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戒及大乘戒的異同處
這是末學在受三壇大戒時所整理下的筆記,覺得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參考,釐清對於基本戒法的模糊不清觀念,謹與大家分享。
1. 有其差別次第:
別解脫戒(聲聞戒)--為別戒,需別別受。七眾各有其戒(如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尼戒是分開受的),是為應世俗諦故。
菩薩戒--通戒,發菩提心的七眾均可受。
這是末學在受三壇大戒時所整理下的筆記,覺得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參考,釐清對於基本戒法的模糊不清觀念,謹與大家分享。
1. 有其差別次第:
別解脫戒(聲聞戒)--為別戒,需別別受。七眾各有其戒(如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尼戒是分開受的),是為應世俗諦故。
菩薩戒--通戒,發菩提心的七眾均可受。
二九 信行(540—594)
信行,是我國隋代倡導三階教(佛教一個支派)的一位大德。俗姓王,魏郡(今河南安陽)人。十七歲時,出家於相州(今安陽)法藏寺。受戒後,博涉經論,重視行持。認為佛教須應時宜,實行濟度,不應空講理論。又比丘生活方式,對於菩薩行頗多不便,因此,他於法藏寺舍了具足戒。
信行舍戒後,極力宣揚大乘利他精神,並且親服種種勞役,節衣縮食,救濟貧窮並供養三寶。雖捨戒而並不還俗。於是遠近有一些僧徒造門詰問,信行說明他要創立新宗的企圖。他認為隋代已是末法時代,應因時設教,以法驗人,從而依末法觀創立三階教義。他把整個佛法分為三階,闡明機教相應與根行相契。謂第一階為大乘根機,屬於正法時代;第二階為三乘根機,屬於像法時代,以上第一、二階教中有大小差別之法,名為別法;第三階為世間普通的根機,屬於末法時代。不論大小乘法,必須普敬普信,名為普法。普法就是末法眾生唯一得救的法門。有很多人從他化導,奉以師禮。
開皇三年(583),他在相州光嚴寺,發願為皇帝、諸師父母乃至一切眾生,施捨身命財物、建立禮佛、轉經、眾僧、眾生、離惡、頭陀、飲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燈燭、鐘唄、香、柴炭、洗浴十六種無盡藏行,「願施無盡,日日不斷」,直至成佛為期。開皇七年(587),信行已經四十八歲。他寫信給相州知事,誓願頓捨身命財物從事無盡藏的布施。要求相州知事代為奏聞,讓他他行這個志願(《信行遺文》)。
這時左仆射(丞相)高顃,聞信行盛名,因請隋文帝召他入京,並施資於京師(今西安)真寂寺建立別院,供養信行居住(唐臨《冥報記》)。開皇九年(589),信行帶著弟子僧邕等自相州至京師,受到了很多僧俗的皈敬。
信行教導門徒,悉行頭陀乞食,日止一餐,他又效《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的榜樣,路上遇人,不問男女,悉行作禮,謂之「普敬」。由是他所領導的教團很快的得到許多道俗的信奉。
信行晚年患病,體氣衰弱,不能起床,乃請佛像入房觀念。開皇十四年(594)正月四日寂於京師真寂寺,年五十五(《續高僧傳》作五十四,茲據《故大信行禪師塔銘》)。弟子淨名、僧邕等三百多人,依林葬法,收其舍利起塔於至相寺旁,弟子裴玄證為撰舍利塔銘。他的教徒歿後,無論僧俗,照例也埋葬於他的墓塔左右,後來那裏建了信行塔院,稱為百塔寺。
信行創立三階教的年代,據敦煌發現的《信行遺文》看來,開皇三至七年(583—587)間,始在相州提倡。後來由相州傳入隋都,得到許多道俗的信奉,不幾年間,便形成了一個三階教派。
三階教所創立的無盡藏布施思想,與《華嚴經》的菩薩行思想有關。裴玄證《信行塔銘》說:「(禪師)披《雜華》(即《華嚴經》)之文。起菩提之行,感波崙(常啼菩薩)之志氣,慨童子(善財)之精誠。誓欲洞達十二之文,和會百家之說。」可知信行之所以建立無盡藏,是受了《華嚴》饒益眾生思想的啟發。
信行認為到了末法時代,應有一種能夠滿足時代要求的佛法,即所謂三階佛法。三階的名稱,是依時、處、人三項而建立的。約時三階,即以經上所說佛滅後的正、像、末三個時代而言,以佛滅後五百年正法時代為第一階,次五百年像法時代為第二階,佛滅千年以後末法時代為第三階。約處三階,以淨土為第一階一乘(大乘)之處,穢土為第二階三乘(小乘)之處,第三階為戒見俱破的眾生之處。約人三階即一乘、三乘和世間根機的區別,分為三階。他認為眾生根性不同,必須因人說法。既然時屬末法,處在穢土,人乃劣機的世間則應信修普法。若以下人而修上法,則不合機宜。所以三階教的主要教義,在於對根起行。
