三界裡,沒有三界世間相,但也非不在三界世間。
所有三界世間法以及十方諸佛國土,華藏世界以及世界海都在一真法界裡,都不出真如心之外。
眾生修到妙覺位要成佛之前,要在兜率內院候補,等著因緣成熟,下生人間八相成道。
- May 23 Sat 2020 18:19
二無我
《大乘義章》卷1以釋名、辨相、約宗分異、就人辨定之四門分別「二無我義」,要義如下:
一、釋名:
1. 人無我,經中也名眾生無我、生空、人空、我空。依五蘊眾法成為眾生,眾生是假有,沒有自體,因此名為眾生無我。眾生的體性相狀,一切都無,說為眾生空。
2. 法無我者,也名法空。自體名法,法沒有真實的自體,名法無我。
諸法的體性相狀,一切都無,名為法空。這二種,都名為空,也名為無我。若再詳細別分,空與無我,有隱有顯互相彰顯。若依聲聞毘曇,五蘊不是我,名為無我;五蘊不是我所,說名為空。若依聲聞《成實論》說,眾生空,名為空,法體空,名為無我。因此《成實論》說:觀生空者,名為空行,觀法空者,名無我行。若依大乘《維摩義記》卷1說:眾生空者,名為無我,法體空者名之為空,與《成實論》所說不同。由此可知空與無我如眼目二句,異名同義,沒有差別。
二、辨相,又分四門,先說人無我四門分別。
- May 14 Thu 2020 15:16
出生死而慧悟,如睡夢覺
- May 12 Tue 2020 15:55
四 悉 檀
【維摩詰經】名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是指究竟俱足的佛陀,遍應羣機而無礙自在,善用四悉檀來觀機說教,渡化眾生。 「四悉檀」總攝三藏十二部正法及八萬四千法門,為宇宙最偉大的教育家──佛陀所遺留下來一道永恆不滅的光芒。據《大智度論》卷一所載,佛之教法有種種差別,乍見似為矛盾,若總其教說,則有四悉檀之別,皆為實義而不相違背。 「悉檀」出自【法華經】文句,為梵漢兼稱。「悉」乃華語,普遍之意;「檀」乃梵語,梵語具云檀那,布施之意,合譯為「成就」。「四悉檀」就是佛陀用以成就、教化和普施一切眾生的四種法門。由於這四種法門是應對眾生的根機與需要而設,能遍施一切眾生,故稱「四悉檀」。 四悉檀是: |
||||||||
|
- May 11 Mon 2020 00:30
無明與根本無明
無明梵語 avidyā,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癡(moha)。
明梵語 vidy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用在人的智慧講是無明。無明梵語 avidyā,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所以無明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即稱作癡(moha)。
根本無明 梵語 mūlāvidyā,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相對於「枝末無明」。即諸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於真如之海中,起動最初之一念者,即此根本煩惱。《勝鬘經一乘章》云:「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此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於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五住地惑五種住地之惑。又作五住地煩惱。即見、思、無明之煩惱有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等五種區別,稱為五住地惑。出於勝鬘經。此五種惑為一切煩惱之所依所住,又能生煩惱,故稱住地。大乘義章卷五本釋之:(1)見一處住地,即身見等三界之見惑,入見道時,併斷於一處。(2)欲愛住地,即欲界煩惱中,除見、無明,而著於外之五欲(色、聲、香、味、觸)之煩惱。(3)色愛住地,即色界之煩惱中,除見、無明,捨外之五欲而著於一己色身之煩惱。(4)有愛住地,即無色界之煩惱中,除見、無明,捨離色貪而愛著己身之煩惱。(5)無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無明。無明為癡闇之心,其體無慧明,是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五住地惑中,唯識家主張前四種住地惑為煩惱障之種子,後一種為所知障之種子。天台宗則以見一處住地為見惑,第二、三、四為三界之思惑,總稱為界內見思之惑,二乘人斷之而出三界。第五之無明住地即界外之惑,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別,經四十二位斷盡之,離二種生死,得證大涅槃。
