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基礎佛學 (1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參、忍辱波羅蜜

 

一、(p.295) 攝護於眾生,菩薩修忍度。

  1. 布施:攝受眾生。
  2. 持戒:護念眾生。

3、忍辱:攝化眾生,護念眾生;護持布施與持戒的功德。

 

 

二、(p.296)舍利弗捨眼球(《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5a18-29

「舍利弗。於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汝身及以財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於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地。又以腳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而棄又以腳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於菩薩道退迴向小乘。」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肆、精進波羅蜜

 

一、(p.300)「精進」:通於福德、智慧二資糧。

 

※《成佛之道》頁300云:

「精進是能普遍策發一切善行的,與一切功德相應,所以在福智二資糧中,雖說精進是屬於智資糧,而實佛說精進度,是通於福智二資糧的。」

 

  • 福資糧:「五波羅蜜是福德,般若波羅蜜是智慧。

(參見:《大智度論》卷57,大正25464b3-4)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伍、禪波羅蜜

 

一、(p.313)禪定之異名: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5(大正4366c2567a27);《成唯識論了義燈》卷5末(大正43753b18c7)提到「定」之七種異名(相當於下列17項)。

  1. (梵:dhyana,巴:jhana),動詞語根dhyai(思慮):

漢譯:「靜慮」、「思惟修」、「棄惡」、「功德叢林」……。

《大毘婆沙論》卷141:「靜謂寂靜、慮謂籌慮。」(大正27726c12

唯限於初禪~四禪。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環。要達到面對、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處待,的確不是一朝一夕能達致的境界。安忍必須與慈悲心並行才能成功。

我們佛法中所說的「忍」,並非指畏懼停縮不前的弱者心態。菩薩的安忍與凡夫見到惡人時的懦弱是兩碼子事,不可混淆不清。

在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時,我們應施以慈悲心,心想對方與自己一樣,不過是想得樂離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慈悲心,從而生起安忍心。我們也可視對方為中毒發瘋的母親;如果你母親中毒發狂,威脅著要殺你打你,你肯定不會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頓吧?你的心自然會以慈悲心對待,處處忍讓她。

由此可見,能否行忍只取決於你與對方的關係觀念。六道的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慈母。自無始生死輪迴以來,在無數的轉生中,每一位眾生都曾成為我們的母親。眾生的心中充滿著貪、嗔、癡這三毒,所以我們不單不應以嗔心回報,還要同情他們,以忍心對待他們的無理,就像是對待中毒發狂的親母一般。

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並不利於解決問題及人際不和,反而只會為自己帶來痛苦。被別人以惡意傷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選擇以嗔心報復,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

他人是否對你傷害,並不由你決定,但你是否以嗔心報復,卻完全操縱在你的手裡。如果你也以嗔心回報,受傷害的不只是對方,你自己也在傷害自己。

事實上,來自他人的言行並不可能對你造成傷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對這些言行介懷。

有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一方,你沒需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一方,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過失及安忍的優點之智慧時,你的安忍亦會較容易生出。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忍】甚麼是生忍呢?眾生種種加惡於我,我能忍而不瞋。眾生種種恭敬供養,我亦忍而不加偏愛,名叫做生忍,又名眾生忍。

為甚麼別人予我們的恭敬供養都要忍呢?因為愛和瞋,都會使我們流轉生死。愛則生貪,貪則不能離欲界;瞋則永隔眾生,障菩薩道。所以應當忍而不愛不瞋。

【法忍】甚麼是法忍呢?忍恭敬供養和利誘的方法,忍別人毀辱你的行為及說話,是名法忍。

如果要解釋法忍,首先要明白甚麼叫做法,法有兩種,(一)心法,(二)非心法。心法是瞋恚、憂愁、疑、淫欲、憍慢等等。非心法又分內外兩種:外有寒、熱、風、雨;內有飢、渴、老、病、死。對於心法和非心法能夠忍而不動,是為法忍。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六因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徧行因、異熟因。

(1)能作因:在有為法生起時,不障礙他生起,或能助他生起者。分為有力能作因和無力能作因兩種。

(2)俱有因:俱有,就是互為因,互為果,「因果同時」的意思。也分為二種:互為果俱有因和同一果俱有因。

(3)同類因:因果相似,名為同類。謂過去與現在的一切有漏法,以同類相似的法為因,故稱同類因。

(4)相應因:當"認識"發生時,「心」及「心所」必同時相應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時具足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等五義,故稱「相應因」。

(5)徧行因:徧一切的雜染法,而能生起煩惱的原因,名為徧行因,又名十一行惑。

(6)異熟因:異熟,是異類而熟的意思,舊譯為果報。指善惡的因,產生了非善非惡的無記果。這是從得果的性質上來區別,和同類因、徧行因不同。特指能招致三世苦樂果報的善惡業因。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貪瞋痴慢疑》