信行認為第一階正法時,戒見(行為和認識)俱不破,第二階像法時,破戒不破見,二者都是具有正見的人。但到 第三階的末法時,則戒見俱破。劣時劣處,又為便見(空或有)或邪見所支配。對於執著偏見的人,若授以第一、二階的「別法」,則信此一佛一經者,將謗他佛他經。所以信行主張在末法時期,不應學習「別法」,應該普遍歸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故他稱第一、二階為「別佛別法」,稱第三階末法為「普佛普法」,略稱「普法」。
信行的著作,最初見於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十二,稱為《對根起行法集錄》三十二卷、《三階位別集錄》三卷,早已散佚。後世學者對於三階教的內容,只能從窺基的《淨土要訣》及懷感的《釋淨土群疑論》等書中的片段記事,略見其教理大綱而已。到了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矢吹慶輝在歐洲從斯坦因、伯希和自敦煌盜去的許多古寫經中,發見了關於三階教的幾種寫本,從而進行研究,並參照日本古代所傳三階的典籍加以校訂發表。因此,現在可以見到信行的著作有《三階佛法》四卷、《對根起行法》一卷、《大乘無盡藏法》、《三階佛名經》等殘卷。
信行的弟子很多,其傳記事跡見於僧傳及碑銘的有:本濟、淨名、僧邕、裴玄證、惠了、僧海、道安等。(林子青)
http://www.book853.com/wap.aspx?nid=621&p=29&cid=0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四十) |
聲聞人聞解四諦教已,依教起觀,而其觀慧,不外「析空觀」。 ●析空觀 第九表中總說三乘宗旨,已略明三諦三觀。其中「空觀」觀「真諦」,有「析空觀(觀散壞空)」、「體空觀(觀當體空)」二種,而小乘(藏教)之觀慧為「析空觀」。觀萬法緣合則生,緣散則滅,有生有滅故「無常」;無獨立自體,不能自在作主,故「無我」。 |
(名數)有二種:一、空宗智光論師所立,遠受於文殊龍樹,近稟於青目清辯。一第一時教,為小乘說心境俱有者,阿含經是也。二第二時教,為大乘之下根,說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經等是也。三第三時教,為大乘之上根說無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經是也。此三次第,智光論師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經證之,見華嚴玄談四。二、有宗戒賢論師所立,遠受於彌勒無著,近踵於護法難陀,是玄奘慈恩之所宗也。
(名數)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三時教也。此有年月之三時教與義類之三時教二者。年月之三時教者。一、第一時教,佛成道最初為破外道凡夫實我之執,說四大五蘊等諸法之實有而明人我之為空無。四阿含等之小乘經是也。二、第二時教,佛復為破小乘眾實法之執,說一切諸法皆空之理,即諸部之般若經是也。三、第三時教,佛更為併破菩薩之空執與小乘之有執,說心內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華等之諸經是也。以前二時教,為佛說之方便,以第三時教,為佛說之真實。如此追年月之次第而分別三時之教法,謂之年月三時教。見唯識述記一本。義類三時教者,偏於如上年月次第之時,如於阿含經前說中道教之華嚴經,又如於法華經後說有教之遺教經,此乃恐三時教有漏故立義類之三時教,不拘說時之前後,詮一切有之教為第一時教,詮空之教為第二時教,詮中之教為第三時教。見了義燈一本。