***
- May 10 Sun 2020 17:44
三十七道品 印順導師
丙三 作教化事業
丁一 畢竟智藥治
戊一 總說 『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菩薩常應求利眾生。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福德善根 ,等心施與一切眾生。所得智藥,遍到十方療治眾生,皆令畢竟。云何名為畢竟 智藥?』
正明菩薩道中,已說了修廣大正行,習甚深中觀,現在要說起方便大用 ,作教化事業。前二是自利,這裡要說利他。菩薩雖以利他為重,而實是自 利利他相成的。如修廣大正行,都是與眾生有利益的。而現在要說的方便教 化,又都是從自己的修集得來。怎樣自利,就怎樣利他,所以菩薩是在利他 為先的原則下,去從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工作。 [P156]
在菩薩的方便化導中,分畢竟智藥與出世智藥二科。菩薩能治眾生的生 死苦惱病,主要是智慧,所以叫智藥。菩薩以般若──智慧而修集的一切法 藥,是能根治眾生生死重病的,所以叫畢竟智藥,畢竟就是究竟徹底的意思 。這些智藥,雖能達到菩提、涅槃,但或是遠方便,或是近方便;或是助成 的,或是主要的。那切近而主要的智藥,名為出世智藥。菩薩修集得來的佛 法,不外這二類。
說明畢竟智藥,先總說。這是另起一大段,所以經上說:「爾時,世尊 」又「告大迦葉」說:修廣大正行,與甚深中觀的「菩薩」,是出發於大菩 提心的,利他心重,所以「常應」尋「求」方便,怎樣去「利眾生」。要利 益眾生,就知道要切實修學。約修集福德說,「又正修習一切所有」的「福 德善根」,不是為自己,而願以平「等心」,普遍的回向,「施與一切眾生 」,同得解脫,同成佛道。約修習智德說,凡菩薩修習「所得智藥」,也願 與眾生共有,所以「遍到十方」世界,去「療治眾生」的身心重病。不但去 [P157] 療治,而且「皆令畢竟」全愈,這正如金剛經所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 滅度之』。那末,那些藥「名為畢竟智藥」呢?
戊二 別說
己一 諸對治行 『謂不淨觀治於貪婬,以慈心觀治於瞋恚,以因緣觀治於愚痴。以行空觀治諸 妄見,以無相觀治諸憶想分別緣念,以無願觀治於一切出三界願。以四非倒治一 切倒:以諸有為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有為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無 我治無我中計我顛倒,以涅槃寂靜治不淨中計淨顛倒。』
畢竟智藥,是些什麼法門呢?分對治行與菩提行二類。菩提行是近方便 ,是引發證悟的法門。對治行是遠方便,在初學時,先要調治煩惱,安定自 心,才能進一步的趨向出世解脫。這在古譯中,稱為『停心』觀;奘譯作『 淨行所緣』。停心觀,舊有不淨、慈悲、因緣(很多經論,只說此三法門) 、界、數息──五門。本經以前三為一類,以界觀的達無我我所,分為三空 [P158] 觀及四正觀二類。
- May 10 Sun 2020 17:17
三智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三智
(一)指大智度論卷八十四釋三慧品所說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諸法總相之智。總相即空相。此智乃聲聞、緣覺之智。(二)道種智,又作道種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別相即種種差別之道法。此智乃菩薩之智。(三)一切種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佛智。天台家認為,此三智為空、假、中三觀所成,即一切智為空觀所成,道種智為假觀所成,一切種智為中觀所成。又依空、假、中三觀之義,別立二種三智,即:(一)別相三智,別教菩薩次第修習別相三觀,成就一切智、道種智,乃至修習中道觀,了見佛性,成就一切種智,常住涅槃。(二)一心三智,不依別相之次第,融三諦於一境,即於一心而作三觀,故所發之三智亦於一心中證得,無前後之別。又華嚴經疏卷四亦舉出俗智、真智、中道智三智,其中真智即觀照真諦空理之智,相當於一切智;俗智即觀照俗諦諸法差別之智,相當於道種智;中道智不偏真俗二邊,雙遮雙照,相當於一切種智。〔大品般若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摩訶止觀卷三上、觀音玄義卷下〕(參閱「一切智」14、「一切種智」19、「道種智」5655)