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根本煩惱

眾生的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不正見(邪見)。指的是粗重的煩惱,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相對於因為這六個主要的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隨煩惱(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散亂、二十歪知)也稱作隨惑、枝末惑。

我聞如是-理解

指:貪心、貪婪、貪圖富貴及貪生怕死等!...倘然圖急功,貪近利,因小而失大,因惠而沖昏頭腦的人,最終換來慘重巨大的代價。

貪是說人總是貪愛世間的財、色、名、食、睡(色、身、香、味、觸)等五種欲望,過分的貪戀,執著,只為私欲,不肯施舍,損害他人,為貪而貪,從不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也不理會其他個體的動機,常忽視其他人的福利。尤其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誘惑何其多!眼睛看到的,嘴裡吃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身體感受的,都非常容易引起我們的貪念。看到美女就想追求一下,逛街看到美麗的衣服包包就非得買下來想變成自己的;不是美食決不下嚥,或是明明就吃飽了還要硬撐等等。

消除貪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放下,有所捨去,轉化心念。俗語「有捨必有得」,當忍不住物慾的時候,只要想,少買一個包包的錢可以讓非洲兒童獲得溫飽;去吃到飽的餐廳,自己吃飽了,就不要勉強,只要想能與大家一同分享美食,不是更快樂嗎?這樣轉念的觀想,好處很多。不僅能減輕執著,消除宿業,而且能夠積聚廣大的福德。

指:貪不到、求不得、丟不掉、擺不脫,便生瞋;或者已貪得卻又失掉了也會起瞋。凡是不如意、不稱心、不滿意的皆會引生瞋心。

瞋是說對自己的周遭環境或處境,不論是順緣還是逆緣都不能忍受,缺乏忍耐心,做事沒有涵養,特別容易生氣其憎恨之心。皆因人與人的相處,難免有磨擦,有了磨擦就互看對方不順眼,於是強大的瞋恨心油然而生。可別小看了這股力量,可是有意想不到的殺傷力!你是否曾經發現,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往往對方也正在心裡咒罵著你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一面鏡子,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通常也是自己的缺點。那些國中常修理你的同學、辦公室欺負你的同事、騙你錢的金光黨等,當他們加害我們,我們應當思維對方之所以如此,應是我們過去世所造惡業之結果所致,不宜意圖報復。冤冤相報何時了,或許今天的被害者,不知道在累世以前正是那個可惡的人。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空就是緣起的意思。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一切萬法,一切事物的本「性」或說「本質」就是「空」的。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表示,它是「因緣和合,剎那生滅,是無自性的」,也就是它沒有常、一、主宰」的特性,

意思就是說,它不是

「常」也就是它不是永恆不變;

「一」意思就是「獨立存在」;

「主宰」就是無法自主支配一切,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需要很多因緣條件的配合,這樣的狀態我們給它一個名稱,稱為「空性」,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緣起性空」?

緣起: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起的,也就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例如,一部手機,它需要有「晶片」,也就是 Sim卡,用於儲存使用者的身分辨識資料、簡訊資料和電話號碼等的智慧卡。

                     還需要有一些手機殼、其他零件......等等,這些對手機而言,就是它的「因」。..........就是主要的條件。

                  而有手機,需要經過電信公司的「網路服務」等,這些對手機而言,就是它的「緣」。..............就是次要的條件。

                  當然「緣」也很多,緣也分為主要的及次要的。

當您想要買手機時,您就是主要的

加上市場剛好在促銷,您又想換手機..........等,這些都是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幅畫是西班牙畫家塞爾吉·卡德納斯(Sergi Cadenas)所繪。

隨著角度移動,年齡漸長,由青春到年老,好生動!

 

或許生活中的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向哪個方向看,多視角才能呈現生命的真象!

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看法。欲窺全貌,就無法只停留在某一視角。

就像我們無法停留在某一時間點,認定那個就是「我」。

 

在佛教來講,沒有一個真正的「我」。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梵語 Atman,音譯阿特曼,原意為「呼吸」,引申為生命、自我、本質、自性。

泛指獨立永遠的主體,此主體潛在於一切物的根源內,而支配 統一個體。

此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題之一。

佛教主張無我說,明示存在與緣起性的關係,否定永遠存續(常)、獨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質,而強調「我」之不存在、不真實。


就大乘佛教而言,不但否定個體之我(人我),亦否定部派承認其存在的法我(構成存在要素之實體),而主張人、法二無我說,認為一切皆是無自性(性空)。同時,部派佛教認為一切存在盡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然倘能滅盡煩惱,即可達究竟涅槃之境界。

於此,大乘佛教則主張一切存在本為空,開悟後的涅槃境界必為絕對自由,故有常、樂、我、淨四德之說。此處之「我」大異於凡夫所見之小我,而稱為大我、真我。

概略言之,「我」有四種分類:

一、凡我,指凡夫所執迷之我。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根(內六處)、六境(外六處)與六識

 

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種器官),稱作「六處」(又稱「內六處」)。若再加上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又稱作「外六處」),即成通常所說的「十二處」。

六境:「識」所接觸、認識的對象,稱為「境」。佛教將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和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觸的對象,分成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又稱為六塵。「塵」是舊譯,新譯作「境」或「境界」。

所緣境:六識活動時,必然有它所接觸、了知的對象,稱為所緣所緣境。如眼識能見色,耳識能聞聲,鼻識能嗅香,舌識能嚐味,身識能有觸覺,意識能認識一切法。

 

接觸外境,並不一定有礙解脫;而是心生染著,產生貪欲,才能束縛我們。如《長阿含經》卷十四:「雖到於五塵,不名為貪欲;思想生染著,乃名為貪欲。欲能縛世間,健者得解脫。大正2,.473a增壹阿含經》卷三一:「有愛者則有受,有受則有愛。因緣合會,然後各各相生如此。如此五苦盛陰無有斷絕時。以知愛已,則知五欲,亦知外六塵、內六入,即知此盛陰之本末。」(大正2,.718a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成佛五十二階位簡介

 

當行者獲得此基本的功力,具足識精圓明之心,始得開悟空性。已然超越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也成就了四加行心,進入菩薩行之金剛十地了。在大乘始教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為資糧位;得須陀洹道前又要有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然後才能入菩薩道金剛十地之位階。

1.十信:

有得識精圓明之心識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證時,得進入十住位。十信者為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信心;此十種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 十信:

(1)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道業;(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進心:聞思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4)定心:能系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 (5)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業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 (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願諸有;回施眾生,不專為己;回求實際,不著名相; (8)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 (9)捨心:不惜身財,所得能捨;(10)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2.十住:

有此識精圓明之心識行者,也已超越十住位之修證時,得進入十行位。十住位者指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種利他之行。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的三身觀

◎釋善音
本文榮獲詹煜齋居士獎學金

摘 要

佛法,以利樂眾生為目的,依自行化他而達成解脫。原始佛教時代,在佛弟子的心中,佛與自己沒有多大的差別。然而,當佛陀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人間有漏的佛陀觀無法滿足佛弟子對佛的追思。因此,不斷傳出釋尊過去生的本生事跡,興起大乘佛法,展開大乘菩薩道的精神與理想的佛陀觀。本文即從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探討佛的三身觀。

壹﹑前 言

釋尊的入滅,在佛弟子心中,隨著時日的流逝而愈加渴仰憶念。原始佛教中,佛與弟子同是解脫的聖者,佛是阿羅漢,佛弟子也是阿羅漢;佛弟子要每日托缽乞食,會生病、會老死,而佛也要每日托缽乞食,四大不調時,一樣會生病、會老死。因此,在佛弟子的心中,佛與自己沒有多大的差別。然而,當佛陀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人間有漏的佛陀觀無法滿足佛弟子對佛的追思,因此,不斷傳出釋尊過去生的本生事跡,也因此興起大乘佛法,展開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如說:如來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不斷追思中,在事實的經驗中,佛與聲聞弟子間的距離愈來愈大。聲聞弟子亦感到自己的不知、不淨與不能,而自慚形穢,自我埋怨,如舍利弗說:「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隨佛之入滅日遠,佛弟子對佛的解脫愈加感到與自己的修證差距,因而形成理想的佛陀三身觀。

在大乘經論中,對佛身或說二身、三身、四身、十身不等,但就三身觀而言,各部經論中所舉的三身之名稱與解釋也並不一致。三身觀(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如《金光明最勝王經》說三身是化身、法身、應身。佛陀過去在因地的修行中,為一切眾生修學種種法門,直至修行圓滿,因為修行力故,便得自在,隨應眾生的根機,現種種身,即名化身;又諸佛為令菩薩得通達諸法實相,體會生死涅槃之一味,因此以無邊佛法而作本,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則為應身;又為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而具足一切諸善法,唯有如如智,稱為法身。但三身觀在《解深密經》中則舉為法身、解脫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項示現之身,解脫身是指五分法身,法身則指於諸波羅密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攝大乘論》中則將三身分為自性身、受用身、應化身。《妙法蓮華經文句》中視毗盧遮那佛(Vairocana)為法身佛(dharma-kaya),盧舍那佛(Rocana)為報身佛(sambhoga-kaya),釋迦牟尼佛(Sakyamuni)是應身佛(nirmana-kaya)。法身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性相常然,真如平等,身土無礙。報身盧舍那佛則分為自報身與他報身:自報身即是諸惑淨盡,眾德悉圓,向內能以智慧之光遍照法界之身,而他報身則是對外以身光照應一切眾生。應化身釋迦牟尼佛則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隨機普現,說法利生之身。如經說: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大乘始教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為資糧位;得須陀洹道前又要有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然後才能入菩薩道金剛十地之位階。 