初期大乘的雛型—原始大乘 部派佛教之所以稱為「小乘」,可說主要在於部派時代產生並發展出阿毘達磨論藏。當然並非無其他因素,如阿含經的屬性變成為部派式的、層次較低的,規範僧伽的律藏也變得形式化等,而最能表現部派佛教特徵的當屬《阿毘達磨論書》。 在阿毘達磨的研究中,所謂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都非常清楚地表明各自的立場,其中,也有以該部之教理特徵為部派的名稱。例如「說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也就是一切法皆貫通三世而恆常實在;「經量部」主張應該以佛所說的阿含經為量(標準),反對「有部」認為究極真理在阿毘達磨的看法;「說假部」主張世間並不存在實體與實法,而認為所謂存在的都只是暫時施設的假法;「一說部」主張所有存在都只是言說的假名而無實體;「說出世部」認為世間的存在都只不過是假法,唯有出世間的存在,也就是超越世間的覺悟才是真實的。 部派佛教的教理就是如此繁瑣而哲學化,而且出家「專業化」,對民眾的信仰實踐有害無益,於是興起欲破除這些弊端、回歸佛教根本宗教立場的運動,那就是大乘佛教。而初期大乘與部派佛教特徵上的差異,大約如前章所介紹的六項(見本刊第 70 期,頁 131)。 然而,依據近代的研究顯示,在具有明確大乘特徵的所謂初期大乘經典,如《般若》、《法華》、《華嚴》、《無量壽》等經出現以前,就已經存有大乘特徵雛型的經典存在,有些學者稱之為「原始大乘經典」,漢譯經典中就殘存若干此類經典。 「原始大乘」的說法 靜谷正雄教授最先使用「原始大乘」一詞,表示初期大乘以前未成熟的階段,他在昭和四十九年(1974)發表《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初期大乘教の成立過程》)時,就以此詞具體論述此階段。至今東西方學術界尚未研究這項新論點,但一般認為從歷史角度來看,是妥當的。 這些經典主要包含在中國後漢、三國時代(相當於西元二至三世紀)所譯出的經典,其中並未出現初期大乘經中常見的大乘用語,未強調「般若波羅蜜」與「不可得空」,也未提到發菩提心這種菩薩特質與修行階位的思想,並且未宣說書寫、受持、讀、誦、解說經典等功德。只是粗略地談到佛舍利的供養、他方世界的阿彌陀佛及阿佛的存在、成佛的理想、六波羅蜜的修行等。這些都一一顯示出,尚未建立所謂「大乘」新思想明確概念的初期大乘階段。 |
巴利語vassa,梵文varSA\vArSika,藏文dbyar-gnas-pa,中譯作「安居」,
pavAraNA ,梵文pravAraNA,藏文dgag-dbye,中譯為「自恣」,
本文藉由對字義的探討,以俾後人掌握安居、自恣的立意與精神。
前言
安居與自恣是佛教重要的律制生活。佛陀時代,比丘們過著四處雲遊弘化的生活,要能對同參道友就生活中所見、所聞或所疑提出勸諫,必須共住一處才有可能。因此,有安居的生活,才有可能自恣。依律藏中的記載,自恣儀式的產生也是因為有結夏安居的制定。本文欲藉由探討此兩個字詞的意義,以俾後人能掌握安居的立意目的與自恣之精神。
安居
安居vassa,是名詞。梵語varSa 是從字根vRiS 而來,意為「年」或「雨」的意思。英文翻譯為the rains,或rain-retreat。佛陀為了避免僧眾雨季遊化四方的危險與困難,以及踐踏草木、傷害蟲蟻生靈,乃依外道沙門的習俗,制定在雨季三個月期間安住於一處。《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四○‧二八三下〉對於「安居」之字義解釋為「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意即在一定的時間與地方,將外在的身與內在的心收攝專注。因印度夏季多雨,故有「雨安居」之稱 (意指雨時安居),漢譯則將安居譯為「坐夏」、「坐夏安居」或「結夏安居」〈大正四十‧四二七上〉。佛教到中國後,一般也是採用夏安居,在禪宗興起之後,寺院中不但有夏安居,也創制了冬安居(農曆十月十五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 亦即「坐臘」。(1) 所以「坐夏」或「坐臘」,通名為「安居」。
我們看第三個,增上果。前面的等流果是約著個人的個別的業力,這個地方是大眾的共業,大家會生長在同樣的環境,這個是約共業,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三 、增上果
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使中夭。不與取者,謂眾果鮮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干枯及全無果。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好,這個地方是說,當我們受了三惡道果報以後,如果沒有忏悔的心,還會有一種所謂共業的問題,會招感在一種同樣的一種共業的環境。