(二)指菩薩地持經卷三方便處無上菩提品所說之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一)清淨智(梵 śuddha-jñāna),即觀第一義,斷除一切煩惱習,而離障無染之智;此乃如來之第一義智。(二)一切智(梵 sarva-jñāna),即了知一切時、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種等一切法相之智;此乃如來世諦之智。(三)無礙智(梵 asavga-jñāna),又作無滯智。即於上記四種一切法相,發心即知,不假方便,不假思量,了達無礙之智;此乃如來世諦之智。此三智為三種般若中之觀照般若所攝,亦為一切種智所攝。〔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大乘義章卷十九〕
(三)指楞伽經卷三所說之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一)世間智(梵 laukika-jñāna),即凡夫外道之智。凡夫、外道於一切法種種分別,執著有無,而不能出離世間。(二)出世間智(梵 lokottara-jñāna),即聲聞、緣覺之智。聲聞、緣覺修四諦十二因緣,能出離世間。然猶墮自共之相,以為有生死可厭,有涅槃可求。(三)出世間上上智(梵 lokottaratama-jñāna),即諸佛菩薩之智。諸佛菩薩觀一切法寂靜,不生不滅,得如來地,超出聲聞、緣覺之智。
(四)指外智、內智、真智。(一)外智,善能分別明了六根六塵之境、博覽古今、通曉俗事之智。(二)內智,善能滅除無明煩惱、心意寂靜之智。(三)真智,善能通達淨穢同體無別、萬物本自寂靜之智。〔寶藏論離微體淨品〕 p625
- May 09 Sat 2020 14:10
四種三昧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四種三昧
又作四種大道。指智顗之摩訶止觀卷二上所舉之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此乃將眾多之「止觀行」依其實行方式而分類為四,藉由此四種行法,即可正觀實相,住於三昧。止觀行,即為得正智慧,而將心專注於一對象,並在身體上力行實踐之謂。
(一)常坐三昧,為依文殊說般若經、文殊問般若經而修之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獨居靜室,結跏正坐,捨雜念思惟而繫緣法界,觀一切法皆是佛法,並專心稱念一佛名號。於一期中精勤不懈,念念無間,則能破除業障,顯發實相之理。因僅修常坐一行,故又稱一行三昧。
(二)常行三昧,乃依據般舟三昧經而修之三昧。又稱般舟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於道場內,身常旋行繞佛,無有間休,口常唱念阿彌陀佛,心亦常想念阿彌陀佛,即步步聲聲念念唯阿彌陀佛。如此,精勤不懈,則可依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之本功德力,而於定中見十方諸佛顯現於行者之前,故又稱佛立三昧(佛立,為梵語 pratyutpanna 之意譯)。
(三)半行半坐三昧,指依據大方等陀羅尼經、法華經而修之三昧。前者稱方等三昧,後者稱法華三昧。方等三昧以七日為一期,於道場內,誦持陀羅尼咒,旋行一百二十匝(周),一旋一咒,疾徐適中,旋咒已則卻坐思惟,觀實相之理,觀畢復起旋咒,如此,反覆行之。法華三昧以三七(二十一)日為一期,修行之法包括嚴淨道場、淨身、三業供養、請佛、禮佛、六根懺悔、繞旋、誦經、坐禪、證相等次第。
(四)非行非坐三昧,指上述三種以外之一切三昧;亦即不侷限於身體行儀上之行、住、坐、臥,而含攝一切事物。大品般若經稱之為覺意三昧,南嶽慧思則稱之為隨自意三昧。即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不拘期限,念起即覺,意起即修三昧。此為四種三昧中最重要者。