1.十信:   

有得識精圓明之心識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證時,得進入十住位。十信者為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信心;此十種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   十信: 

(1)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道業;

(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進心:聞思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4)定心:能系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 

(5)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0px-Mirror

◆五上分結:
漢譯阿含經辭典,莊春江編(1.4版):
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為證得第四果(阿羅漢果)的聖者(解脫者)所斷除的煩惱,另譯作「五上結」。

佛光電子大辭典:
指順益上分界之五種結惑。全稱五順上分結。略稱五上結、五上。結,繫縛、煩惱之義。於三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種結。五上分結即上分界之色界與無色界之五種結惑,繫縛眾生,令其不得超離其界。五上分結即:(一)色貪,貪著色界五妙欲之煩惱。(二)無色貪,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之煩惱。(三)掉舉,上二界眾生心念掉動而退失禪定之煩惱。(四)慢,上二界眾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煩惱。(五)無明,上二界眾生耽著禪定,而於真性無所明了之煩惱。
此五結以聖者身中之上界修所斷之八事為自性,所謂色貪即色界修所斷愛為一事,無色貪即無色界修所斷愛為一事,掉舉即二界各修所斷掉舉為二事,慢即二界各修所斷慢為二事,無明即二界各修所斷無明為二事,總計八事。又此五上分結唯限於修所斷,不通於見所斷,因見所斷結令人墮下,故不立為順上分結。

明,一如《三藏法數》字庫:
五上分結===﹝出天台四教儀集註﹞ 上分結者,即色界、無色界之結惑也。 〔一、色愛結〕,色愛者,即色界思惑也。謂色界眾生,雖無欲界麤染貪愛,而於上妙五欲取著無厭,由此愛惑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無色愛結〕,無色愛者,即無色界思惑也。謂無色界眾生,雖無色質,而於受、想等法,未能捨離,取著四空禪定欲樂境界,由此愛惑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四空者,即無色界天中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也。) 〔三、掉結〕,掉者動也。謂上二界眾生,心念散動,退失禪定;由此掉心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上二界者,色界、無色界也。) 〔四、慢結〕,慢者,自恃輕他也。謂上二界眾生,愛染未斷,慢心不息;由此慢心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五、無明結〕,無明者,無所明了也。謂上二界眾生耽著禪定,而於真性無所明了;由此無明繫縛,不能出離,故名結也。

05
◆五下分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七九七):
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三八七):
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中阿含經卷第一 (四)中阿含七法品水喻經第四(初一日誦):
身見(我見)、戒禁取(誓守禁戒與禁忌)、疑(對正法的疑惑)、欲貪、瞋恚,為證入第三果的聖者所斷除的煩惱。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六因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徧行因、異熟因。

(1)能作因:在有為法生起時,不障礙他生起,或能助他生起者。分為有力能作因和無力能作因兩種。

(2)俱有因:俱有,就是互為因,互為果,「因果同時」的意思。也分為二種:互為果俱有因和同一果俱有因。

(3)同類因:因果相似,名為同類。謂過去與現在的一切有漏法,以同類相似的法為因,故稱同類因。

(4)相應因:當"認識"發生時,「心」及「心所」必同時相應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時具足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等五義,故稱「相應因」。

(5)徧行因:徧一切的雜染法,而能生起煩惱的原因,名為徧行因,又名十一行惑。

(6)異熟因:異熟,是異類而熟的意思,舊譯為果報。指善惡的因,產生了非善非惡的無記果。這是從得果的性質上來區別,和同類因、徧行因不同。特指能招致三世苦樂果報的善惡業因。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聞果與佛果  作者:廣超法師主講

一般學佛的行人,從努力修行,至因緣成熟時,就可覺悟證果。在佛教的證悟中,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地」,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完成的證悟果位,稱為佛果。

一、聲聞四果:

小乘又稱為聲聞乘,既是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小乘人,是因為他們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脫。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脫證果外,還要引導其他眾生解脫生死輪迴,走上涅槃之道。根據《俱舍論》中說:在小乘的聲聞四果中,修行者因為根器與因緣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一)、初果:

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依論師說:「初果聖人是以智慧覺悟,見惑斷除。」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中說初果聖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三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有時候「結」又稱為煩惱,斷三結既是斷除此三種煩惱。

1)、我見結:執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我,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稱為我見。

2)、戒禁取見結:執著各種不正確的戒律來修行,而證初果的聖人就不會做這種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這些都是邪行。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0px-Mirror

 

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之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錯誤,如貪瞋癡慢疑等五煩惱。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無明惑亦稱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三惑中,見思惑為粗,塵沙惑屬於中等,無明惑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csan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