先看殺生的共業,殺生的共業招感外面的世間,所有的飲食還有醫藥水果等皆少光澤,就看起來不好看,而且不是這個樣子而已,勢力,它的養分,它提供給你的養分跟能量也減少了。異熟是它的大小跟數量,還有它的威德,它產生的治療的效果,它提供的營養的成分,並皆羸弱難於消變,很難讓你去消化而轉化成能量,就是說我們如果說一般人就是經常吃肉或者你直接殺生或者你間接殺生,吃肉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個世界會往哪個方向變呢?就是這個水果慢慢減少,而且這個水果能夠提供的能量越來越少,因為大家都在造殺業,以前的造殺業都是比較簡單,為了填飽肚子,現在是什麼東西都吃。所以殺業造得重的時候,會讓整個世界的共業往這個方向走,這個中藥,本來人家開的中藥是可以治病的,但是你照藥方去抓,治不了病,因為現在的中藥沒有能量,就是殺生的共業。
第二我們看偷盜,不與取者,謂眾果先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如果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犯偷盜的時候,這個世界會怎麼走呢?眾果先少,收獲減少了,上一代本來是收獲多少,這一代就減少了;果不滋長,這發育不良,長得小小的;果多變壞,就是水果放一下子就壞掉了;果不貞實,就是這個果松松的,它沒有那麼堅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就是這個風不調雨不順,要麼就干旱,要麼就水災;果多干枯及全無果,那麼這個水果的數量,乃至它的性質就變得比較羸弱了,這是偷盜。
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犯邪淫的人越來越多,這個世間上所住的環境就會變的污穢了。有很多的便穢很多的不干淨的污泥,它的味道也特別的迫迮,讓你感到逼迫而不能接受,不可愛樂。這個我們看諸天更明顯,人類我們感覺不出,哪一個國家比較干淨?哪一個國家比較髒?可能也有差的,有些國家比較干淨,這個國家過去生的人邪淫業比較輕;這個國家比較髒,這個國家的邪淫業比較重。但是諸天更明顯,諸位知道到了諸天,天人有一個特點它沒有廁所,因為天人的欲望都很淡薄,我們修習善業你可以做人,但是你要升天要有德行,我們後面會講,你煩惱要輕薄,尤其是淫欲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判定標准。它六天,欲界六天,他是一天比一天淡薄,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干淨,到了我們講最低的四天王天他吃下去水果完全沒有渣,所以天人沒有排糞的問題,他沒有大小便的問題,他也沒有廁所,他吃下去完全消化。天人的環境特別的干淨,身體也特別的香,因為它淫欲心淡薄。它每一天每一天它的欲望越來越淡薄,它的天越來越干淨,到了色界天那淫欲心完全調伏,那色界天色身完全是光明,不像我們那麼粗重,所以我們居住的環境是臭穢的,這跟邪淫有關系。
虛妄語者,經常打妄語我們招感的環境會農作行船,技術農業行船就是商務的來往,還有事業邊際,就是農業跟商業相關的事業叫做事業邊際,不甚滋息,就彼此間沒有來往,不興盛;不相諧偶,彼此間互相斗爭不和合;多相欺惑,我欺騙你,你也欺騙我;饒諸怖畏,彼此間,害怕對方,充滿了恐懼,我不相信你,你也不相信我,造成這個共業就是虛妄語所招感的。當然這個共業中有別業,就是,但大方向來說,會在這個地方出生就是有這個共業。
我們再看下一個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
前面的領受是約著外在的果報。這個造作等流是約你內心的狀態,就是等流習氣。就是你過去生殺生,除了讓你到三惡道,乃至於壽命短促以外,你來生你就莫名其妙的看到螞蟻,你就有一種沖動想要把它殺死,那這為什麼?他也不知道,等流習氣。
這個等流習氣是很重要的,佛教界在論斷三世因果的時候,都是以這個等流習氣,就是你怎麼知道有來生?你只要證明有前生就一定有來生,因為你有前生肯定生命就相續,不可能到今生突然間停止,那你怎麼知道有前生呢?就是從這個等流習氣。
佛教界在解讀這個前生的論述的時候,他說,因為一般人的世間的醫學家是認為物質創造了精神,你為什麼那麼聰明呢?因為你的基因比較好遺傳基因比較好,就物質影響到你的心態,佛教不同意,佛教認為心靈創造物質,而不是物質創造心靈。
佛教界舉一個例子說,他說兩個雙胞胎,兩個雙胞胎是兩個心識,兩個生命體同時住在一個DNA一個受精卵,那麼佛教就問這個所謂的醫學家說,你看他同一個DNA發展出兩個生命體,這兩個嬰兒出生的時候,他沒有經過環境的學習,但是兩個個性顯然不同,一個好動,一個好靜;一個喜歡光明一個喜歡黑暗,你怎麼解釋這個內心的差別?