以上四種三昧之中,前三種均為實相之理觀,僅有非行非坐三昧共通於事理二觀。蓋四種三昧為天台宗「觀心」時所必修之行法。在日本,最澄於比叡山亦建立四三昧院之道場以修之。其中,常行三昧對日本念佛法門之興起,有深遠之影響。〔修懺要旨、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一、止觀義例纂要卷一、大明三藏法數卷十四、天台法華宗義集〕p1793
- May 05 Tue 2020 23:25
十二因緣 聖嚴法師
十二因緣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
十二因緣,乃是從佛陀的大悲智海中所流露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創造論」,神教的信仰者,無不假託宇宙是來自神的創造,佛陀則以十二因緣說明宇宙的根源。
現在先介紹十二因緣的釋義如下:
無明:即是無智慧,是貪欲、瞋恨、愚癡等的煩惱,也是種種蠢動心理的迷惑之源。
行:即是前生造作的善惡諸業─身心的行為。
識:即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受果報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為今生的神識。
名色:即是入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態。
六入:即是在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六根。
- May 05 Tue 2020 21:08
三毒五蓋的定義 星雲法師
壹‧三毒五蓋的定義
「五欲六塵」是攀緣外境所引起的魔障,對治之道,應該從內心去尋找真正的原因;「三毒五蓋」是從內心的意念所產生的魔障,一切的魔障都因此而起。
三毒,指貪、瞋、癡三種根本煩惱,因為它們荼毒眾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所以稱之為「三毒」。又因為能起惑造業,使眾生身心感到逼迫熱惱,猶如火燒,所以也稱為「三火」。此外,由於能病惱有情,壞出世善心,令眾生長劫受苦不得出離,所以又稱為「三病」。
五蓋,指貪欲蓋、瞋恚蓋、惛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五種煩惱,因為能覆蓋學道者的清淨本性,令善法不生,所以稱為「五蓋」。
- May 05 Tue 2020 19:12
佛 的 四 種 智 慧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大圓鏡智性清淨
大圓鏡智是由第八識所轉的,這是轉識成智。你不會用的時候,就是識;你返本還原,轉第八識就成大圓鏡智。所以,大圓鏡智的本性是清淨,沒有染污的。
平等性智心無病
- May 03 Sun 2020 21:54
從法相到名言分別 印順導師
從法相到名言分別 印順導師 《性空學探源》
初期佛法,總標一「法」字;法的本義是「持」,即是有一種特性,與其他的不同。所以法的說明,就以此種種相為本,故《瑜伽論》說:「依相立法」。相,可說是現象,可說是表示;如什麼相都沒有,我們也就不能知道它是法了。表現出來的種種法相,有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在佛法發展史上的阿毘達磨者,就是「分別法相」;它是佛弟子對世間有情無情一切諸法,觀察種種相以安立佛法體系(這是偏於事相的法,僅是法的一分)。這樣的法相,本偏重現象,然也要進求諸法的真實,所以阿毘達磨論師們總要探求諸法的實體,於是就在相上面分別假實體用,說相中有的有真實自相,有的沒有;有自相的也叫有實相,有這自相才能有作用。這是發展的一種傾向。
探求真實,反面即顯出虛假;所以,與此傾向同時,另一種傾向,即向名與分別兩方面發展。相是特性的存在;我們能了知於相的,即全賴名與分別。名與相(此亦可曰「義」)是能詮所詮的關係;分別與相,是能知(別)所知的關係。一切相中,有不是「自相有」、「實相有」的存在,發展到極點,即一切一切,只是假名或分別,走到與自相實有相反的另一角度。