如果我們是今生才開始,生命只是個偶然,我們所有的功能都要經過學習才有的,為什麼這兩個同一個DNA的兩個生命體,就有不同的心識的差別作用,一個好動,一個好靜。他們兩個出生沒幾天,沒有經過很多環境的學習,可見得在今生之前一定有一個生命體。他經過很多的經驗,他把這個心識遺傳到今生來了,否則這兩個是同樣的DNA同樣一個基因,怎麼創造兩個不同的生命體出來?如果物質能夠創造心識是話,同樣的物質應該創造出同樣的心識,其實不是這樣的。
佛教是先有心靈才有物質,是心靈主導物質。你內心當中因為造了不同的業,才創造不同的果報出來。所以這個造作等流是在論斷三世因果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說為什麼這個人一出生就特別喜歡打坐,這個人特別喜歡拜佛,這個一定有前生的因緣的。
等流果當中有兩種:第一個領受等流;第二個造作等流。先看領受等流。
二 、等流果——領受等流果——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匮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嗔癡三,上品猛利。
好,我們這領受等流果。領受等流果是說,你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然後你也付出了代價,你造這個業的,你沒有去忏悔就到三惡道去了,三惡道把這個業償完以後,你彈出來做一個人,你的事情還沒有完,因為你沒有忏悔,這還有剩余的勢力。什麼勢力呢?如其次第,壽量短促,這個是殺生的余報,你得人生的時候,你的壽命比一般人短,人家是平均壽命八十歲,你可能六十歲五十歲就走了。這個是在經論上講這個壽量短促,殺生的余報,這不單是人,天人也是這樣。經論上說,這個天人修了天福以後到天上去,有些天人會早夭,提前走,因為他還有殺生的余報,他沒有忏干淨,雖然天人身體都很健康,但是為什麼他的壽命會比一般人短呢?其實他造業的時候他的福報也不差,但是他在造福報的時候夾雜著殺生的罪業,這個時候他享受福報的時間就不會太長了。所以我們到總結時會告訴大家,業是錯綜復雜,各受各的,是不能互相抵消的,各個獨立的。
第二個,資財匮乏。這個匮乏是一種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比較常的說法,就是偷盜會讓你的資財不堅固。一個人有資財是來自於布施,但是有些人布施的當下又犯偷盜,他得果報的時候,他那個果報體就不堅固,經常被騙被偷,他就是資財不堅固。在佛教史上有一個華嚴宗的的祖師叫杜順大師,杜順大師他有一天去外面辦事的時候,他那個包包丟在路上,回來的時候才發現包包不見了,他的侍者很緊張要回去拿,他說,算了算了天黑了,不用拿了,明天再拿,侍者說,明天可能被撿走了,他說,沒事不會被撿走的。結果他的侍者隔天去拿的時候,果然把包包給拿回來了。那侍者就問師父說,師父,你怎麼那麼有把握說你的包包不會掉呢?杜順和尚說,我三生三世都沒有犯偷盜的業,所以我那個果報特別堅固。
這個地震,你看地震的時候,有的房子它會倒,有些房子不會倒,這個跟偷盜有關系,就是有一些資財,你看有些人的錢財很堅固,水不能淹,火不能燒,盜賊不能偷盜,他沒有犯偷盜的業,他得果報的時候,他布施業現出來,他的果報堅固。所以如果你的福報很大,但是你的錢財經常被偷被騙,那就是兩個業,布施的業後面有偷盜的業,這兩個都各自算。
妻不貞良,就是這個眷屬就有不貞潔的情況,有婚外情的情況發生,這個是淫欲的余報,所以我們遇到事情都要往自己的道業上去會歸。
多遭誹謗,這個以下這四個就是口業惡口。多遭誹謗就是說,這件事情明明不是你做的,但是有人就經常誹謗你,你就莫名其妙的遭到很多非理的污蔑,這個就是過去生造惡口的余報。接下來親友乖離,就是莫名其妙你的朋友就會有人挑撥離間,讓你們之間的感情不和睦,這個就是過去兩舌的余報。聞違意聲,這個是妄語,聞違意聲就是說,人家跟你講一句話,但他這個本意講這句話的本意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很自然會解讀到負面的地方去,經常聽到違背你心意的話,妄語。
言不威肅,講話沒有威德,就經常戲論。這個我過去曾經看到一對夫妻,我一個學生,他們來跟我討論事情的時候,都把小孩帶過來,我明顯的發覺到這個小孩在跑來跑去不乖的時候,他父親叫他坐下這個小孩不聽,他母親叫他坐下,他馬上坐下。後來我發覺問他說,為什麼這個小孩聽她的不聽你的呢?他說他這個做父親的整天跟他開玩笑,你經常跟小孩子戲論,雖然無傷大雅,但是以後有問題了,你講話他不當一回事了,就是你講話沒有力量了。諸位你看有些人講話很有力量,他講出這句話,大家就會情不自禁的去接受去做;有些人講話人家不會想做,他沒有主導力。就是你如果經常打戲論的話,就有問題了,你講話沒有主導力量。你那個話沒有產生一種吸引力,讓他去服從,就沒有威德。
好我們接下來看看這個果報。前面講這個業,現在講果報的種類。那麼果報的種類有三種:第一個是異熟果;第二個是等流果;第三個增上果。我們先看異熟果:
一、異熟果——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那落迦,中十一一能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生旁生。
好,那麼這個果報。第一個,正示果報,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異熟果,那麼果報就果報,為什麼要加一個異熟呢?這個地方有兩層意思,先看第一層意思叫熟,這個熟,它說明了我們造了一個業,你造了一個善業,但這個業不能受用,就像米你不能馬上吃的,你要放在電鍋裡面把它煮熟了要轉成飯,這個米才可以吃。業的道理也是這樣,你造了一個業這個業不能馬上受用,他要經過一個成熟的階段,這叫熟,到底是今生成熟還是來生成熟,那就不一定,總之他要經過一段的醞釀成熟保存的過程,這叫熟。那麼熟前面為什麼加一個異呢?這個異就是差異,就是這個業到果報這個過程它有三種的變化:
第一個時間上的變化叫異時而熟,你造業的時候跟這個果報它不會同一時間,可能今生也可能來生但是會有時間上的差異。
第二個它的性質上的差異,異類而熟。業有善惡,果報沒有善惡,果報只有無記。你說,我這個人很貧窮,貧窮是善是惡,貧窮沒有善惡,果報只能說痛苦跟快樂,你說果報是惡,那麼這個人造了一個惡業,得了一個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又是惡,惡又有招感性他又得一個果報,那就一因多果了,這叫不公平,他造了一個因得這麼多果。所以諸位,果報不論善惡,果報只是無記,果報只論苦樂,業才有善惡,就是說,他造善的時候造惡的時候是有性質的,轉成果報以後它變成沒有性質了,它是讓你受用苦樂,它沒有善惡的性質,它的性質消失掉了,叫異類而熟。
第三個變異而熟,這個我們最不容易理解了。我們往往布施三寶的錢只有一百塊,但是得果報可能是一百倍一千倍,因為你心力強,而這個所緣境又是三寶的境界,所以這個數量會變化,不是說你布施一百塊,你得果報就一百塊,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數量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在成熟的過程,很多因素加進去了。
總而言之,這個業到成熟的過程有三層的變化,有時間,性質跟數量的變化,所以我們只好給它叫異熟果。也就是說這個十業道,就是身三,口四,意三,我們造這種身口意的十種管道,它都能夠依止你的識,識就是外境,下一次會講到外境的差別,有上品境、中品境、下品境,還有你的內心的強弱,這樣子就分成上中下品了。就是外境有上中下品,內心有上中下品,三三得九,就有三三等九品,就有上上,上中,上下,這個中下品亦復如是,這就是九品。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說,上品是三種上上,上中,上下,殺生會招感那落迦的地獄果報,中品的三種會招感餓鬼的果報,下品的三種招感畜生的果報,就依止強弱來受這個熟果。
這三個果報它是說,一般一個結構性比較完整的業力,就是強大的業力,它的果報是三種:有花報,比方說阿奢世王,阿奢世王他殺了父親以後,他全身長滿了膿瘡,這個還不是正式的果報,這個是結果之前先開個花而已,一般來說殺生很容易現花報。你看那個造殺業的殺牛殺豬的,他到晚年的時候就不對勁了,全身發臭,整個身體看起來就發黑了,這就是花報,但是這還不是正式的果報,正式的果報出來的時候,那你就知道怕了,那是三惡道。所以有些業是很強烈的,結構性很完整的業,你造得很徹底的,那麼這個業有可能會有花報。就是你今生就有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花報;第二個就是正式的果報,就是我們說異熟果;第三個你果報受完以後還有余報,這強大的業就是有三種。