先說假名義。我,根本聖典中說是「但有假名,但有作用,但有憶念」;這是說:「我」只是名言的,心想的,實體不可得。這是最初開展的假有論。在注重實有的學派──薩婆多部看來,實有法並不是非名言分別的,而是說名是表顯於義的,名言所詮的那確實相符的對象性(義),就是實在勝義有。這表詮得不顛倒的名言叫做世俗有。這兩者,本不是隔別的,都是有。另有一種沒有所詮的名,如說「無」,並沒有「無」的實在對象為所詮,只在心想現前立名的,這才是畢竟無。在實有家看來,名若能無倒顯義,名與義都是有的。不過,佛法常把名當作不真實的意義看待,如經中說的「世俗名相不應固求」。這在修行實踐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婆沙》說:我們被人罵詈,可以不必追究,因為把他所罵的話,一個字一個字的拆開,絕沒有罵辱的意義。同時,言音是隨區域國度而改變的,這裡罵人的一句話,在他處不一定是罵人,說不定還是稱讚人的。所以,名與義是沒有直接性一致性的,只是世俗習慣的安立。這種思想,有部同樣在那裡倡說。所以,名與義,從一面看,二者不相稱是無,二者相稱就可以有;從另一方面看,二者是無必然連繫的。後代的大乘,都重視了名義沒有必然關係這一點,故有「名義互為客」等的思想。名與相(義)無必然關係,使我們很自然的可以生起名不必有實在對象的觀念。據此而發揮之,就可以達到只是假名都無實體。
次說分別義。意念分別可分為兩類:一是真實的,如分別認識的確實對象。一是錯誤的,如執繩為蛇、執蘊為我等。經部師依第二義而發揮之,就達到一切所緣皆是假有的思想。如它主張十二處假中的外六處假,即等於說,凡是認識的對象,都是假名無體性。它雖沒有說只是心識的分別顯現,然沒有對象的實在性,可以引發「分別心所現」的思想。因探求實相,了解假名與分別,以名與分別來說明相,演進發揮到極點,就得到唯名唯分別的結論,而成為大乘性空唯名與虛妄(分別)唯識的兩大思想。
- May 03 Sun 2020 15:32
離諸戲論 聖嚴法師
離諸戲論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你們諸位比丘,如果做種種戲論的話,你們的心就會雜亂分散,雖然出家了,還是無法獲得解脫。所以,比丘們應當趕緊捨棄亂心戲論的惡習,如果你們想要得到寂滅的究竟安樂,就必須努力滅去戲論的惡習,這叫做「不戲論」。
所謂戲論,就是聊天的意思,閒雜語、散亂語、天南北、東家長西家短、此人好、彼人歹,不著邊際地你一句他一句,沒有一定的主題,也沒有一定要表達的理 念和想法,只是無聊找人聊天,三五個朋友在一起東拉西扯,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毫不相關的話題上去,最後沒有結論,也不需要有結論,只是彼此閒話一場。
另一種戲論是故意玩弄文字遊戲,辭藻華麗而文法嚴謹,所論的主題也冠冕堂皇,每個人都挖空心思,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知識學問和文字技巧的才能,或互相批評讚歎一番,之後最多留下幾篇文章,甚至也沒有留下什麼文獻,只是為了呈現各人的才能技巧,而做了一些遊戲式的談論。
另有一種戲論是指,凡是與佛法的三法印不相應,和解脫道、菩薩道不相關的種種議論,都叫做戲論。
如果出家人從事以上這三類戲論的話,是荒廢時間,而且會使心散亂,頂多是聰明伶俐,而沒有禪定和智慧。所以,「不戲論」也應該當作一條戒律來受持,如此才能得到究竟寂滅的安樂之處。 ---聖嚴法師《佛遺教經講記》
- May 03 Sun 2020 15:30
戲論 慧律法師
戲論層次很廣,凡夫對修行人,凡夫是戲論;修行人對初果,開始修行人是戲論;乃至四果對三果,三果是戲論;菩薩對羅漢,羅漢是戲論;佛對菩薩,菩薩是戲論。
所以這個戲論不是指世間遊戲的言論,不是這個意思,簡單講就是說,錯誤而沒有意義的言論,違背真理不能增進善法,沒有意義的言論,方便是作這麼樣子意思。
戲論有兩種,這個要寫起來,第一、於真實理生戲論;第二、於世間事生戲論。先講第一個,於真實理生戲論,就是說我們大家都要修行,聽到真理,但是只要它是沒有究竟的,統統是真實理的戲論。譬如說他只知道空,他不懂得不空的道理,空就是戲論;他知道不空,但是不知道中道的思想,不空就是戲論,就是這樣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於真實理生戲論,真實理就是究竟的佛道的真理。
第二叫做於世間的事相生戲論,世間的事情本來就是緣生無性的東西,因緣生、緣起無自性的東西,你再怎麼樣討論,你再怎麼樣執著,它就是一種煩惱跟負擔,講愈多話不一定比講愈少話的人更有修行,講愈多話的人不一定比講愈少話的人更快樂,為什麼呢?講愈多,衝突愈多,於世間的事生戲論,世間本無實體可得,哪有什麼真理、什麼追求,或者哪有什麼真正的快樂?沒有,都是戲論。
簡單講不能讓你徹底覺悟的,統統叫做戲論,這一句話直接講就是這樣子。
- May 02 Sat 2020 00:20
閻羅王的三位使者:老、病、死