好我們接下來看看這個果報。前面講這個業,現在講果報的種類。那麼果報的種類有三種:第一個是異熟果;第二個是等流果;第三個增上果。我們先看異熟果:
一、異熟果——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那落迦,中十一一能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生旁生。
好,那麼這個果報。第一個,正示果報,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異熟果,那麼果報就果報,為什麼要加一個異熟呢?這個地方有兩層意思,先看第一層意思叫熟,這個熟,它說明了我們造了一個業,你造了一個善業,但這個業不能受用,就像米你不能馬上吃的,你要放在電鍋裡面把它煮熟了要轉成飯,這個米才可以吃。業的道理也是這樣,你造了一個業這個業不能馬上受用,他要經過一個成熟的階段,這叫熟,到底是今生成熟還是來生成熟,那就不一定,總之他要經過一段的醞釀成熟保存的過程,這叫熟。那麼熟前面為什麼加一個異呢?這個異就是差異,就是這個業到果報這個過程它有三種的變化:
第一個時間上的變化叫異時而熟,你造業的時候跟這個果報它不會同一時間,可能今生也可能來生但是會有時間上的差異。
第二個它的性質上的差異,異類而熟。業有善惡,果報沒有善惡,果報只有無記。你說,我這個人很貧窮,貧窮是善是惡,貧窮沒有善惡,果報只能說痛苦跟快樂,你說果報是惡,那麼這個人造了一個惡業,得了一個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又是惡,惡又有招感性他又得一個果報,那就一因多果了,這叫不公平,他造了一個因得這麼多果。所以諸位,果報不論善惡,果報只是無記,果報只論苦樂,業才有善惡,就是說,他造善的時候造惡的時候是有性質的,轉成果報以後它變成沒有性質了,它是讓你受用苦樂,它沒有善惡的性質,它的性質消失掉了,叫異類而熟。
第三個變異而熟,這個我們最不容易理解了。我們往往布施三寶的錢只有一百塊,但是得果報可能是一百倍一千倍,因為你心力強,而這個所緣境又是三寶的境界,所以這個數量會變化,不是說你布施一百塊,你得果報就一百塊,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數量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在成熟的過程,很多因素加進去了。
總而言之,這個業到成熟的過程有三層的變化,有時間,性質跟數量的變化,所以我們只好給它叫異熟果。也就是說這個十業道,就是身三,口四,意三,我們造這種身口意的十種管道,它都能夠依止你的識,識就是外境,下一次會講到外境的差別,有上品境、中品境、下品境,還有你的內心的強弱,這樣子就分成上中下品了。就是外境有上中下品,內心有上中下品,三三得九,就有三三等九品,就有上上,上中,上下,這個中下品亦復如是,這就是九品。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說,上品是三種上上,上中,上下,殺生會招感那落迦的地獄果報,中品的三種會招感餓鬼的果報,下品的三種招感畜生的果報,就依止強弱來受這個熟果。
這三個果報它是說,一般一個結構性比較完整的業力,就是強大的業力,它的果報是三種:有花報,比方說阿奢世王,阿奢世王他殺了父親以後,他全身長滿了膿瘡,這個還不是正式的果報,這個是結果之前先開個花而已,一般來說殺生很容易現花報。你看那個造殺業的殺牛殺豬的,他到晚年的時候就不對勁了,全身發臭,整個身體看起來就發黑了,這就是花報,但是這還不是正式的果報,正式的果報出來的時候,那你就知道怕了,那是三惡道。所以有些業是很強烈的,結構性很完整的業,你造得很徹底的,那麼這個業有可能會有花報。就是你今生就有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花報;第二個就是正式的果報,就是我們說異熟果;第三個你果報受完以後還有余報,這強大的業就是有三種。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 2019 05 09 1 第129頁 不善清淨善清淨
一般學佛的行人,從努力修行,至因緣成熟時,就可覺悟證果。在佛教的證悟中,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地",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完成的證悟果位,稱為佛果。
一、聲聞四果:
小乘又稱為聲聞乘,既是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小乘人,是因為他們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脫。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脫證果外,還要引導其他眾生解脫生死輪回,走上涅盤之道。根據《俱捨論》中說:在小乘的聲聞四果中,修行者因為根器與因緣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一、初果:
習氣(梵語vasana)。又作煩惱習、餘習。由於吾人之思想及行為經常生起的習慣、習性。眾生習氣重,是無量劫以來所累積的通病,的確要把戒持好是不容易的,但是不把戒持好,心地必將放逸,因放逸而造業,因造業而感召痛苦的果報,乃至沉淪於生死(梵語samsara) 的深淵。
凡夫在因地修行,必須願力堅強,心要稟持持戒的重要性,畢竟,持戒(梵語sila)可以令凡夫由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梵語vimoksa)的彼岸,持戒能由煩惱的此岸可到達清淨的彼岸,持戒能由流轉的此岸到達還滅的彼岸,持戒能由凡夫的此岸到達聖者的彼岸。
同樣的理由,如果不能持戒,那將會繼續不斷的流轉生死,感召無量痛苦的果報,始終於六道往返不休,於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沉溺永無止息。
-- 如本法師講述
在佛經上,我們常會看到一些有關「人身難得」的勸勉說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全世界的人口、人種有這麼多,為什麼會「人身」難得呢? 以下是佛陀開示有關「人身難得」的比喻:
人身難得的比喻
● 「盲龜浮木伸頭」:出於【雜阿含經】卷十五,譬如在大海裏有一隻瞎眼的烏龜,牠的壽命是無量劫,差不多一百年才伸頭出海面。在大海中有一根木頭飄浮著,這根浮木中有一個孔。瞎龜的頭一伸出來,剛好伸進浮木中的那個孔裏,這個機會真是太難得、太巧合了。所以佛陀對阿難說:「凡夫漂流五趣,欲得人身,可以說比那隻盲龜要鑽入浮木的孔更難。」
● 「爪土及大地土」:出於【雜阿含經】卷十六,一天,佛陀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然後撒掉,指甲上還剩下一點塵土。佛陀便問祂的弟子:「我指甲上的塵土多,還是地上的土壤多?」 當然是地上的土壤多,但為何佛陀仍需要問呢? 佛陀是為了教化,繼續說道:「我們現世的人,死了以後來生再得人身,數量就像我指甲上的土;死了以後不能得人身,就像大地的土。」佛陀正要暗示能再擁有人身是很難得的。
● 「高山垂線穿鍼」:出於《法苑珠林》卷二十三,須彌山是最高的山,佛陀想比喻從須彌山上垂一條線下來,山下放一個繡花針,線能否一掉下來就穿進針孔呢? 這就是說明得到人身的機會是這樣渺茫的,我們就好像須彌山上要掉下來的那條線,恰巧就穿進人道這個針孔,太難得了。
十圓滿
「十圓滿」分為兩類:一類是五種自己必須具備的圓滿,稱為「五自圓滿」,另一類是五種他人給予自己的圓滿,稱為「五他圓滿」。
五自圓滿:
一、投生人道。
二、生於佛法興盛的地方。
三、諸根俱足。
四、未犯五無間罪(或叫他人犯或隨喜他人犯)。
五、對佛、法、僧三寶有真實信心。
八無暇
「八無暇」是指缺少閒暇和機會學佛的八類眾生:
1. 地獄:地獄道被無盡的痛苦所折磨,不可能聽聞佛法。
2. 餓鬼:餓鬼道在飢渴之苦中過日子,沒有機會修行佛法。
3. 畜生:畜生道愚痴迷惑,無法理解佛法的意義。畜生種類不一,亦各隨因受報,或為人畜養,或居山海等處,常受鞭打殺害,或互相吞噉,受苦無窮。
4. 長壽天: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之無想天;無想者,以其“心想”不起,外道修行多生此處。長壽天的天人迷於定境,對佛法沒有興趣。
5. 邊地:此地人壽千歲,命無中夭,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