1、閻羅王的三位使者:老、病、死
2、閻羅王告知罪人曰:
今汝受罪,非他人過,汝自為惡,汝今自受
3、閻羅王發願:
若得人身,出家修道,所作已辦,斷除生死,不受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阿含經卷第十九
- May 02 Sat 2020 00:18
三缽囉佉多--佛說解毒神咒緣起
三缽囉佉多--佛說解毒神咒緣起 佛在王舍城時,城中有一長者,名叫室利笈多,是裸形外道的門徒,室利笈多的夫人聚底色迦,深信三寶。 一日,聚底色迦告訴室利笈多長者:「佛及眾僧是無上福田,你如果能親自設食供養,將獲福無量。」 長者回答:「我今供養佛及眾僧,你也要為我準備種種美食,供養我的恩師晡闌拏及他的弟子們。」 聚底色迦心想:「我如果不答應,長者就沒有供養佛陀的機會了。」 於是答應長者的要求,以種種美味供養晡闌拏及其弟子們。 隔天,室利笈多來到佛居住的精舍,邀請世尊前往應供,佛陀觀室利笈多得度因緣已然成熟,雖知他不懷好意,但仍默然接受。 室利笈多回到家中,便在入門處挖一大坑洞,將火紅的木炭放入坑內,待火勢稍滅,又在坑上以土覆蓋,且於飲食加入毒藥,準備毒害世尊。 為避免計謀被揭穿,室利笈多還將妻子反鎖在房間裡。 世尊與弟子們正欲前往長者家時,天神急忙前來請求世尊說:「室利笈多在門口作大火坑,想要傷害您,您千萬不可到他家啊!」 佛從容地告訴天神:「我已經以智慧法水熄滅了心中的欲火、瞋火、癡火。 世間的火,又怎能傷害我呢?」 於是帶領弟子繼續前行。 當世尊到了室利笈多住處的大門,正準備進入時,火坑中忽然生出朵朵青蓮,佛陀即踩著蓮花,安詳地進入屋內。 室利笈多見此情景,生希有心,並為自己所犯下的惡行深深地感到慚愧,不敢親見佛陀,於是走到聚底色迦的房間,向她表達心中的悔意。 聚底色迦連忙帶著長者來到世尊的面前,請求世尊原諒長者的重罪,佛慈悲寬恕長者後,長者歡喜地請求世尊再多留片刻,他將準備潔淨的飲食供養。 佛卻告訴長者說:「我心中已無貪、瞋、癡三毒,因此,世間的一切毒藥,對我並無法起任何作用。 您以原先準備好的食物供養就可以了。」 用齋前,佛對阿難說:「你告訴比丘們,在唱完『三缽囉佉多』之前,不應有一人先受食。」 阿難即將佛語轉告比丘們,之後,又請一位比丘於上座前唱「三缽囉佉多」,唱誦完畢,佛陀與比丘們即安然無恙地受食,長者心想: 「這毒藥能當場致人於死,然而佛和比丘們竟無一人為毒所害。」 因而對佛陀生起無比的信心。 待佛陀與比丘們用齋結束,室利笈多夫婦便恭請佛陀開示法要。 聆聽世尊所說之法,二人歡喜踴躍,得未曾有,即刻開悟,證預流果。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八》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和大自然
- Apr 29 Wed 2020 00:33
懺悔滅罪之法
懺悔滅罪之法:
當勤修讀大乘方等經典,
思惟第一義甚深空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
是故,智者!若聲聞毀破三歸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
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比丘具沙門法,
- Apr 28 Tue 2020 20:19
唯識有情觀——唯識存在論(二) 林國良
唯識有情觀——唯識存在論(二)1
林國良
唯識論的有情觀,與佛教其他教派的有情觀,有相同處,也有其獨特處。
有情的含義,唯識典籍說是“有情識”。“情”,是指愛等情感功能;“識”,直接地說是意識等認識功能,根本上說是有第八識,第八識的種子,唯識學也稱為命根。
有情,也譯作眾生。唯識典籍中,有的認為,有情僅指有情識者,眾生還包括草木等非情;有的則認為,兩者含義相同。
有情一般指凡夫,上述定義,指的就是凡夫。但如按《瑜伽師地論》第二卷所說的六十二種有情,有情也包括聲聞、獨覺、菩薩和佛四種聖者。上述不同說法,可看作是對有情定義的解釋不同,如“情”指愛,對凡夫來說,就是貪愛執著;對聖者來說,就是大慈大悲。因此,聖者也可歸入有情。
凡夫有情的種類,佛教說有六道,唯識論有時也說是五趣。六道指天、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五趣即除阿修羅,《佛地經論》說,阿修羅種類不定,或為天,或為鬼,或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